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特朗普政府以强硬姿态主导乌克兰议题时,欧洲终于打破沉默,展开战略反击。近期密集的外交动作显示,欧盟正试图在乌克兰危机中重塑话语权,这场跨大西洋盟友间的博弈已进入关键阶段。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连开两次紧急会议,参会国家名单的变化暗藏深意。首次会议聚集法、德、意等核心成员国,意在形成决策共识;第二次会议则纳入北欧及东欧国家,重在统一立场。这种分层推进的策略,为后续行动铺平道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随即突访基辅,宣布总值150亿欧元的援助计划,其中暗含对乌克兰关键矿产开发权的诉求。
马克龙访美之行实为欧洲的投石问路。在与特朗普的会谈中,他试图划定两条红线:一是要求美国在对华贸易战中与欧洲协调立场;二是确保欧洲在乌克兰和谈中的参与权。特朗普的模糊回应——默许欧洲自主驻军乌克兰——实则暴露了美国战略收缩的意图。东欧美军可能撤离的风声,正推动欧洲加速防务自主进程。
欧盟提出的"关键原材料协议",剑指乌克兰稀土、锂矿等战略资源。与美国要求控股开发的模式不同,欧洲打着"双赢"旗号,以入盟承诺和技术转移为诱饵。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意在避开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同时确保资源供应安全。乌克兰总理顺势提出5000亿欧元重建计划,试图在美欧竞标中抬高价码。
欧洲的强势介入,标志着乌克兰危机进入新阶段。瑞典、挪威等传统中立国加入援乌阵营,英国45亿英镑的军事援助创下非美国家纪录,这些动作共同构成欧洲的"立规矩"尝试。而美国对此的沉默,或许预示着跨大西洋关系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调整。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国际秩序主导权的争夺。当欧洲不再甘心扮演追随者角色,转而以独立力量参与棋局时,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路径或将超越传统的大国博弈范式。未来数月,美欧在资源分配、安全架构、对俄策略等方面的角力,将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