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AI赋能搭建跨学科课堂

研学教育 2025-04-29 10:45:58

北京市丰台区建华学校中学部第四届教学节活动纪实

新学期启幕之际,北京市丰台建华学校中学部以“生命在场・时空印记 —— 人工智能与建华教育 2025 行动”战略为引领,推出以跨学科融合与 AI 赋能为核心特色的第四届教学节。本次教学节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前沿,通过构建 AI 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教师群体对智能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力,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水平进阶。

一、教学设计研讨

教师们围绕跨学科融合与AI技术运用展开研讨,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细化教学目标,设计串联学科的问题链,设置阶梯式任务群,并建立涵盖过程与表现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互评案例、共享策略,优化资源整合方式,探索AI辅助下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二、青年教师说课

教学节以文理学科双轨并进,由课题组长牵头组织集体备课,集智共研打造精品课堂。经多轮研磨,两组各推选两个优质课例参与说课展示。青年教师通过单元整体架构实现教学系统化设计,依托跨学科和AI赋能教学提升课堂实效;教学团队开展深度研讨,在教师互动与跨学科思维碰撞中激发课程创新动能,促进综合育人理念落地。

三、教学展示

1 文科组

语文教学案例《恐龙无处不有》

田溪老师以《恐龙无处不有》课文为依托,构建AI赋能跨学科语文课堂。通过AI视频创设“科教公益行”情境,以“恐龙生存之谜”为探究主线,巧妙串联“质疑—探索—演绎—总结”任务链。关联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调用生物演化、板块构造理论,在合理质疑中筛选关键信息,于科学推理中锤炼逻辑思维,深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生动。课堂紧扣语文课标“科技作品阅读”要求,融合语言品析、逻辑梳理、跨域联结三重路径,培育科学实证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实现语言知识、科学思维与文化素养的深度共生。

英语教学案例《Hot and Cool》

叶茜老师围绕“Hot and Cool”主题,带领学生走进成都的火锅与文化,结合真实旅行经历与英语语篇学习,融合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表达感受、理解文化差异,并完成Vlog配音任务,实现语言实践与思维提升。

2 理科组

数学教学案例《多维视域下的空间探索:数学坐标系赋能地区研究》

孟江玉老师的《多维视域下的空间探索:数学坐标系赋能地区研究》以“问题链”驱动探究,通过“抽象—迁移—建模—修正”的完整链条,实现数学工具与地理问题的深度整合;小组合作与真实案例贯穿始终,既提升跨学科分析能力,又深化“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学科价值认知,为后续学生使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此外,课堂上还创新性地融入了前沿科技元素,利用AI技术,通过Deepseek生成一个双城市距离计算器,让学生输入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借助其算法公式与数据处理能力,迅速求算出两城市间距离,这不仅拓展了传统数学计算方法,更让学生直观领略到科技助力下数学在地理问题探究中的高效运用,进一步加深对跨学科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生物案例《呼吸作用》

邹文莉老师执教的《呼吸作用》以"剧本杀"情境串联化学、数学、生态学三科展开,构建沉浸式跨学科课堂。首先通过角色任务分配与悬疑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参与度,随后结合AI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呼吸作用原料和产物验证的实验设计,并通过现场实验验证加深理解。最后结合AI技术赋能实践创新。该设计不仅提升实验探究与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更为人机协同智慧教学提供可推广范本,彰显学科融合与数字化教育的双重价值。

四、优秀表彰

1 优秀案例奖

2 说课、展示课表彰

闭幕式上,宋瑜校长强调:教师需以“优质课”标准深耕每一堂课,锚定课标与教学目标,为专业成长蓄能。本届教学节以“AI赋能+跨学科融合”为内核,搭建教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全体教师深度探索课堂革新。未来学校将持续以多元路径支持教师发展,鼓励创新实践,以专业精进带动学生成长。

北京市丰台建华学校中学部始终践行“研究型工作”文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保持反思与创新,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构建出有活力、有深度的课堂生态,推动教育质量在“研究-实践”的良性循环中持续进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