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了全世界!中国的环保,不需要资本主义来教育

夜春阅览趣事 2024-12-22 10:06:40
90 年代观念及背景

(一)早期认知局限

在 90 年代,当时普遍认为改善环境仅仅依靠减排即可,并且存在一种观念,将节能减排视为西方国家加诸中国经济发展之上的一种限制或 “枷锁”。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建设是核心任务,对于碳排放等环境问题的综合认知尚未成熟,更多地从经济发展与外部压力的对抗视角去看待节能减排要求。

(二)建筑领域碳排放状况

以建筑行业为例,中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 20 亿平方米,占世界每年新建房屋总量的一半。其中,约 80% 的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国际上 60% 的房屋为木结构。

像美国大量的独栋房屋多以木头建造,这种碳中性材料使得房屋在建材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相对较低,仅约 60% 的碳排放来自运行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钢筋水泥建筑属于高碳建筑类型,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碳排放由此大幅上升。

碳排放数据现状与国际比较

(一)总量与历史累计量

中国在 2014 年碳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这无疑使中国在国际碳排放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然而,从历史累计的碳排放总量来看,美国仍居世界第一,中国仅约为美国的一半。这是因为碳具有长周期特性,可在 50 至 500 年保持稳定。美国早在 300 年前就开启工业化进程并持续排放,已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较高水平,而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排放历史相对较短。

(二)人均排放量变化

从人均排放量角度分析,中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如果持续按照原有模式排放,预计在 20 年内中国的累计排放将超过美国。这一趋势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发展动态,也预示着减排任务的紧迫性在不断增强。

外部压力与国内形势变化

(一)贸易关税压力

近年来,外部压力逐渐增大,欧盟率先出台碳关税政策,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始实施,随后美国等大国也纷纷跟进。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的产品无法满足碳中和承诺或缺乏有效的 CCER 碳交易机制,在出口时将面临被拒绝的风险,并且还需额外承担每吨 100 欧元的碳排放费用。这种贸易壁垒式的碳关税措施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构成了严重挑战,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二)国内城市化与房地产市场变化

国内城市化速度逐渐趋缓,房地产市场也相应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刚需减少,农村人口转移速度放缓,这直接导致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用量减少,进而使得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这一变化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减排工作带来了转机,但同时也对相关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减排的战略意义与国际共识

(一)关乎民族崛起

随着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状况的深入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减排工作对于中华民族崛起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减排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减排,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也可能面临被国际社会孤立或限制的困境,陷入一种 “封闭” 状态。

(二)国际合作与共识

尽管西方国家在部分领域与中国存在 “脱钩” 倾向,但在减排问题上,国际社会已达成广泛共识,即减排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首要任务,且中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德国能源署署长近期与中方进行了长达 3 个小时的会谈,强调减排工作的重要性远超其他事务,从长远和全球视角来看,减排无疑是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减排工作,既是应对国际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主动承担全球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这将促使中国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变革与探索,为全球减排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同时也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文章来源:聊一波@王波明

0 阅读:5

夜春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