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固定认识中,郑成功是一位正气凌然的民族英雄。的确,他坚持抗清,并收复台湾,的确在历史上可以留下隆重一笔了。然而历史不忍细看,当我们了解了历史的细节就会发现,郑成功并不是一位完美的英雄形象。在历史上,有人认为郑成功是大明忠臣,有人认为郑成功是窃国之贼。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结合具体的史实来看待。
一,反对降清郑成功原籍福建,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母亲为日本人。郑成功的父亲是东南沿海的海盗头子郑芝龙。由于明朝采取“海禁”,福建的商业遭到了严重的危机,许多商人被迫进行走私贸易,甚至沦为海盗。明朝中期,将这些海盗统统称之为“倭寇”。
这些海盗大多以台湾岛为据点,和明朝进行了斗争,郑氏集团也在明朝后期进入台湾,成为了东南沿海的一大势力。但自从荷兰进入台湾之后,郑氏集团不断遭到排挤,直到1630年退出了台湾。在这种情况下,郑氏集团最终和明朝和解,投靠明朝,在福建发展势力,成为了福建的割据势力。
17世纪的东亚贸易线路
1645年,弘光南明政权灭亡,唐王朱聿键避难于杭州。当时镇江总兵郑鸿逵(郑成功的叔父)就唐王转移到福建,拥立为帝,建立了隆武南明政权。郑氏家族在福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消极抗清,不肯出兵。第二年,清军占据浙江,郑芝龙投降,隆武政权宣告灭亡。
在郑芝龙投降的时候,郑成功却坚持不降清。郑成功是一位有文化的人,他从小接受正规的教育,在1638年考中秀才,1644年在南京国子监深造,师从名儒钱谦益。隆武政权建立后,郑成功被赐姓为“朱”,所以人们称之为“国姓爷”,并改名“成功”。
郑成功
郑芝龙投降后,郑成功带领郑氏集团的残余势力退守金门,招募军队,开始了自己的抗清生涯。郑成功拒绝降清,到底是为了想做大明的忠臣还是想保存郑氏的家业呢?我们还得继续了解他后续的行为。
二,同室操戈,将帅不和1647年,郑成功在金门誓师反清。当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郑芝龙从子)部队攻打海澄,但是遭到失败。八月,郑成功又和郑鸿逵一起进攻泉州,依然遭到了失败。郑成功之所以两战都败,主要是粮草问题。郑成功一方面继续大搞对外贸易,购买军备,一方面强征粮饷。
但是福建百姓长期将郑氏集团视为海盗,现在郑氏又强征粮草,自然产生了不满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建百姓宁愿投降清朝也不愿意当郑氏的“义民”,郑氏集团“民心尽丧”。如此情况下,郑氏无法获得稳定的基地,只能在海上游荡。既然无法从清朝手中抢夺地盘,那就从南明手中抢夺吧。
当时广东出现了绍武和永历两大南明政权,两大政权相互内斗,给郑成功提供了可趁之机。不久,他请求潮州总兵郝尚久,要求常驻潮州。郝尚久断然拒绝。随后,郑鸿逵和郑成功出兵潮州,攻城破寨,俘掠百姓。郝尚久见郑军胡作非为,就出兵阻拦。结果郑成功就直接对郝尚久开战,意图占据这块产量区。就在郑氏进攻潮州之时,清军南下占据了广州。随后郝尚久也投降清朝,引清军进攻郑氏,郑成功被迫撤出潮州。
1648年,永历南明得到了“大顺军”的支持,势力大增,收复了湖南、广西、广东和江西等地,出现了第一次反清高潮。郑成功也趁机围攻泉州长达七个月。但是南明、郑氏和大顺军始终是不同的军事集团,无法相互配合。第二年,清军反攻,永历政权失去了基地,只能向大西南转移。而郑成功围攻泉州失败,也被迫撤回。
第一次反清高潮的出现
1650年正式清军反攻全面展开的时候,郑成功却干起了同室操戈的事情。当时郑彩外出,其弟郑联守卫厦门。郑成功就以救助为名,给郑联送去1000石米。结果,郑成功登陆之后,立即发动了进攻,杀死了郑联,吞并了郑彩部,夺取了厦门这个重要的基地。
1651年,永历帝请郑成功到广东“勤王”,郑成功欣然答应,但是其部下施琅认为贸然西进会导致后方空虚。郑成功坚持己见,并解除了施琅的兵权,让施琅回厦门驻守。施琅回到厦门后,清军果然趁机进攻厦门,施琅奋勇抗击,击退了清军,保住了厦门。郑成功回来后论功行赏,却没有恢复施琅的兵权,而只是“赏施琅花红银二百两”。这让施琅大为不满。
不久又发生了“曾德事件”。曾德原本是郑氏旧将,后来成为施琅部下。曾德见施琅失利,就带领部下投靠郑成功。施琅大怒,不顾郑成功的阻拦而杀了曾德。郑成功闻讯后,立即将施琅的家人全部杀害。施琅听说噩耗,直接投降了清朝。后来就是施琅终结了郑氏在台湾的割据政权。
