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巅峰时染指三州,但其迷信武力,在边塞反叛后丧失斗志

史海撷英 2025-02-06 18:23:56

说到八百破十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辽。但在张辽之前,白马将军公孙瓒也打出过类似战绩。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家世二千石。东汉的辽西郡令支县,就是今天河北省迁安市一带。当时属幽州。而家世两千石,是指家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官员。相当于太守级别。

汉灵帝“废史立牧”之前,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自主权极大。同时,太守还可以自己辟用僚属,组成小朝廷,郡中人士称之为“郡朝”。

公孙瓒出身在这样的家族,毫无疑问,他就所谓的士族阶级。打娘胎里便有出仕做官的资质。不过,由于母亲是小妾,地位卑微。公孙瓒长大后,没混上一官半职,只能在涿郡担任小吏,平时协助太守处理文书。

那有人就要说了:古代嫡长为伯,庶长为孟。公孙瓒既然不是嫡子,为什么还能字“伯珪”呢?按照《英雄记》的记载,公孙瓒表字中的“伯”,多半是他自己取的:“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

由此可以看出,早年的公孙瓒非常上进。没有身份不打紧。反正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公孙瓒

除了心态积极,公孙瓒长得还很帅,口才也好,“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能言善辩。“瓒性辩慧,每白事不肯稍入,常总说数曹事,无有忘误,太守奇其才。”试问这样有家世、有能力的靓仔下属谁不爱呢?于是,公孙瓒就被时任涿郡太守侯氏相中,成了候太守的女婿。后来在老丈人的帮助下,公孙瓒投奔卢植门下深造,与同在卢植门下的刘备做了同学。

在卢植门下待了一段时间,公孙瓒又拜师刘宽。待学成归来,太守换人了。新任太守刘其举荐公孙瓒为上计吏。别看仍是小吏,但上计吏与普通吏员不同,是有机会见到皇帝的。亦可以就郡国行政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来的灭吴总设计师、名将羊祜就曾担任过这一职务。

不久,刘其因为犯事,被押解到洛阳,交由廷尉治罪。按照东汉法律,本郡官吏须回避本郡的犯事官员。但公孙瓒很会来事,“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酹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既行,于道得赦。”

朝廷早不赦免,晚不赦免,偏偏在公孙瓒当众作秀后赦免。这是什么情节?事情显然不可能这么凑巧。

据《后汉书・卢植传》记载,熹平五年(176年)后,卢植在朝中担任侍中、尚书。给汉灵帝当高级顾问。而熹平五年(176年)至光和四年(181年)间,刘宽两度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公孙瓒把动静闹得那么大,那两位老师能不知道吗?所以有理由怀疑:卢植、刘宽应该插手了此事。自己的学生嘛,还有孝心,提携一把,有什么问题?于是回到幽州后,公孙瓒便实现了阶级跃迁,由上计吏迁任辽东属国长史。辽东属国即今天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在当时属于边疆中的边疆。经常受到鲜卑人和乌桓人的袭扰。有一天,“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俱追胡,靖为所围。瓒回师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围。乘胜穷追,日入之后,把炬逐北。”“瓒以孝廉为郎,除辽东属国长史。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

公孙瓒

此战之后,公孙瓒扬名边塞。他也因此升任涿县县令。

涿县是刘备的老家,这不巧了吗?在主政涿县期间,虽然没有公孙瓒提携刘备的史料记载,但《先主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很难想象,若没有公孙瓒引荐,一介布衣的刘备凭什么追随邹靖平定黄巾军?要知道,“将军”这会儿还未泛滥,校尉的含金量非常高。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

平定黄巾起义后,邹靖因功迁任北军中侯。这个职位的俸禄低于校尉,但能掌监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所领北军五营。实为京师常备禁卫军长官。

不久,凉州爆发叛乱。参与叛乱的既有羌人,也有汉人。

为了平息叛乱,朝廷决定调三千幽州骑兵参战。那谁来领导这三千骑兵呢?司徒种嵩举荐中山国相张纯。邹靖推举公孙瓒。最后经过一番商议,朝廷采纳了邹靖的提议。

张纯是国相,地位相当于太守,却被公孙瓒这个县令比了下去,自然非常不满。一怒之下,张纯自封弥天将军,安定王,举众十余万造反,割据幽州。

公孙瓒

得知张纯叛乱,公孙瓒率麾下军队讨伐,立下战功,升为骑都尉。

中平五年(188年)九月,朝廷遣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伐张纯。同年冬,公孙瓒在辽西属国的石门大破叛军,俘虏张纯的妻儿,张纯狼狈逃出塞外。

据《典略》记载,刘备也参与了讨伐张纯的战斗。但他点背,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靠装死才躲过一劫。

