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荣,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麻皮金荣”,他是老上海那边非常有名的青帮老大,长期都是上海滩上“三大亨”里面的老大。他的势力可大了,不光是在黑社会里威风八面,还把手伸到了政府、军队和大财团的高层,简直就是手眼通天,钱多得能跟国家比。
说起旧上海滩,有三位大佬不得不提,他们就是杜月笙、张啸林和黄金荣,人们常常把他们放在一起谈论。这三位在上海滩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杜月笙,这个名字在上海滩可是如雷贯耳,他做起事来手腕高明,为人处世也相当圆滑。张啸林呢,也是个狠角色,手段强硬,不容小觑。再加上黄金荣,他们三人可以说是撑起了旧上海滩的半边天。虽然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手段,但都在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人物。这三位大佬的故事,至今在上海滩还流传着不少传说呢。
在北洋军阀那会儿,有三个人关系特别好,他们在一起相处了有十年之久,就像铁哥们一样。黄金荣身边有两个得力助手,那就是杜月笙和张啸林,他俩关系更铁,还拜了把子成了兄弟。
时光流转,世道不停地在变,“那三位大佬”最后也走上了绝路。一开始,他们在江湖上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但慢慢地,各种事情开始不对劲了。可能是运气不佳,也可能是对手太强,反正他们的路子越走越窄。曾经的辉煌似乎成了过眼云烟,他们的势力一天天衰弱。每次想翻身,却总是碰壁。就像潮水退去,他们曾经筑起的高墙也一点点崩塌。最后,这“三大亨”算是走到了头。曾经的威风不再,留下的只有那些关于他们往昔的传说。人们茶余饭后聊起他们,也只剩下一声叹息。世道变迁,真是谁也躲不过啊。
在这三个人里头,张啸林第一个出了问题,他背叛了大家,投靠了日本人和伪政府,结果最早被枪决了。杜月笙呢,他没有背叛,后来找机会跑到了香港,在1951年的时候,在香港去世了。剩下黄金荣一个人,他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决定留下来,最后是陈毅市长亲自处理的他的事情。黄金荣一直活到了83岁。
在台湾的蒋介石,他过去是黄金荣的学生。听说陈毅处理黄金荣的手段后,有人讲,他直感叹自己都比不上。
当时陈毅到底是怎么处理黄金荣的呢?还有啊,黄金荣为啥没跟着蒋介石走,偏偏要选择留下来呢?咱们先来聊聊陈毅对黄金荣的处置。那时候的情况挺复杂的,但陈毅处理得相当有分寸。他既没对黄金荣下狠手,也没放任不管,而是采取了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再来说说黄金荣为啥没跟蒋介石。要知道,那时候蒋介石可是权势滔天,很多人都想巴结他。
黄金荣,一开始只是在上海城隍庙那边,萃华堂裱画店里头当个不起眼的小徒弟。可谁能想到,他后来竟然一路崛起,成了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他在上海做了不少大事,影响力杠杠的,稳稳当当地坐上了上海“三大亨”的头把交椅。
1892年那会儿,上海法租界因为治安问题有点头疼,所以他们琢磨着得找点解决办法。最后决定招120名中国本地的巡捕来帮忙维持秩序。
从小就不喜欢啃书本,整天跟那些小混混瞎晃悠。他先是在一家裱画铺子当过小徒弟,后来跑到上海县衙门,给黄金荣打过下手。有一天,他听说进了法租界,就能过上滋润日子,于是火急火燎地去报了名,没想到还真给选上了。
黄金荣因为干活特别拼命,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直接从普通的华人巡捕升为了便衣。打那以后,他在法租界里混了二十多年,过上了那种既跟警察沾边,又跟黑帮有来往的特殊日子,警匪两边他都能说得上话。
那时候,孙中山先生来到了上海,他亲眼目睹了黄金荣在法国租界里的影响力,心里就琢磨着,要是能借助这股力量来推进革命事业,那该多好啊。
后来,经过黄金荣的一个徒弟,名叫徐福生的牵线,孙中山总算是见到了黄金荣本人。
黄金荣特地请孙中山先生上楼,到他们那儿的贵宾接待室坐坐。
孙中山那会儿直接就说了,他清楚黄先生在上海相当吃得开,特别是在法租界,人脉广得很。以后他那些同志和朋友要是来上海,希望黄先生能多照应照应,给他们提供点帮助和庇护。
黄金荣想都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
之后,孙中山特地让徐福生给黄金荣捎了个口信,希望他能够“找些想法一样的朋友,在人和钱这两方面多给帮衬帮衬”。
收到信后,平时在花钱上不太阔绰的黄金荣,这次竟然大方地拿出了1000块钱。不仅如此,他还找了自己的好朋友虞洽卿,让对方也帮忙出了一份力,捐了些钱。
后来啊,这事儿就成了黄金荣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一桩好事。
