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那会儿,金兵一路往南打,攻下了汴梁城,把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都给抓走了。不光他们俩,还有皇家的人、后宫的妃子、朝廷的大臣,加起来得有3000多人,全都被金兵带着往金国那边去了。这事儿一出,北宋就算是完了,北边的好大一片地方也都落到了金兵手里。
宋徽宗的小儿子赵构,排行老九,因为当时不在汴梁城里,算是躲过了一场大难。消息传开后,那些大臣和将士们,都纷纷跑来找他,想要投靠他。
不论赵构心里怎么想,眼下能团结大伙儿的,也就只有他坐上皇位这一条路了。
那一年,赵构在河南商丘当上了皇帝,成了南宋的开国君王,人们称他为宋高宗。
这位皇上当得实在窝囊,赵构被金兵吓得魂飞魄散,连开封都不敢回,整天只顾着东躲西藏。从商丘逃到扬州,又从扬州跑到杭州,最后甚至还跑到了海上。在这一路的逃亡中,赵构被吓得不轻,连生育能力都给吓没了。
赵构坐上皇位后,压根没打算好好治国,一门心思全放在享乐上。他觉得当明君太辛苦了,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只想当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糊涂君王,哪怕这样会亏欠天下人,他也不在乎。
荒淫无度,爱听谗言,宋高宗简直就是照着宋徽宗的老路子在走。
康履这宦官,还有御林军的头头王渊,因为有了赵构给他们撑面子,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到处收钱,拼命搜刮老百姓的血汗钱。
当五千金兵快打到扬州城下时,正在后宫玩得正欢的赵构吓得赶紧往外跑。原本停在江边的大船,全让王渊拿去装金银财宝了,结果连皇上自己也只能挤在一艘小船里逃命。
好多士兵和马匹,还有成群的百姓,全都被留在了江岸边,只能眼睁睁瞅着皇帝渐渐消失的背影,心里头满是绝望。
赵构一到杭州,就觉得可以松口气了,于是又开始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那些宦官们在杭州横行霸道,欺负老百姓,还硬抢人家的房子。不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当兵的,对宋高宗赵构的意见都大得很,心里头的不满已经憋到极限了。
1129年3月份,皇宫禁卫军的头儿苗傅,还有威州的刺史刘正彦,两人联手搞了个大动作,在半道上把刚下班的王渊给干掉了。这还没完,他俩接着又动手,一口气宰了一百多个宫里的太监。
苗和刘带着手下把皇宫给围了个水泄不通,直接就把城给逼到了眼前。赵构一听说有人叛乱,脸色一下子就白了,心里头那个惊呀,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当皇上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个被急匆匆赶上皇位的小伙子,一直以来都光顾着体会做皇帝的快活,压根儿没想过当皇帝得负啥责任。就算国家快散了,家里也乱了套,他还是老样子,不知努力振作。
赵构上了城楼,往下一瞧,只见城楼下摆着百多颗血乎乎的人头,吓得他脸一下子就白了。他赶紧问叛军,为啥要干出这种残忍的事儿。
苗傅直言不讳:“皇上,自您登基后,奖赏惩罚似乎没了分寸,对宦官太过信赖。那些本该受奖的勇士没得到应有的奖赏,而那些犯了大错的奸臣,比如黄潜善、汪伯彦,却还没受到应有的惩罚。王渊呢,一碰到敌人就吓得不行,耽误了打仗的好时机,他自个儿先跑了,渡江避难,结果还升了官。所以,恳请皇上,为了安抚军心,赶紧把康履、蓝圭、曾择这三个最得宠的宦官给处置了。”
这简直就是明晃晃的恐吓,赵构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并非不忍心对那亲信宦官下手,而是心里明白,得保住自己那无人能及的皇权,绝不能被人随意摆布。可眼下的局面真是逼人太甚,要是继续这么僵着,谁能料到这帮不要命的叛军接下来还会玩出什么花样?