二,抗清失败,收复台湾成一代民族英雄1651年,流亡舟山的鲁王南明政权被清军攻破,鲁王和大批南明将士被迫逃亡福建要求和郑成功联合抗清。但是郑成功却并不想真正反清,反对拥立鲁王,担心鲁王的势力会压过自己。另一方面,他又暗中和清朝议和,向清军要粮草。顺治帝曾答应将福建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封给郑成功,但是郑成功提出要拥有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并享有自治权。对于郑成功的漫天要价,清朝给予拒绝。
1654年,鲁王南明政权的张名振从水路向苏南一带发动进攻,郑成功也进攻崇明岛,成功吸引了清朝的注意。大西军的李定国趁机在两广发动反攻,收复了广西。不久,李定国和郑成功达成了联合进攻广州的作战计划。随后,李定国向广东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但是郑成功屡愆军期,导致李定国陷入孤军奋战的处境,最终全线崩溃。郑成功之所以不出兵,一是自己兵力有限,二是担心李定国占有广东。
李定国失败后,郑成功才出兵广东,再次围攻潮州。清朝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使得郑军兵不血刃地占据了潮州。1655年,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浙江,一路进攻广东。北路获得了胜利,攻入了舟山,但是南路在揭阳失败,损失了5000人。
1656年,西征潮州的军队返回厦门,郑成功以“揭阳丧师”之罪斩杀苏茂,重罚黄梧、杜辉二人。随后,郑成功又让黄梧和苏茂的族弟苏明戴罪立功,守卫海澄。海澄“阻山临海,两城对峙、夙称天险”,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粮草,是郑氏在大陆建立的唯一前进基地。郑成功将防御海城的重任交给黄梧与苏明,明显是用人不当。果然,几天后二人就投降了清军,郑成功痛失要塞。
1658年,清朝大军对大西军发动了总攻,三路大军挺进云南。张煌言、张名振则和郑成功结为同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可惜大军在海上遇到大风,被迫退回厦门。1659年,两军再次北伐,顺利攻入长江一线,郑成功的17万大军势如破竹地攻陷了镇江、瓜洲,包围了南京,而张煌言也收复了芜湖一带,导致江南震动。
此时,南京城内守军不足,随时有陷落的危险。但是郑成功已经骄傲自满,他不听部下的建议,中了南京守将的缓兵之计,于是在城下坐待敌降,甚至释戈开宴,纵酒捕鱼。一个月后,清朝援军到达,郑成功失去了最佳机会。七月,清军突然对郑军发动反击,郑军损失大半,郑成功不得不逃回厦门。
进攻南京的功亏一篑是郑成功的转折点,此战使得郑成功认识到大势已去,在大陆已经不可能和清朝争锋。1660年,郑成功在海门港之战中歼灭清朝水师4万人,这是郑成功抗清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但是水师的胜利不足以挽救大局,他决定重新夺取台湾,将台湾作为最后的据点。
1661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清朝处死,张煌言要求再次拥立朱以海为帝,但是郑成功拒绝。同年,郑成功带领2.5万军队横渡海峡,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击溃了荷兰2000军队,成功收复了台湾岛。郑成功收复台湾,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对后续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郑成功退守台湾也标志着其反清事业的失败。1662年,郑成功听到一系列的噩耗,最终病死。
从郑成功的一生经历来看,郑成功的确是一代枭雄,也是双重民族英雄。但是郑成功却并非是明朝的忠臣,他抢夺南明的城市,不配合南明作战,拒绝拥立南明皇帝,表明他只是一方军阀罢了。他虽然叱咤东南,却屡次遭遇失败,在军事上屡犯错误,最终只能退守台湾。他也不懂得如何维系内部团结,总是会做出一些同室操戈、用人不当的事情出来,这成为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在肯定他英勇不屈的同时,也要看到他固执、自私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