另外得说说,黄金荣在法租界当巡捕那会儿,还真办成了几件大案子,这事儿让他在上海滩一下子出了名。
在那些大案子里,要说黄金荣最自豪的,还得数民国时候轰动一时的临城大绑架案。
这事儿说起来挺惊心动魄的,有一趟国际联运的快速火车被坏人给截了,车上的69位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一个不落,全都被绑了起来。这里面,还特别提到了一位法国的天主教主教,名叫雷狄。
法国领事看到自己国家的人被绑架了,心里头那个火大啊,于是就专门出了个悬赏通告。
那时候,黄金荣正好在法国巡捕房当差,他接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本来呢,这事儿发生在山东临城,跟他没啥直接关系,他也就没打算插手。可没想到的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线索竟然自己送上门来了。
有个山东临城的人来上海处理事情,结果不小心丢了100块钱,他一气之下就报了警。黄金荣一听说这人是从山东临城过来的,心里就犯起了嘀咕,觉得这事儿可能不简单,于是便吩咐手下人去好好查一查。
真没想到,这家伙来头不小,原来是直系大军阀头子吴佩孚身边的得力助手,副官韩荣浦。一看他那气派,就知道绝非等闲之辈。细一打听,嘿,还真是,他竟然是吴大帅身边的红人,副官韩荣浦。这事儿可真让人吃惊,毕竟吴佩孚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副官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所以说,这人能当上吴佩孚的副官,肯定有两把刷子。韩荣浦这个名字,以后可得记住了,毕竟他跟的是大人物,自己肯定也不简单。
黄金荣一听到这事儿,立马就拿出了100块钱,补给了韩荣浦,因为他之前被偷的钱就是这么多。而且,黄金荣还挺大方,又多给了50块,想让韩荣浦回到临城后,帮他留意打听一下雷狄主教的消息。
韩荣浦这个人在军队里摸爬滚打了好些年,对山东那边的事儿门儿清。他多收了黄金荣50块钱,但人家确实办事效率高,没多久,就通过手下的小弟打听到了雷狄主教的下落,然后赶紧告诉了黄金荣。
黄金荣立刻喊上了五个手下侦探,一行人直奔山东。他们跟当地的军警联手,经过一番努力,最后在山上的一个神庙里找到了被困的雷狄主教。大家齐心协力,把雷狄主教安全送回了上海法租界。
因为这事儿,黄金荣可真是捞到了不少好处。他不仅拿到了一大笔赏钱,还得到了法国领事的赏识。法国那边的大官,就是东正全权大臣,给了他一枚很牛的头等金质奖章。更厉害的是,法国巡捕房还提拔他做了探督察长,而且他还是唯一的华人呢。除此之外,还给他配了八个安南巡捕当保镖,排场可大了。
打那以后,黄金荣的势力是越来越大了,简直就是当地的老大。
黄金荣在警察局外面,手头掌控着一个超级大的帮派,手下徒弟就有一千多号人。就连蒋介石,都曾经是黄金荣的手下弟子呢。
那时候,蒋介石还没啥名气,就是个普通人。自从他的靠山陈其美去世后,他在政治上就没了依靠。后来,他跑到上海尝试开了个叫“恒泰号”的证券物品交易所,结果不但没赚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
那时候,上海滩有位名叫虞洽卿的大商人,他专门搞些“无本买卖”,人称“空手套白狼”的高手。就是他,给蒋介石牵了线,让蒋介石用“蒋志清”这个名字,去认了黄金荣做师父。
听说蒋介石那时候过得挺不容易的,黄金荣就挺大方地给了他200块大洋,还劝他不如去广州闯闯。
其实呢,大忙人总是容易把事情抛在脑后,对黄金荣来说,给虞洽卿这个人情也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他没过多久就把这事给晾在一边了。黄金荣的心思啊,早飞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那时候,黄金荣也掺和进了贩卖鸦片的行当里。
那时候,袁世凯一死,清末到民初那会儿轰轰烈烈的第二次禁毒行动就突然停了,毒品问题又死灰复燃了。你看,本来大家伙儿好不容易齐心协力想把毒品这事儿给解决了,结果这一停,毒品又到处泛滥开了。这事儿真的挺让人头疼的,本来有点起色的禁毒工作,就这么一下子回到了原点。所以说啊,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禁毒的路子一走不顺,毒品问题就又冒了出来,真是让人无奈。
就在那会儿,黄金荣和后来被人们叫做上海青帮“三大巨头”里的其他两位大佬,杜月笙和张啸林,一块儿合伙搞起了个卖毒品的生意。
1918年那会儿,三鑫公司在繁华的上海滩正式开张了。已经51岁的黄金荣,那可是公司的顶梁柱。杜月笙和张啸林呢,就像他的左膀右臂,一起掌控着大局。
多亏了黄金荣在法租界里头的强大势力,三鑫公司那时候做起鸦片生意来,简直就像做普通买卖一样顺畅。从鸦片进港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码头,中间根本没人敢查,直接就给送到了法租界,存得好好的。
