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林,五人出演,基本只是两个人的台词,一镜到底拍了85分钟…
这部小成本电影,讲述的是南美洲智利的故事,却如一颗小石子丢进了湖里,激起千层涟漪…
它引起很多中国人的共鸣,还拿下了北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惩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6fc0bc762f26793c22e0705370868b8.jpg)
安娜后悔了。
老公在一旁催促她“差不多得了,回去吧”,像是给了她一个台阶,她刹车、猛打方向盘、掉头,往回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4087071b0ad2dd9059dd46b09509945.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70f004019b56673f475fe1d9df4f899.gif)
这是一条林间公路。
两分钟前,这辆车里爆发了一场“战争”…
一家三口从圣地亚哥出发,驱车前往智利南部,安娜的母亲家。
长途旅行漫长,为了减轻疲劳,夫妻俩轮流开车,而7岁的儿子坐在后座,百无聊赖。
当汽车行驶到一片森林,儿子突然来了兴致,吵着要下车拍照。
父母告诉他,不能停车,因为出门就堵了一个小时,路上再磨蹭,就赶不及晚上外婆家的家宴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59641a5d66947ed899c7e15d7a8156b.jpg)
可是孩子根本不听,并开始发脾气。
他大喊大叫,踢妈妈的座椅…
父母警告他,必须保持冷静,否则就要惩罚他,谁知孩子闹得更凶了。
突然,他挣脱了安全座椅,扑到母亲身上,挡住了她开车的视线。
一瞬间,安娜什么也看不见,赶紧踩下刹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277ea5d4f04a327f75d5044779ed195.gif)
恐惧之后,是盛怒。
安娜气急败坏下了车,把儿子带下车,对儿子说:要拍照你就自己去,我们不会去。
然后,她上了车,开走了。
其实,车开出去一分钟,安娜就后悔了,她只不过想要吓唬一下孩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55f00fa6bb03f644313168afb6691a4.jpg)
老公也在旁边劝说,于是安娜原途返回…
然而,孩子并没有在原地等待。
他,消失了。
夫妻俩走进密林,大声呼喊,甚至打开了平板,播放游戏的音乐,试图吸引孩子出来,但哪里还有他的踪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f027cd5b791d6ad61134301e663cf7f.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1f06a2e8790d9ce0972aec5140c0ee4.gif)
他们只在一棵树底下,捡到了孩子的帽子。
天快黑了,听说,这林子里时常有美洲狮出没…
夫妻俩选择了报警。
怕节外生枝,两人对警察谎称,孩子想要小便,他们于是停车等待,但一不留神,孩子就走丢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003de2fcee9387afb64c662581184ab.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68d02f7ee3b8897f78637dae789af2a.jpg)
只是,这个谎言太拙劣了,警察很快发现,地面上有两次刹车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564b18efa9995edd8a47eedb71abdc8.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8fede9cea5ad93bc525bf7315eedadb.jpg)
《惩罚》是一部冷门电影,虽然豆瓣评分7.9,虽然在去年的北影节上,它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两个重要奖项,但依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
它的故事非常简单,又悬疑感十足,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让人很容易沉浸于故事,与主人公共情。
面对丢孩子的意外,这对夫妻必须处理恐惧、愤怒、内疚等情绪,也因此牵扯出婚姻中的种种问题。
一个看似和谐的家庭,在80多分钟里,走向分崩离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c2372e33bdc26f560014cd423534d34.jpg)
故事开头,你看到的是无能暴怒的母亲,性格温和的丈夫,以及他们描述中,无理取闹的熊孩子。
母亲与孩子剑拔弩张,和事佬父亲在一边观战,这画面熟悉吗?这不就是我们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吗?
