在中国,很多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所好大学,认为孩子考上名校后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拼命的“卷”教育。然而把孩子培养成学霸并考上名校,真的意味着教育成功,从此无忧吗?恐怕未必。
日前,一位母亲在社交平台上大吐苦水,引发网友围观热议。
这位母亲介绍说,她的女儿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就读于私立学校。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她的学习动力很足,加上学校老师教育经验丰富,在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中,她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基本上没让父母操过心,学习成绩稳居班级前五。最后她也很争气,如愿考上了理想的985大学。
本以为从此女儿的前途会一片光明,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原本自觉努力的女儿,上了大学之后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一下子松懈了很多。经常出去看电影、逛街、睡懒觉、玩手机,学习时心不在焉,脾气也变得很差劲。学习成绩从大一开始就是吊车尾,到了大三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
做父母的出于关心和担忧,提醒她几句,她却毫不在乎,说什么“补考过了就行,反正我也没想过保研,成绩不重要,等到快毕业我就备考公务员”。等毕业了备考公务员,还是心不在焉,最终没考上。
原本以为经此一役,女儿会有所醒悟,可更糟心的还在后面:在第一次考公失败后,女儿再次备考,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备考了整整四年,没有出去找工作,只是在家靠着父母供养。
对于女儿这样的转变,这位母亲既心疼又无奈,并发出感慨:“当初多引以为傲,现在就有多糟心”“人在安逸没有压力的环境下,真的很容易躺倒不上进,更容易失去自我”。
对于这位母亲的遭遇,网友们也是各抒己见。
有网友认为做父母的不应该这么溺爱孩子,不能让女儿啃老,应该狠心一点,让她走出去找工作,独立生活。
有网友觉得这就是畸形教育造成的结果,从小教育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好了”,然后拼命“卷”教育,把孩子管得死死的,把孩子的提前透支了,考上大学后一下子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又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就摆烂了。
也有网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表示这是“报复性补偿”,人生总会经历叛逆期和“摆烂”阶段,如果小的时候一直很乖、很努力,长大后肯定要叛逆和摆烂一段时期。所以小时候不能管孩子太严,叛逆和摆烂早来比晚来要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位母亲女儿的情况呢?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不宜妄下结论,但网友们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在每年的大学新生中,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患上“空心病”,主要表现为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未来感到迷茫,不知努力方向在何方,甚至会时常产生自身轻生的念头。
并且越是学历和知识水平越高,得“空心病”的概率越大。北京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其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中,有四成患有“空心病”,其中:30.4%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患上“空心病”呢?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原因。从小开始,他们的所有事情都被家长安排好了,并且管得很严,在学校里又是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导致他们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自己,也没有机会发泄自己,一直被压抑着,导致上大学后,家长管不着了,老师也不会盯着了,又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变得不知所措。
而一些孩子由于从小没有“野”过,到了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后,在面对睡懒觉、逛街、上网、打游戏等事情时会毫无抵抗力,从而沉浸于“吃、喝、玩、乐”无法自拔,这就叫“报复性补偿”。
不管怎样,这位母亲的遭遇警示我们,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千万不要用力过度,在关心孩子的学习、约束孩子的言行举止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和探索,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学会独立生活,才能有效避免孩子将来患上“空心病”,通过“报复性补偿”来恶补童年的欠缺和遗憾。
小时候弦绷太紧,长大了会一下断掉。
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只当养条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