根据一些资料,那会儿这家公司一年的赚头,都快赶上北京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了。
黄金荣,那可是法国巡捕房里独一无二的华人大佬,地位高得很。他本事大,手腕硬,能让巡捕房的人都听他的指挥。他让巡捕们帮他押运鸦片,这些押运的车子一到哪儿,那儿就黑灯瞎火的,因为所有电源都被他给掐断了。更绝的是,他还调用警车,围着鸦片仓库转,保驾护航。
因为有了法国巡捕房里华人探督察长的头衔,黄金荣好多事儿不方便自己直接出手。但他厉害的是,能让法国的总头头儿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他还很会利用自己的得力助手,杜月笙和张啸林这两个人,把他们团结得紧紧的。就这样,他暗地里赚了个满钵满盆,后来,他和杜月笙、张啸林三个人在上海被大家叫做“三大亨”。
话说回来,黄金荣在上海的势力那可是日渐壮大。而他之前出手帮过的学生蒋介石,现在也是混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了。想当年,黄金荣对蒋介石那可是没少帮忙。而现在,蒋介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也是一步步走到了台前,成了响当当的人物。他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地位日益稳固,跟黄金荣当初的资助也是分不开的。总之,黄金荣在上海滩的势力如日中天,而他的学生蒋介石也是不负众望,闯出了一片天地。
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那可是手握重兵的北伐军大当家,他跟着部队一块儿回到了繁华的上海滩。
经旁人一提醒,黄金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蒋介石就是以前拜在自己手下的那个“蒋志清”。
但是呢,他并没有急着去到处说北伐军的总司令曾经是自己的学生。相反,他悄悄地找人把蒋介石当年拜师时给的那个帖子给送了回去,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提过这事儿,算是给蒋介石留足了面子。
那时候,蒋介石心里头有点过意不去,就给黄金荣送了一块劳力士的金表,算是他们俩以前师徒情谊的一个正式告别。
但说来也怪,从那以后,黄金荣和蒋介石的关系竟然越来越铁了。每年到了黄金荣的生日,蒋介石都会记得派人送上礼物,表示祝贺。
1937年,那时候抗日战争已经全面打响,黄金荣特地跑到奉化去找蒋介石。
后来,黄金荣回到上海,他跟手下炫耀道:“你们知道吗?蒋委员长对我可热情了,他还邀请我跟他一起吃饭呢。席间,他问我在上海的时候,大家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尊重我。他还体贴地说,我年纪也不小了,外面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就少操点心,最重要的是要把身体养好。”
后来啊,到了1937年10月那时候,日本人是越来越近了。蒋介石赶紧给那三位大佬发了电报,让他们赶紧去香港躲躲,千万别跟日本人站一边。
那时候,黄金荣已经是个70岁的老头子了。他给蒋介石回了电话,拍胸脯保证以后不会再出头露面了。不过呢,他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吩咐跑到香港去,而是选择留在了上海。
说起来上海滩的三大亨,除了黄金荣没走,张啸林也继续留在了上海。而另一位大佬杜月笙呢,他先去了香港,后来又跑到了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在那里积极投身抗日活动。
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张啸林呢,他就选择了站在日伪那边。
黄金荣家那会儿,隔三差五就有日本军官找上门来,对他又是威胁又是利诱。
好在黄金荣因为跟蒋介石有那么一层师徒关系,再加上他以前帮过孙中山先生,所以在国民政府里他一直都有后台撑腰。在上海被日本人控制的那段时间,他特别小心谨慎,没有背叛,硬是挺到了抗日战争胜利。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又回来了。黄金荣虽然没有像跑到抗战后方的杜月笙那么出风头,但他也挣足了脸面。那时候,杜月笙因为去了抗战后方,名声大噪。但黄金荣呢,他也有自己的门道。他凭借着之前的势力和手段,在抗战胜利后也混得风生水起。虽然没有像杜月笙那样成为大众焦点,但在圈子里,他的地位依然稳固,面子也给得足足的。说到底,黄金荣这人,有自己的一套。他知道怎么在乱世中立足,怎么在各种势力间周旋。抗战胜利,国民党回归,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依然能在这个新的局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947年,黄金荣迎来了他的80岁生日,那时候蒋介石虽然日程紧凑,但还是抽空去了黄家花园,给他庆贺。他亲自把黄金荣搀扶到太师椅上坐下,然后一脸严肃地对着黄金荣拜了三拜,这举动可是相当敬重。
