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虽然是个神权统治的国家,但在中东地区,它的性观念却相对开放!
伊朗的法律传统不赞同婚前发生亲密关系,但在德黑兰,还是有超过三成的年轻人会在结婚前尝试这种行为。
在伊朗,按照宗教法律,一夜情是不被允许的,不过,私下里举办的秘密派对却挺流行。在德黑兰,很多人都知道有那种“ONE Night IN Tehran”的情况,挺常见的。
伊朗的法律传统上不允许性产业存在,但有趣的是,一种名为“临时婚姻”的法律安排,却被用来让性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得以盛行。这种安排虽然在法律框架内,却被巧妙地用来规避了对性产业的直接禁止。
另外,伊朗政府对这些事情那可是心知肚明!
【为什么伊朗很黄,却不扫黄?】
说到答案,其实就五个字:法律守护者!
法基赫监护,说白了,就是让教法学家来管理政务。
我明白肯定会有人好奇:
法基赫监护制度,它和伊朗在性观念上的开放程度究竟有啥联系呢?
总不能认为法基赫·霍梅尼本人会赞同性自由吧?
为何还有人认为地下性行为的开放是官方体制的一种必然需求?有人可能会问,为何社会上还会有观点将地下性行为的相对宽松看作是官方体制的一种内在要求呢?我们需要明白,这种说法其实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误解。官方体制的设计和运行,都是基于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综合考量,而不是以某种特定行为或现象的开放与否作为依据。地下性行为的开放与否,更多地是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和个人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它并不是官方体制所必需的,也不是体制运行的核心要素。因此,将地下性行为的开放视为官方体制的刚需,不仅是对体制本身的误解,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片面解读。我们应该以更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避免陷入这种误解之中。
咱们直接来讲,重点就是这三个方面:
【第一、神权体制需要性开放的“堕落”,来供给性压抑的“神圣”】
大家通常都觉得,伊朗是那种政教合一的国家,就是政府和宗教是一体的。但其实吧,这个说法不对头。伊朗不是政教合一,而是政教归一,意思有点不同。
伊朗的宗教不直接管政府,但它看着政府怎么做。伊朗有个规矩,就是宗教和政府是分开的。说白了,就是那些懂伊斯兰教法律的大专家,我们叫他们法基赫,他们来带头。他们保证政府做事都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律来的。
不过,伊朗跟塔利班式的伊斯兰国家不一样,它是个伊斯兰共和国。虽说它受神权影响,但同时也有共和制度,意思就是它有个按照宪法来运作的政府。
【伊朗的国家机器啊,实际上是一个神权共和二元结构:】
有的人,他们是神权上的头号人物,地位那是相当的高,就像霍梅尼和哈梅内伊那样,无人能及。
再来说伊朗,他们有个民选的政府,重点是这个总统,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不过,得注意一下,他们那儿有个最高领袖,人家手里有“一票否决权”。总统发的政令,最高领袖要是不乐意,也是一票就能给否了。就拿2020年来说,鲁哈尼政府打算从美国进口疫苗,结果哈梅内伊一票就给否决了。
是不是心里不愿意呀?其实还真就是不愿意。
早在1980年那会儿,什叶派的教士们就已经动手,搞了个伊斯兰共和党。他们动作挺快,没多久就把各地的“伊斯兰协会”给整合、重组了一番。
1983年,人民党这个左翼政党被禁止活动后,伊朗就只剩下了伊斯兰共和党这一个能合法存在的党。说白了,伊斯兰共和党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推选出自家的总统来掌权,实现国内国外都遵循伊斯兰原则,政治和宗教合为一体。但出人意料的是,到了1986年,霍梅尼却直接拍板,把这个党给解散了,原因就是这个党背离了“法基赫监护”的原则。
霍梅尼的目标是阻止伊斯兰教士集团掌握政权,他坚信权力如同催化剂,可能会让教士们变质。他并不打算消灭那些亲近西方的世俗派,反而希望他们能继续存在。毕竟,没有世俗的对比,又怎能突显神圣的意义呢?
