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讲赵佗是个大忠臣,秦始皇危急时给了他秘密任务:“要是中原乱了,你就守住南边。”这话听起来,赵佗就像是“救国的大英雄”。但仔细研究历史,事情的发展完全不是那样。
岭南那边的人,其实并非秦军,而是由六国逃难过来的人和那些违规落户的人混在一起。中原那边乱成一锅粥,胡亥整天忙着在宫里搞内斗,要是让他派赵佗去帮忙平乱?赵佗才不会去呢,这可不是因为他狠心,而是他怕一去就被乱军给灭了。
结果,他一边耕田一边称帝,竟然真的守住了华南大片土地。
【岭南这拨人,不是来戍边,是被流放的】
岭南地区刚开始设立行政机构时,它可不是中原王朝用来奖赏的宝地,而是被视为一个“偏远地区的苦差事”。
西汉时期的书籍《南越志》里头写了,秦始皇在三十三年那会儿,派了屠睢带着大军去攻打南越。结果呢,他们碰上了那边的热带瘴气,很多人都不适应当地的水土,再加上百越人的拼死抵抗,十万大军里头,有七成都没在战场上牺牲,而是因为这些原因没了。
朝廷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改变了策略:他们开始修建屯垦的城池,把流浪的百姓迁移过去定居,用“安抚民众”的方式代替了“长途征战”。
结果,中原那六个国家的老百姓、有钱的上门女婿和商人,还有逃避兵役的罪犯,成群结队地往南迁移。岭南那边,三个新的地区——南海、桂林、象郡,就这么一点点建立起来了。
中原地区的人们像一盘大杂烩一样被迁移到了南方,他们既不是纯粹的农民,也不是正规的士兵,身份有点模糊,地位也处于中间地带。这些人,就成了岭南地区秦军和平民的主要组成部分。
赵佗是这批五颜六色人群中的佼佼者。这家伙来自赵国的真定,年轻时就在军队里混,后来跟着任嚣一路往南,打到了岭南。
那时候的赵佗,其实没啥大抱负,就是奉命去了南边。但从那以后,他就跟岭南绑一块儿了,战斗不断。他一点点适应了那边的环境气候,还搞定了当地的一些势力,最后成了岭南最有“中原味”的武将。
这些军民啊,都不咋喜欢秦朝的统治,对北方也是一肚子怨气。他们是没办法才离开家乡,被硬赶到边疆去守卫。虽说岭南那地方挺远,但对他们来说,却成了被制度排挤后,能找到的最后一个落脚地。
现在你想让他们为秦朝拼命打仗吗?他们心里清楚,是谁把他们逼到这步田地的。这种士兵和百姓的心情,让岭南对中原的事情总是“慢半拍”,赵佗其实早就察觉到了这些。
在秦二世在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的时候,岭南那边终于安稳下来了。这时候,任嚣病得特别重,眼看就要不行了。他跟赵佗说了句特别重要的话:“中原现在乱套了,咱们南边得自己站稳脚跟。”这话既不是悄悄话,也不是让他去办的事儿,更像是个道别,也是个提醒。他不是在交托什么任务,而是在告诉赵佗要当心。
任嚣心里明白,北方的局势已经无法扭转了,再往北边瞧,那就是一片火海,等着人的就是一个个陷阱。
赵佗遵照了任嚣的临终嘱托,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哪位皇帝增加寿命,而是要确保三个郡的老百姓不再被战火连累。他负责守卫土地,安抚百姓,自己调配兵力,就这样一点点打下了南越政权的基础。
【中原在火烧,胡亥在刮宫,谁敢往里跳?】
秦二世胡亥当上皇帝后,中原的局势啊,说白了就是:窝里斗。
章邯本来是个能人,靠着三十万降兵稳住了大局,结果却被朝廷扣上“手握重兵想造反”的帽子;冯去疾和李斯,那都是朝中的文官大佬,却都在权力斗争里被整得“一命呜呼”;还有蒙家三代人,守了三十年边疆,到头来却被赵高使坏给害死了。