而当导演一点点撕开故事的表象,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之下,原来藏着这么多内情,那么真实、扎心,一开始的熟悉感逐渐被无力感取代…
安娜与老公在育儿理念上分歧很大。
安娜觉得,孩子应该明事理,懂分寸,做错事就要接受惩罚,而老公却觉得,罚得太重了,他还是个孩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8e5d79bafb570b2ac7a43ff2f2c893d.gif)
事实上,孩子曾被诊断有多动症。
安娜觉得,越是这样,家长越需要干预孩子的行为,不能任由他胡来。
而丈夫却觉得,孩子既然很特殊,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要那么严格。
于是,在教育孩子时,安娜和老公总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久而久之,儿子跟爸爸亲,和妈妈总是闹得不愉快。
显然,扮演“好人”是容易的,只需要笑眯眯,陪着玩,什么事都顺着孩子就可以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e26293555f169cfbc28d48f8031cb02.jpg)
但教育从来不是只有糖衣炮弹,对孩子说“不”、批评、惩罚都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全部都由母亲来承担,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就爆掉…
于是,母亲惩罚孩子,孩子用消失惩罚母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8eda57c38fb9737df7a30c3ffedfa85.gif)
表面上看,母亲总是紧张焦虑,父亲宽松但经常隐身,这是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的家庭矛盾…
但导演试图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母亲总是在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她是负责守住教育底线的那个人。
因为是女人,而不是男人,总被要求做一个完美的家长,要为孩子的方方面面负责,如果孩子没有被教育好,就是母亲的失职,是一个女人的失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f800d0c6072733671b7aa4a6369c8f4.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070b7874016367c425e4a06bfbc0ac6.gif)
日剧《坡道上的家》
在《惩罚》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台词是这样的。
当夫妻俩找得濒临崩溃,安娜突然对丈夫说:
我内心深处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不想。这是我第一次敢承认这点。
怎么会呢?哪有母亲不爱孩子,想要孩子消失呢?
但安娜的经历,却实实在在告诉我们,当一个母亲精疲力尽时,她真的会爱不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1ae210dd9793a64f20d9eff2d913aa5.jpg)
孩子出生,安娜就无法像很多母亲那样满怀欣喜,或者更直接点说,她一点也不开心。
刚觉察到这一点时,安娜自己也吓了一跳:我是不是不正常,是不是个怪物?
随着时间流逝,这种不开心的感觉日益增长。
首先,她辞职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所有的生活都得围着儿子转,如果每天还要工作八小时,她会疯掉。
从婴儿时期的喂奶哄睡换尿布,带去看医生,到大一点接送他上下学、上兴趣班,盯他写作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00036503671f1d1535f6224e07223c1.jpg)
孩子在课上捣乱,事后都是她出面跟老师赔礼道歉,请求学校不要开除孩子…
她还要跟孩子同学的妈妈们维持社交,确保她们会邀请儿子参加孩子们的生日派对…
安娜不想放弃事业,但养育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其他人帮忙,必须得有人辞职…
而在男权社会中,女人通常就是被牺牲的那一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9b48de14ae0351dd1b3bee5d3022325.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7be89fa695268105b5d44371a2222bb.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b0e4913d804cd3c7539f0fa0b787912.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cf191a9cd512855bf3db85cd1b3dd2a.gif)
丈夫忙于工作养家,践行着“丧偶式育儿”,七年来,只陪孩子去过两次医院,一次是安娜辞职前,另一次是她摔断了腿…
他还自我感觉良好,毕竟他偶尔还陪孩子玩了…
这七年,安娜几乎是独自照顾一个多动症儿子,为他操碎了心。
安娜说:当其他母亲说着有孩子的快乐和满足时,我发现我没有,孩子让我感到空虚。他让我失去了工作,也是失去了自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9d84f0f2c150e67331966ce2081d2f5.jpg)
安娜一直是在扮演一个好妈妈,因为她爱丈夫,丈夫希望她是好妈妈,也因为社会歌颂母爱,要求她成为一个好妈妈。
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她丈夫的妻子,而只是他儿子的母亲。
她还发现,自己不是社会规范要求的那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一时的情绪失控,把孩子丢在路边两分钟,就足以被全世界审判…
当妈太难了…
她终于对丈夫说出那句:如果时光倒流,即使要失去你和孩子,我也不会怀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f1a0e7afc60dc150daac531f516889e.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a328d81310debd1207795ad7b623b97.jpg)
2008年,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做了一份调查,询问以色列妈妈们,是否后悔成为母亲,并最终撰写出《成为母亲的选择》。
要知道,在当时的以色列,平均每个妇女会生育3个孩子,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很多人会默认以色列女性一定心甘情愿成为母亲,但这本书中记录的23位母亲,都后悔当母亲。
有人是因为经济上的压力,也有人是“为孩子放弃先前的人生”感到后悔。
还有妈妈是本身就不爱小孩子,被迫生儿育女,因为不这样做,就会被贴上自私、享乐主义、残缺等标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092e37f9bf64897c5d872a5ed8b3943.jpg)
日剧《坡道上的家》
2020年,《人物》也发起了关于“你是否后悔成为母亲”的征集。
第一个问题,如果回到过去,你还会选择成为母亲吗?