穆斯林的宗教庄严感,其实是从那些不信教、行为不端、非穆斯林的人身上反衬出来的。就像儒家思想里讲道德评判,如果没有那些出轨男女,那些性方面自我约束的人,他们的道德崇高感又从何而来呢?
要是没了那些反对伊斯兰的人,那要怎么建立起纯粹的穆斯林认同感呢?
在伊朗,性工作者的存在成了一个焦点,让穆斯林民众团结一心,就像伊朗电影《圣蛛》里展示的那样。
因此,为了维持那种对性的严格约束所塑造的“神圣”形象,神权体制其实得靠一定程度的性自由或“宽松”来平衡,这样他们才能长久地撑起伊斯兰的大旗。
【第二、神权体制需要性开放的反抗,来疏解性压抑的暴政】
从权力关系的角度看,性压抑更像是一种驯服手段,就好比儒家思想里讲的“男女之间要保持距离”,整个社会都在无形中压抑性欲,这样做其实是在给掌权者增强他们的控制力。原因也不难理解,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能放弃,你想想,那得需要多大的权力才能让人做到这一步?
伊朗有个关于服从性的老传统,就是女性得戴头巾。但你猜怎么着?这个规矩其实主要压的不是女性,而是男性。他们让女性必须包头巾,看似是对女性的约束,其实深层次里,更像是在测试男性的服从度。
什叶派有个观点,觉得如果男人们看不到女人们的头发和身子,那他们就不会想那些男女之事了。
阿富汗的布卡,把女性的面容都给遮得严严实实,其实,这也让阿富汗的男性挺憋屈——除了自家老婆,这辈子,他们都没机会瞧瞧别的女人的真面目。
不过话说回来,性这事儿是天生的,真能拦得住吗?就像阿富汗那边,就算塔利班统治再严苛,人们还是想办法搞起了跨境的性服务交易。
婚前同房这事儿,该咋拦住呢?看看现在的德黑兰,工作难找,房价又高,大伙儿结婚都晚,男的平均得拖到30岁,女的也得26岁了。你说让一个30岁的大老爷们儿还守身如玉,这靠不靠谱?太不靠谱了!
伊朗的城市里,那些中等收入的家庭,其实都过着两种不一样的日子。他们表面上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住在还算不错的房子里,但私下里,他们的生活却又是另一番模样。他们得小心翼翼地隐藏起自己的真实生活,因为在这个国家,有些事情是不能被外人知道的。白天,他们可能是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晚上却可能变成了热爱音乐、艺术的文艺青年。他们可能在工作场合严肃认真,但回到家后,却能跟家人一起开心地看电影、玩游戏。这种双重生活,让他们既能在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又能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但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在这个国家中生存的方式。
他们在外面时,会去清真寺,头上裹着头巾,遵循着宗教的教义。但私下里,他们的爱好却大相径庭,喜欢听摇滚乐,品尝威士忌,有些人还进行婚前性行为,甚至有一夜情的经历。
这是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明说的事儿。
性方面的问题被压抑,其实只是一种对顺从的考验。只要这种考验一直存在,那么私下里对性的开放态度,不光能带来收入,帮助人们找到工作,还能缓解因为长时间的经济打压和货币价值下降,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霍梅尼可不是那种死板的宗教狂热分子,1988年的时候,他居然颁布命令,说变性手术可以做,还给做变性手术的人提供医疗上的补助。他的理由是,这样能让同性恋的人数少一些。这么比起来,霍梅尼的思想开放程度,似乎都不在特朗普和马斯克之下呢。
咱们得好好留意一下,“变性后同性恋会变少”这种说法。其实呢,变性之后,人还是属于LGBT群体,只不过在外人看来,他们变得“合群”了。说白了,这只是别人眼中“同性恋”减少了,而不是同性恋本身真的变少了。在霍梅尼主义里,性取向更像是用来测试服从性的,而不是什么宗教上的大忌。