张纯败逃后,公孙瓒率部追击,结果阴沟里翻船,被乌桓首领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被围期间,公孙瓒所部粮食耗尽,不得不宰马为食。马匹杀尽后,煮弩楯为食。弩楯就是弓弩与盾牌,当时弩机与盾牌上都有皮革,一般是用犀牛皮,非常坚硬,用水把这些皮给煮烂了,方可下肚。最后连皮革也吃完了,公孙瓒只得下令突围。

关于这次突围,史料记载有冲突。按《后汉书》的说法,乌桓骑兵因人疲马困,无法深入追击,才令公孙瓒逃过一劫。而《三国志》的说法则是朝廷派刘虞与乌桓议和,丘力居主动撤兵。

不管咋回事吧,公孙瓒与乌桓人结下了梁子。此后五六年间,每次一听到乌桓人来袭,公孙瓒都往死里打。这让他的顶头上司、幽州牧刘虞很不满。

刘虞

汉桓帝时期,为了防止地方势力搞割据,朝廷颁布“三互法”。规定本州人不能在本州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根据这一规定,公孙瓒不能担任幽州一把手。因此朝廷便另派宗室出身的刘虞出任幽州刺史,后迁任幽州牧。而公孙瓒则在管子城之战后,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属于是二把手。

刘虞到了幽州后,见民生凋敝,便决心恢复经济。但要想恢复经济,就得先与乌桓人缓和关系,避免边境冲突。

一个主张把乌桓人往死里打,一个要缓和关系,立场完全不同。公孙瓒与刘虞翻脸,自然只是时间问题。

中平六年(189年),洛阳爆发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等人冲入皇宫,扫平宦官。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董卓乱政。汉少帝刘辩被废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被立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之前有朝廷罩场子,刘虞还能压制公孙瓒。现在皇纲失驭,社稷多难,朝廷自身难保了,刘虞拿公孙瓒没辙。为避免冲突,刘虞只好将公孙瓒及其麾下万余骑兵调往右北平驻守。这时,袁绍与董卓闹掰,来到冀州,被东郡太守桥瑁推举为讨董联军的盟主。

至于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董卓并未垮台,而关东牧守们却为了扩充个人的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争斗。冀州牧韩馥见袁绍的人气飙升,恐其做大,便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垮袁绍的军队。袁绍正面硬刚不过,只得曲线应对。他首先想到了刘虞,想要拥立其为皇帝。但被刘虞骂了一顿。后来听说公孙瓒与刘虞不和,袁绍又写信给公孙瓒,怂恿他进攻韩馥:既然你在幽州无用武之地,何不向冀州发展呢?

公孙瓒

公孙瓒觉得有道理,便以讨伐董卓为名,率军向冀州挺进。

据《英雄记》记载:“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公孙瓒的这支精锐骑兵可不是一般人能应付的。

而就在这时,韩馥麾下头号大将麹义跳反了,与袁绍结盟。韩馥亲自率兵征讨,反被麹义击败。公孙瓒进入冀州后,也击败了韩馥的军队。韩馥不通军事,缺乏武略,被搞得不知所措。

见此情形,袁绍实施反间计,秘密收买了韩馥的亲信辛评、荀谌、郭图等人。这帮墙头草拿了好处,威胁韩馥,说:“公孙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

韩馥本来就慌,现在更慌了。心慌之下,韩馥主动让贤,派儿子将冀州牧印绶送交袁绍。袁绍代领冀州牧后,原本没想杀韩馥。但奈何韩馥太怂,竟然自己把自己活活吓死了。

韩馥之死,让袁绍很被动。因为公孙瓒还没走。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他还想着入主冀州呢。冀州官员觉得袁绍卑鄙无耻,又见公孙瓒兵强马壮,因此很多郡县望风而降。袁绍没招,只得割地求和,任命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将冀州的一部分让给公孙瓒,希望他能高抬贵手。

袁绍

公孙范上任后,立即调转枪口打袁绍。但就在这时,青州三十万黄巾军涌入渤海郡。袁绍见状,选择坐山观虎斗,获得短暂喘息之机。公孙瓒不能见死不救,便决定主动出击。

此时公孙瓒的兵力大约两万余人,还不到黄巾军的零头。然而黄巾军缺乏领军人物,面对公孙瓒的攻击,连战连败,损兵十余万。损失的车甲财物更是不计其数。“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黄巾军见公孙瓒骁勇,不敢再战,逃向青州。

战后,公孙瓒被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新官上任都得抖抖威风,公孙瓒也不例外。他任命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刘备为别部司马,命二人攻掠青州。紧接着,公孙瓒又任命亲信单经为兖州刺史、严纲为冀州刺史。

既然连冀州刺史都任命了,那袁绍这位代理冀州牧当然就得搞掉了。

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率一万骑兵、三万步兵,杀向袁绍。

袁绍退无可退,遂调集数万大军迎战。双方在界桥以南二十里处展开大决战,公孙瓒将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五千骑兵;袁绍令麴义率八百勇士为先锋,并在左右两翼设置强弩千张,作为掩护,他自己则统领数万步兵在后。

