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故宫一火再火,高傲威严的紫禁城不再是小时候名胜古迹的印象,转换成为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人们对故宫的欢喜,不仅因为这里的名气,还因为任时光千年流淌,仍红妆素裹,见证了岁月山河的力量。
中国传统纹样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图案纹样数不胜数。它们出现在器物器皿、手工艺品上,更点缀在古人的服装、饰品上,在中国的艺术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可以说,正是这些丰富而瑰丽的纹样陶冶了国人从古至今的审美。
中国的大多数传统图案来自大自然。花鸟虫、流水、岩石等都可以用在绘画中,表现出先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在19世纪末由英国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师欧文Jones撰写的《《中国纹样》》一书中,作者以中国瓷器和珐琅制品的装饰为灵感,对图案进行了再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学相结合的经典之作。从古至今,这种中西文化碰撞的例子不胜枚举。
传统的宫廷技艺
料不厌其贵,工不厌其累,艺不厌其繁,品不厌其异、
——以上是宫廷技艺的主要表现特征。
花丝镶嵌是金与火的艺术,是古代皇家珍宝,也是它用最为精细的工艺,加上最为珍贵的宝石,将金银的美感推向了极致。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为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一直为宫廷贡品,深受皇室喜爱和追捧。
花丝镶嵌的工艺虽然古老,但其精致、细腻、华丽的特色代表了传统工艺与珠宝文化的巅峰境界。它选用柔韧和延展性强且色泽美观的金银;
在经过火中反复淬炼,运用锤子、钳子、剪子、镊子制作成需要的花丝原料形状后,再相互编织而成空当均匀、疏密一致的珠宝粗坯,
接着再将金丝堆垒成镂空状的立体感的装饰,最后再镶嵌上华贵的宝石。由于用料奇珍、工艺繁复,因此花丝镶嵌向来被称为“燕京八绝”之首。
花丝镶嵌的基础是花丝。花丝拉制前,要将银条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直到成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后,才能开始正式的拉丝,专用的手工拉丝工具称为拉丝板,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
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孔比头发丝还要细。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最初拉制的银丝表面粗糙,要费很大力气,经过几次拉制后才逐渐变得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