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刻意合群

畅锁欲言 2024-08-21 14:29:59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话题:

“在哪个时刻,让你觉得最孤独?”

底下回答各式各样。有人说是一个人去外面吃饭时,连厕所都不敢上,生怕一走开,餐就会被收走;有人说是一个人看电影时,遇到欢乐或悲伤之处,满腹感慨却无人分享;还有人说是一个住时,看见蟑螂在爬,都舍不得拍死它......而我却觉得,相比一个人面上的寂寞,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勉强自己合群后,明明也有人在旁,却依然内心孤独。且或许也只有经历过,你我才会发现,有时候越刻意合群,就越倍感孤独。01

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主人公维特从小智力超群,拥有过人的钢琴天赋,但这却让他成为了同龄人中的异类,备受排挤。

于是为了能够“合群”,他假装摔坏脑子,变回了丧失钢琴能力的普通人。

明明热爱钢琴的他,为了迎合大家去听摇滚;明明很聪明,却装傻迎合大家。

如此一来,他的确被大家所接受,他也一度以为表面的热闹,足以弥补他内心的孤独。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他听到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伪装,一直以来都是他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压抑,相比之前被排挤的孤独,他更不能忍受如今刻意合群的孤寂。

而如今的社会,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不分个体、场合的把“合群”视为了一种正确的社交方式。

一旦有人稍显不那么“合群”,就会有人俨然一副师长面孔,苦口婆心劝导你要改,因为他们打心眼里就觉得,不“合群”是一种病。

可说到底,这本就是个伪命题。

就像现在网络上很火的“E”人、“I”人的人格测试,明明只是外向型人格跟内向型人格的区别,但总有人觉得相较于“E”人,“I”人就是更不会社交。

但实际上“I”只是更内向型的标签,他们不是不会社交,只是没那么热衷于社交而已,甚至有的时候他们真的相处起来,内心的丰富程度,并不亚于“E”人。

同样的,“合”不“合群”也根本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完全没必要去刻意“合群”。

而且你刻意迎合的过程,其实也是拼命否定自己的过程,就像俄罗斯方块,你完全融合了,你自己也就消失了,这除了导致自己内耗外,与谁都无益。

02

我也曾有过一段刻意合群的时光。

同事聊八卦,我就逼自己去刷热搜,去跟大家聊那些,自己根本不敢兴趣的爱豆;

大家有聚餐,我就次次不落,明明觉得他们说的不好笑,我也跟着大家一起放声大笑......

虽然越“合群”,内心就越空虚跟孤寂,我也还是坚持着。

直到后来,我发现大家还有另外的小群,很多贴心的话,他们也都只在小群里说。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刻意迎合别人的嘴脸真的很廉价。

现实中一个很残酷的真相是:有些圈子,如果不是靠你自身的魅力吸引而来的,那么任你拼尽全身气力,也依然得不到好的结局。

所以后来,再有人说我不“合群”时,我的内心不会再起波澜。

因为相比努力融入一个,并不属于我的圈子,反而给自己带来无尽孤独,我更愿意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

且不用为了迎合别人勉强扬起嘴角,更不必为了盲目“合群”而浪费时间后,我反而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

社会学家阿里扎说:

“一个人扎进人堆里,就好比水融入大海,你的个性与特质就会被迅速稀释。”

其实,“合群”只是一种选择,不是必要。我们与其总是纠结于别人怎么想,模仿他人怎么做,然后活成泯然大众的一员,倒不如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然后你会发现,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03

当然,不要“刻意合群”并不是说“合群”不好,不该“合群”,而是生活中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合群”的含义。

“合群”跟“刻意合群”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合群”,应该是没有一味迎合别人,能坚守自己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舒适圈子。

且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朋友,永远是靠自身的魅力吸引来,你努力合群的样子并不好看。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不要费尽心思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自会有一批骏马供你挑选。”

你相信吗?

到那时你不用主动合群,优秀的朋友、适合你的圈子,都会主动向你狂奔而来。

0 阅读:16

畅锁欲言

简介:跟我走,带你在畅所欲言中,锁定成长中的那些点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