在1019份回复中,有427位女性回答了“不会”。
为什么后悔成为母亲?回答中提到最多的是育儿的难。
有生理上的变化,怀孕时的痛苦、喂奶之痛、后遗症等。
也有对教育的焦虑,在育儿环节中遇到的各种糟心事,比如爸爸的参与度远远不够,原生家庭就存在矛盾,有了孩子矛盾更深…
母亲身份带来了什么样的损失?后悔成为母亲的427份答卷中,“自由”和“时间”出现了300余次,“自己”和“自我”出现了230余次。
电影中安娜的困境,在我们的国家,遍地都是,甚至更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0779ae1faf985de2c4c03eebff4079e.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cc1cf8b33319907dc9e9c4472c768ed.gif)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有网友说:北影节展映这么一部片子也挺有勇气的,年轻人看完更不想生孩子了…
确实,它真实得让人窒息,但女性生育的困境只有被看到、被承认,才有机会改变。
只有当环境改善,才有可能改善出生率过低的现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55e6a4d37420e9d213f92cfd895f4df.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32c38c337115cb5629170b45d3755f7.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20db2d9f56c3fb1fbc81648029412b8.jpg)
日剧《坡道上的家》
然而,我们现在的舆论场是怎样的呢?
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母亲得有个母亲的样子,在歌颂母亲伟大,甚至推崇为天职的语境里,你不能表达任何的犹豫甚至后悔。
“讨厌自己的孩子”“不想当母亲”“后悔当母亲”这样的言论,会成为大众攻击的对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398c8d843d87d10fe273c2b9a09616b.png)
《82年生的金智英》里爸爸对女儿的“好意劝导”
母亲这个角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孤立无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在谈到“如今做家长为什么这么难”的话题时,提到“密集母职”这个概念。
“密集母职”的育儿文化,有这样的特点:要求家长为孩子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越多越好,家庭以孩子中心,父母与孩子荣辱与共。
还要求家长要情绪稳定、要快乐教育…
孩子好,就是家长教育的功劳,孩子不好,就是家长全责,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有情绪,都会被看成是父母的失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e417aef546124ed28320af78a6f99b9.jpg)
市面上有很多很多育儿课程,都是围绕孩子的利益展开的,全然不顾父母也是真实的人。
大多数人做不到永远的情绪稳定,也可能永远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不能也不应该为孩子牺牲自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6c434b704b3bc888858b6999d53e420.jpg)
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
这些都造成了一个局面:
所有人都有资格来指责一位母亲当得不合格,甚至动不动就评价“不会养就不要生”…
却没多少人来关心母亲的心理健康,帮助她们表达情绪,接纳自己。
多少母亲被困于两难的处境:当全职太太,缺少自我价值感,有工作的,愧疚于无法更多陪伴孩子…
家庭教育、教育公平、男女平权、社会内卷…一系列问题,都集中火力在一个小小的家庭,压力担在一位母亲的肩膀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28a9083320e5624391945709ebbdcde.png)
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
电影的结尾,相当讽刺。
当安娜向丈夫一股脑倾吐不快之后,孩子找到了…
一切仿佛回到了正轨:丈夫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围绕孩子的生活又回来了,安娜的悲喜似乎又变得不再重要…
但观众知道,那微弱的发声,如此珍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be5d85e1e034c872cf07df0d8d8ff54.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4624b1fbb4b853c3c93ff5103f7475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