到了1949年,解放战争快要打完的时候,蒋介石已经注定要输了。就在上海即将解放的前几天,蒋介石专门找人给黄金荣捎了个口信,让他赶快去香港或者台湾避一避,省得“碰上什么倒霉事儿”。
当人生路上的又一个岔路口摆在黄金荣面前时,他最后还是跟1937年那会儿做了一样的决定,那就是留在上海。他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建议去香港或者台湾。黄金荣心里头有自己的盘算,他觉得上海才是他的根,是他的老地方,有着他太多的回忆和牵挂。尽管外面的世界可能更安全、更稳定,但他还是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其实,蒋介石的建议也是出于好意,毕竟时局动荡,谁也说不好未来会怎样。但黄金荣有自己的坚持,他觉得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过日子,关键是要心里踏实。所以,就这样,黄金荣又一次选择了留在上海,继续他的生活。这个决定,或许有人不理解,但对他来说,却是最符合他心意的选择。
这一年,黄金荣老人家已经82岁高龄了。到了这个岁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经常生病,自己都说自己是“不中用了”。别看他以前多么风光,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他的身子骨弱得很,总是这儿疼那儿痒的,让他倍感折磨。他常常感叹,岁月不饶人啊,自己现在就像个累赘,啥也干不了。家里人看他这样,也是心疼得很。可谁也没法阻止时间的流逝,只能尽量照顾好他,让他过得舒服些。黄金荣自己也知道,这辈子是快走到头了,只能好好享受剩下的时光,别再给自己找不痛快了。尽管身体不好,但他的心态还算可以。他常说,人嘛,总有老去的一天,关键是要活得坦然,别留下太多遗憾。就这样,黄金荣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了他晚年的一段时光。
黄金荣现在的身体状况,出个远门真的挺费劲的。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要是真去香港或者台湾,他担心自己可能半路上就撑不住了。因此,黄金荣琢磨着:“与其在路上折腾,万一死在海上,还不如就安心留在上海,落叶归根呢。”
再说了,黄金荣一直秉持的人生哲学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了这样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年纪也大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干脆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吧。
要说黄金荣啊,在上海那可是打拼了大半辈子,手里头还攥着像“大世界”这样响当当的产业呢。就在1948年春天快要过去,夏天刚来那会儿,黄金荣不惜花了一大笔钱,跟人家签了个大世界游乐场租地10年的长约。
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大世界的那份产权啊,是不能随便转手的。要是碰上个啥紧急情况,那产权归谁,咱们得另外商量着来。
因为这个大千世界的种种吸引,黄金荣打心底里更加舍不得离开了。在这个五彩斑斓的环境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魅力和无限可能,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留恋。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他,让他难以割舍。所以,黄金荣心里头越发地不想离开这个地方了。他觉得,这里有着他追求的一切,有着他梦想中的生活。因此,尽管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彩,他也只想留在这个让他心动不已的大世界里。
就在上海即将迎来解放的时候,党中央那边已经有了对上海那些帮会大佬的打算。他们决定先放一放,观察一阵子。只要这些大佬不惹事,不给解放后的上海添乱,愿意老老实实接受新社会的规矩,那党中央就不会去动他们。
周恩来总理直截了当地说,他们这样做的核心想法就是要“尽力稳住上海的局面”,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对全国的大形势有好处,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上海经济的复苏。
后来,党组织通过章士钊的夫人给黄金荣传了个话:要是他能站在共产党这边,不再跟老百姓作对,咱们就按照“过去的事儿不追究”的原则来处理。党组织希望他能安心留在上海,别被那些风言风语给带跑了,也别做出什么冲动的举动来。