咱们直白点讲,只要你在大家眼里是个听话的人,就算你私下里不按照那些教义来,也没啥大不了的。宗教归宗教,政治归政治,法律是根基,宗教领袖监督政治,但并不直接掌权。
【第三、神权体制需要性开放的解放,来对冲性压抑的僵化】
很多人其实都误解了教法学家,常常小看他们,觉得他们就像是只会谈玄说妙的“迷信者”,除了伊斯兰教的知识,其他一概不通。
但这说到底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其实,那些研究法律和教学的人得经过好多学科的学习,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政治学等等。他们不光得钻研伊斯兰教,还得了解佛教、道家、儒家、基督教,甚至纳粹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些。
他们心里明白,过于严苛的管制会束缚人们的智慧,导致整个民族变得无知。想让民族里涌现出有智慧的人,就得让大家的思想有一定自由空间。
因此,伊朗的宪法里头,第30条写得很清楚,政府得确保每个老百姓,不管男女,都能上到中学的免费基础教育。在教育政策这块儿,不允许因为性别而限制招生,女的跟男的有一样的上学权利。
政府为了降低地理因素对女生上学的影响,特地建起了女子学校,还安排了校车接送和住宿补助。另外,还专设了女性奖学金,激励女生去读硕士、博士。在设拉子,我们就碰到了一位政府资助的女硕士,她对政府特别尊敬。
什叶派信仰里头,也看重学习知识是穆斯林本该做的事。霍梅尼站出来为女性受教育撑腰,说这样做才是“跟着伊斯兰正面价值观走”。
有件挺让人意外的事儿,伊朗那边儿竟然言论、出版、游行都挺自由的。
说到活动,2022年的那场头巾风波,那可是震惊了全世界。再聊聊出版吧,在德黑兰的革命广场上,有条图书街,啥书都能找到,从共产主义的,到纳粹主义的,再到自由主义的……就连赞扬以前巴列维王朝的书,那儿也摆得满满当当。不过,要是谁说最高领袖的坏话,那书肯定是没法出版的。但话说回来,这儿的出版自由,比起好多国家来,那还是宽松了……宽松了不少。
还有一件事儿,就是说话自由。除了国家领导人,其他人嘛,随便你怎么吐槽,就算在电视上,你也可以直接表达不满。你可能以为伊朗人不敢批评政府,其实正好相反,伊朗人特别喜欢对政府发表意见。你们看看我的视频就知道了。
你要说伊朗人完全没自由,那也不对,他们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由的。要说伊朗政府是纯粹的专制,也不准确,它更像是种开明的专制。政府不会像斯大林时代那样,把不同意见的人全给清除掉,只要别太过分,还是能过得去的。
究竟是何原因?其实,伊朗人内心深处秉持着雅利安精神,他们是个自尊心极强的民族,绝不容忍自身陷入无知。正因如此,他们渴求性观念上的开放与自由,以此来抵制宗教法律中那些压抑人性、导致思想僵化的部分。
霍梅尼虽然描绘了一个伊斯兰的理想国,但他并不像列宁或斯大林那样,决心要把这个理想国变为现实。
他努力的目标,是在十二伊玛目派信仰中那位隐遁的伊玛目马赫迪,重新显现于世,进行末世审判之前,确保这个国家能保持在伊斯兰的道路上不走偏。不是要求一切都得按照伊斯兰的方式来,只要别偏离主线就行。
要是社会变得太保守了,法基赫就会出手,给社会松松绑,让它透透气。反过来,要是社会开放得过了头,法基赫就会加强管控,把它往回拉一拉,这就像是做烙饼,得掌握好火候和力度。
霍梅尼从来不琢磨着要把“坏东西”和“非伊斯兰的东西”给除掉,他心里头明白,要是“坏东西”没了,那“好东西”也就不存在了。同样地,非伊斯兰的东西要是消失了,伊斯兰也会跟着受影响。这世上的事儿啊,就像有阴就有阳,有好就有坏,有长就有短,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
这可能,也算是治理上的一种巧妙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