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补充公积金”让高收入的事业单位和国企员工受益最大?

编中人 2025-04-16 08:01:04

“补充住房公积金”简称“补充公积金”。

企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自主决定是否缴纳,从而一直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对公积金来说,其下限一般按照当地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我们以武汉为例,其基本公积金基数下限为2010元,而它的上限是29928元,相差得有些多是不是呢?

其实,这浮动区间比较灵活,二者相差在十倍以上,不过暂未发现相差达二十倍。

补充公积金最早出现的地方在哪里呢?

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后,国企和事业单位为弥补实物分房取消的影响,率先建立补充公积金制度,这点领先私企。

不像职业年金,是从企业那里借鉴来的。

国企和事业单位的补充公积金制度已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而私营企业缺乏相关经验,补充公积金至少比体制慢了十三年。

普通职工对此缺乏认知,毕竟没有接触。

补充公积金覆盖率排名靠前的是事业单位和国企,公务员并没有上榜,据《2024中国企业福利白皮书》显示,前者的数据是72%,后者也有68%,具有行业特性。

在电力、烟草、能源等垄断行业,补充公积金已经成为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烟草为例,烟草行业2023年利税总额超1.6万亿元,有足够资金支持高福利。

再来看看资金领域,它受监管政策支持,补充公积金被视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还是举个例子。

常州市规定补充公积金可按6倍余额计算贷款额度,若某国企员工的补充公积金账户余额为50万元,可额外获得300万元贷款额度,这一政策门槛就具有倾斜性质。

另外,补充公积金在抵扣个税方面也是有政策优势的,对高收入群体更具吸引力。

比如月收入1万元者适用10%税率,若是每月多缴存2000元公积金可节税200元。

感兴趣的朋友研究能发现,这种“累进式”节税效应使得高收入群体实际收益更高。

其制度设计形成了“马太效应”。

其资源分配方式出现了“叠加效应”。

受益最大者在购房方面享受到很大的实惠,这样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单位间差异大,“隐性补贴池”不是谁都有。

电网员工月薪8000元看似普通,但在补充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福利叠加后,实际收入远非私企1.5万元月薪者能媲美的。

当然,即便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中,也只能是高层管理人员享受更高缴存数额。

这看得出来,能力的重要性,越是往走得高,享受到的福利也就越是“诚意满满”。

“金字塔型”分配模式体现出身份与职级的差异,与此同时,补充公积金与退休金、医疗二次报销等福利形成高效保障链条。

0 阅读: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