赵构最后没办法了,只好让步,让人用绳子把康履他们几个从城墙上吊了下去。结果,他们一到地面,叛军立刻就把他们给斩首了。
赵构想了个法子来摆平苗刘,给他们俩都提了职。他琢磨着,这样一来,大伙儿应该就能各回各家了。
赵构的眼神突然变得冰冷,心里盘算着等风波过去后,要好好整治这群家伙。可没想到,苗刘他们直接喊开了:“皇上,你这皇位坐得不稳当啊,要是徽钦二帝回来了,你打算咋办呢?”
赵构被气得半天没憋出一句话,心里直犯嘀咕不知咋回答。他一挥手,让宰相朱胜非去跟叛军交涉。叛军那边开条件了,说要请孟太后出来主持大局。赵构琢磨着孟太后性格挺和善,这要求也不算离谱,于是就点头应允了。
叛军声称事情还没结束,他们逼赵构下台,想让才三岁的小皇太子坐上皇位。孟太后被请出面,她跟叛军磨破了嘴皮子,说太子年幼无知,哪能挑得起这大梁;又说现任皇上只是一念之差走了弯路,现在不是已经回头是岸了嘛。可叛军就是铁了心不听劝,这事儿真没办法。
要是赵构还一直坐着皇位,那他们的命可就得悬了。
赵构这会儿连椅子都不敢坐了,他靠在柱子旁边,唉声叹气,心里头七上八下的。这时候,宰相朱胜非急匆匆地走过来,对赵构说:“苗刘这俩人,勇猛是勇猛,但就是没啥学问。”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两个人有勇无谋,咱们可以先答应他们的要求,然后再慢慢想办法,事情说不定还有挽回的余地。
赵构立马就写了让位的诏书,把皇位传给了才3岁的儿子,然后自己这个太上皇就被赶到寺庙里去住了。
苗刘俩哥们儿觉得这回可真是大获全胜了,于是就开始给手下的兄弟们封官加爵,连杭州外头的那些将领也都沾了光,升了职。但没想到的是,人家根本就不买账。
张浚、张俊还有韩世忠这些大将军,一听说兵变那事儿,气得不打一处来,立马决定联手,要好好收拾那些反叛的军队。
听说勤王的部队气势汹汹地逼近,苗刘两人心里慌了,就采纳了宰相朱胜非的建议。到了1129年4月20号那天,太后颁布诏书,把政权交还给皇帝,皇帝重新坐上了宝座。
这时候,救驾的军队还没到,赵构为了安抚苗刘二人,对他们笑脸相迎,甚至还给他们升了职位,并承诺不会追究他们过去的过错。
苗刘二人琢磨来琢磨去,心里还是不踏实,后来决定找赵构要个保障,就是要他一人给一张保命金牌。
两人领到那免死金牌,心里头琢磨着这下总算是高枕无忧了,乐呵呵地对着圣上表达感激之情。
他们压根没意识到情况有多糟糕,照样吃饭,照常睡觉。
勤王的军队进了城,立马就想去捉拿苗刘二人。他俩一看形势不妙,带着手下2000士兵火急火燎地就开溜,逃跑时还不忘把那张能保命的免死铁券揣兜里。
苗刘两人落网之后,指望用那张免死金牌来保命,可没想到金牌上刻的那八个字,直接就把他们给判了死刑,“除了大逆不道之罪,其他的一概不问”。
说到底,除了那个大罪之外,这俩笨蛋最终还是没逃过狡诈的赵构的戏弄。
读书真的很重要,尤其对那些知识不够丰富的人来说。
苗刘兵变之后,赵构收敛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样胡来一气。他着手搞起了经济,还定下了不少规矩政策,总算是干了点自己该干的活儿。
宋高宗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便是皇上,也不能啥都想干就干。你看隋炀帝,他啥都由着性子来,结果呢,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隋朝也就传了两代就玩完了。
苗刘之变所带来的后果远远不止这些,它甚至还扭转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三岁的小太子赵旉,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兵变里,被吓得不轻,结果病倒了,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赵构呢,他自己的身体也不行了,生不出孩子了。更糟糕的是,宋太宗那一脉的亲戚,在靖康之变里全都被抓走了。没办法,赵构后来只好选了宋太祖的后代来当接班人。
赵构因为手下的将领背叛了他,心里头对武将们的猜忌就更重了。从那以后,他一直到死都没再真正相信过武将,一直都在提防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