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驱动”网站“战争地带”专栏报道,美国国防部在《2024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指出,除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外,中国还在发展一款名为“歼轰-XX”的隐身歼击轰炸机,于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内网友更是将其与传说中的“歼轰-26”战机联系起来,认为该机可以对第二岛链内的高价值目标,能够通过隐身优势予以有效杀伤。还有认为,待“歼轰-XX”服役后,中国空军将会率先实现“全隐身机队”目标。
通常来说,多用途战斗机与歼击轰炸机有较大区别。多用途战斗机是指具有完成制空和对地(海)攻击双重任务的战斗机,主要特征为要在两者之间取得一定平衡,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更换不同机载武器来完成,前提在于动力系统与航电设备须得提供坚实基础。
歼击(战斗)轰炸机则不同,它是指具备一定战斗机飞行性能,且主要担负对地(海)攻击任务的空对面攻击机,侧重点在空面作战领域。如以我国的歼轰-7系列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解放军在相关研制指示中的说明,首先明确轰-7(歼轰-7前身)是一型歼击轰炸机。
歼轰-7战机不仅要具有使用炸弹、导弹进行轰炸、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且还要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此外还得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旨在用来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例如(交通枢纽、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前沿重要海军、空军基地等)和敌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船。
至于隐身战轰的兴起,则与隐身战斗机与战略轰炸机的各自短板有着直接关联,即隐身战斗机多注重制空作战,对地(海)攻击受制于内置弹舱容积有限,以及对隐身性能的要求而稍逊一筹。而在战术轰炸任务面前,让战略轰炸机去执行的话,会使效费比变得极为难堪,于是在这种背景下,隐身歼轰便被视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优方案。
巧合的是,就在本世纪初,美国洛·马公司也向美空军送上了FB-22隐身歼击轰炸机的选项。按照现有资料来看,FB-22是在F-22基础上,通过加长前部机身,并相应扩大机翼,外加提升内置弹舱、油箱容积等手段发展而来。由此使得其载弹量相比F-22翻了数倍,即在隐身情况下,可以拥有挂载6800千克武器的能力,作战半径据称在2900千米左右(不进行空中加油情况下)。
尽管这在当时引起了热议,不过美空军最终没有照单全收,原因很简单,隐身歼轰看似可以通过隐身优势,再佐以较大的载弹量,即可对敌目标实施打击,但问题在于其还是无法提高效费比。况且正如时任美空军部部长詹姆斯·G·罗奇所讲的那样,即FB-22仅仅只是一种概念,美空军并不急于推进。正是基于多种原因,最终使得FB-22只能无疾而终,同样也导致美国洛·马公司的小算盘没能敲响。
反过来讲,在已经知悉隐身歼轰发展前景暗淡,并做出过对其否决的情况下,美国防部还始终认为中国在发展隐身歼轰,就显得有些很不厚道。此前被传得很火的“歼轰-26”,该机目前到底有无立项,时至今日都无确切说法。当然网友肯定会搬出相关论文、照片、模型、概念图等,但毋庸置疑的是,就是没有任何确切的信息证明“歼轰-26”的存在。
综合网络传言,“歼轰-26”极有可能一款中等体量的超音速隐身攻击机,属于一种超前概念性装备,主要是解决第二岛链内高价值目标的打击问题。美军认为该机要比轰-20战略轰炸机的航程更短,载弹量也相应更小,主要用于取代现役的轰-6K轰炸机,更多地用于承担第一和第二岛链内的战术轰炸任务,例如对驻日美军、关岛基地,甚至印度洋等重要目标进行轰炸。
随着多型新锐装备的入列及使用,解放军的远程打击能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例如东风-17、东风-26、东风-100等,高超音速导弹的打击效能比较强,但费效比不佳。要想有效毁灭敌方的大型军事基地等重要目标,光是凭借弹道导弹显然不行,还需要隐身歼轰等多种打击能力。“歼轰-XX”将为中国空军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生存力的空中打击手段。能够对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目标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