这番讲话,让黄金荣心里更加打定了主意,他决定留在上海不离开。
因此,他鼓起勇气,铁了心要留下,并且跟朋友们说:
算了,认命吧,毕竟我这把老骨头,也就剩这一口气了,眼看就要入土为安了。我这辈子都在上海,死后也不想埋在外头,就想留在这片土地上。
陈毅成了新中国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后,他真的做到了之前说的,没对黄金荣动手,也没让人杀他。陈毅上任后,他记得自己之前的承诺,就是没有去追究黄金荣的责任。他知道黄金荣在上海滩的影响力,也明白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所以,他决定放过黄金荣,让他继续过着平静的日子。这样一来,上海的局势也平稳了很多,大家都看到了新市长的大度和智慧。陈毅的这个决定,确实让很多人都安心了不少,也让上海的治理工作更加顺利。毕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总比用暴力要好得多。所以,陈毅的这个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赞赏。
黄金荣呢,他自己很干脆,把帮会的名单都上交了,还拍胸脯保证,以后一定听新政府的话。从那以后,他就待在家里,不怎么出门了。他还特意跟手下的人说,以后都得低调点,别再惹事了,要学学好,改过自新。
1951年那会儿,上海的老百姓们自个儿聚到了黄家门口,非要黄金荣承认自己所犯的过错不可。
陈毅心里明白老百姓为啥生气,但另一边,总理交代的那句话“得想法子让上海稳住”还在他脑子里回响。为了大局考虑,陈毅先去找了黄金荣,跟他讲明了政府不打算追究过去的事儿了,还希望他能够写一封“认错信”,登在报纸上,好给大伙儿一个交代,承认自己的过错。
黄金荣一口答应后,没过多久,他就亲手写下了一篇悔过自述。在这篇自述里,他细细讲述了自己这一辈子的大大小小经历,还有他是怎么跟蒋介石、杜月笙这些人认识的,前因后果都讲了个明明白白。他还特别提到了自己曾经帮助过孙中山的那份功劳。说到最后,他诚心诚意地表达了自己的悔意。
打定主意,从今往后,我得多为人民政府做点实事,尽份心力。我还得跟我那些学生、亲戚朋友说,千万别干对不住老百姓的事儿。谁要是觉得自己以前有过这类错事,得赶紧去向政府坦白,改过自新,争取像我一样,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过错,感谢人民政府的深恩。而且,咱们还得一块儿协助政府,把镇压反革命的工作做好。我呢,因为年纪大了,脑子有时候转不过来,可能想得不周全。以后要是再想到什么,我一定第一时间报告给政府。这里,我得先求人民政府多担待担待。反正啊,我是铁了心要好好做个爱国的人。
在写了悔过书之后,陈毅又递给黄金荣一把扫帚,让他去扫大街。而且啊,这扫大街的地方还特别有讲究,就选在了黄金荣以前特别看重、视若珍宝的大世界门口。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以前的生财宝地,现在变成了他清扫的地方。
这个设置吧,可以说非常有代表性。
没过多久,“黄金荣在大街上清扫”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了国内外人们热议的话题。
蒋介石在台湾听到这事儿后,心里头直夸陈毅这招儿真绝。他这一出手,不光是把老百姓的火气给压下去了,还明摆着告诉大家,共产党那是公正不阿。同时呢,也给一些人提了个醒,共产党对违法乱纪的事儿,那是零容忍,谁也别想蒙混过关。
黄金荣嘛,因为上了年纪,所以让他去扫大街这事儿,没做几天就停了。毕竟,他的身子骨已经不如年轻时候硬朗了,干这种体力活确实有些吃力。所以,扫大街的工作没持续多久,就给他停了下来。这样一来,他也算是得到了些许的喘息。
四年时光匆匆过去,转眼间就到了1953年的6月22日,这一天,已经86岁高龄的黄金荣老人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虽然岁月流转,但黄金荣这个名字,以及他曾经的故事,依然会被人们铭记。在那一天,他静静地走了,没有留下太多的言语,但他的传奇人生,却如同一部精彩的历史篇章,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他把不是亲生的儿子黄源涛叫回了家里,亲自跟他说了一些身后要交代的事情,说完后,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啊,就像那被风吹散的落叶,什么都没留下!”
说起来黄金荣这一辈子,那真是既混过黑道也走过白道,在商界、军界、政界里都玩得转。他这人,做好事也做坏事,可以说是争议挺大的一位大佬。他这一辈子就像风卷残云一样,正好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个了不起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