现在,岭南和中原之间的联系彻底没了。关卡紧紧关闭,派去的使者也不见了踪影,运粮的路线也被切断,岭南就好像被中原给“屏蔽”了一样,完全成了政治上的边缘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赵佗要是还出兵去北方支援,那就等于是往陷阱里跳,自己去找死,去送人头。
从地理位置来看,要从岭南跑到中原,首先得翻过那五座大山,然后再渡过湘江和淮水,这一路加起来得有三千多里地。粮食得在路上一点点地运,军队每天走个三十里路,光是到武关就得走上百天。路上还有山林里的瘴气,士兵们很容易生病或者受伤,真是不好走啊。
岭南这地界,山多水绕,地势险峻,攻打进来难,守住却相对容易。赵佗心里明白,要是硬着头皮把兵往北调,秦朝那边救不下来不说,还可能把南边这块地给丢了,让百越的人趁机再起。与其跟着北边一起完蛋,还不如好好守着这块还能活人的地儿。
而且这时候,中原那边已经没有正经管事的政府了。胡亥把有功的大臣都杀光了,赵高一个人说了算,法律规章乱成一锅粥,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章邯投降了楚国,项羽自己称王,刘邦也开始崭露头角,这局势啊,早就不是考虑“谁能帮忙”的时候了,简直就是“谁要来推翻这烂摊子”的局面了。
赵佗没去打仗,这并非他不负责任,而是因为他看得清局势。去救秦朝,已经没啥用了;守护好南边,才是他的出路。
【不是密旨,是“遗言”——自立南越,是任嚣之谋】
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这事儿不是碰巧,更不是他突然想到的。他刚开始管岭南那会儿,任嚣就明确跟他说过:中原靠不住,得守住岭南这块地儿。
打从任嚣那会儿起,岭南那边儿在管理上就有点自个儿来的味道。他管辖的地界儿,又是挖渠又是修路,还设了郡、安排了守官,对待当地的越人,也有一套办法。他的执政方式跟中原那边儿法家爱用的重刑手段可不一样,他讲究的是以和为贵,想办法让大家伙儿融合到一块儿。
赵佗上位后,还是坚持用了那个“让当地人变顺民”的办法,并且把原本要调到北方的军队留在了当地,这么做明摆着是告诉大伙,他已经不跟秦朝中央那一套玩了。
秦朝垮台那会儿,赵佗马上跟北边断了联系,谁也不见,把那些从北边派来的监军都给杀了,然后自己封了个“南越武王”的称号,再也不提秦朝那一套了。
关键的是,他既不反抗,也不主动攻打他人,更不会挑起战争。他深知,自己若站出来,只会让本已混乱的局面更加糟糕。因此,他选择默默地进行政权建设,坚守边境,不轻易出击。一边妥善安置百姓,一边安抚百越各族,就这样,岭南地区在秦末的大乱中,奇迹般地成为了唯一一个保持稳定的行政区域。
刘邦打下江山后,对南越那边,他用的是“顺着他们习俗来,养着他们势力”的法子,想着安抚而不是去打仗。为啥呢?因为赵佗这家伙聪明,没跟项羽或者楚汉那边掺和,也没瞅准机会往北打去抢地盘,这显示出他政治上挺能忍的。
汉高祖驾崩后的第七个年头,刘邦走了,政权落到了吕雉手里。她一上台,就把赵佗的官职给撤了。赵佗一看这机会来了,干脆自己封自己为“南越武帝”,自立门户了。这并不是说他想要整个天下,而是因为他觉得中原那边一直没给他应有的面子和地位。
总的来看,赵佗没去救秦朝,那是他看得清形势;他没跟汉朝对着干,那是他心里有数;他自己在南越称王,那是顺着大局走。他守住了岭南那片地儿,也让当地百姓的心安稳了下来。
说起来“秘密指令”这词儿,其实就是后人给加的光环。真相嘛,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底层带兵的,在天下大乱那会儿,自个儿站出来给老百姓撑腰,结果愣是闯出了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