麴义

古代打仗,一般都是先让步兵上。等时机成熟,骑兵再去收割。但公孙瓒看到‌麴义仅率数百人在前,竟令骑兵率先攻击。而麴义早有准备。他命八百勇士藏于盾牌之下,待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冲到跟前时,勇士们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左右两翼的千张强弩齐发,射去箭雨。白马义从猝不及防,仅一个回合下来,就被射杀了一千多人。其中就有公孙瓒刚刚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公孙瓒大破黄巾,还屯涅盘河,威震河北,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绍乃自击之。瓒兵三万,列为方阵,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其锋甚锐。绍先令麴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麴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绍在后十数里,闻瓒已破,发鞍息马,唯卫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瓒散兵二千余骑卒至,围绍数重,射矢雨下。田丰扶绍,使却入空垣。绍脱兜鍪抵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促使诸弩竞发,多伤瓒骑。众不知是绍,颇稍引却。会麴义来迎,骑乃散退。”

界桥之战前,袁绍四面楚歌,被公孙瓒随意拿捏。而这一战后,双方形成均势局面。堪称是袁绍崛起的关键一战。

因此战得利的还有曹操。公孙瓒任命单经为兖州刺史,而曹操不久后,也将成为兖州刺史。如果袁绍战败,公孙瓒继续南下,后面多半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公孙瓒无法接受。几个月后,他又发兵攻打袁绍。双方在龙凑(今山东平原县境内)遭遇,公孙瓒输了个底朝天,咬牙切齿地退回幽州。此役后,单经也在史书上消失。估计是被曹操诛杀。

公孙瓒退回幽州,袁绍趁势收复冀州地界。紧接着,袁绍又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矛头直指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

袁绍

为了争夺青州,田楷和袁谭打得昏天黑地。战至初平四年(193年),袁绍和公孙瓒都有点吃不消,但又都不愿意先认怂。这时,汉献帝派人前来撮合。双方就坡下驴,趁机握手言和,结为儿女亲家,各自退兵三舍。

两边休战之后,袁绍开始带领大军扫荡冀州境内的农民武装。公孙瓒则与刘虞杠了起来。

刘虞为人宽厚,善待百姓,一直不愿意打仗。公孙瓒与刘虞相反。不仅三天不打仗就浑身难受。他还经常纵兵劫掠老百姓。刘虞对此十分不满,一直规劝公孙瓒!公孙瓒不听,双方矛盾越来越深。

初平四年(193年)冬,刘虞忍无可忍,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队都在外边,看到刘虞来势汹汹,第一时间就准备提桶跑路。但就在逃跑的前一刻,公孙瓒不经意间看了一眼刘虞的军队。这一看,他决定不跑了。因为他发现所谓的十万大军,多半是临时征召的老百姓,没啥战斗力。只是看着唬人。

刘虞当时还发布了一条命令:“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并强调严禁放火,以免烧了平民的房屋。

一支乌合之众,如果还规定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这仗也别打了。毕竟要想保障战斗力,就得让人有利可图。否则还不如回家种地呢。

刘虞

刘虞仁慈,不许放火,导致几乎一座空城迟迟拿不下。另一边,公孙瓒可不管这些。不久后,趁着风势有利,公孙瓒派数百名壮士溜出城外,纵火焚烧刘虞兵营。刘虞哪见过这一幕?呆立当场,不知所措。公孙瓒则趁机引兵出战,以数百人大败十万之众。刘虞兵败后,北逃至居庸县,打算召乌桓、鲜卑骑兵救场。公孙瓒整齐兵马,仅用三天时间便将刘虞活捉。其行动之迅速,让乌桓、鲜卑人都没反应过来。

考虑到刘虞深得民心,公孙瓒起初没敢杀害他。后来献帝派使者段训到幽州给刘虞增封,公孙瓒趁机威逼段训,以朝廷的名义将刘虞处死。

刘虞死后,公孙瓒控制幽州中西部八郡之地,表面上看似春风得意,实则盛极而衰。

为啥占了地盘,还越混越衰呢?三方面原因:首先,杀害刘虞,影响太恶劣。公孙瓒过分迷信武力,认为只要军队在手,就可以目空一切。老百姓的死活,他根本不在乎。刘虞活着时,大家还有点希望。刘虞一死,大家悬着的心也终于死了。如时任常山国相孙瑾就因刘虞之死,大骂公孙瓒,结果惨遭杀害。巧的是,赵云正是常山人。当初常山国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选择支持公孙瓒。现在孙瑾被杀,身为常山国郡兵头目的赵云也没理由再待下去,便找了个借口,就此离去,再也没回来。赵云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当时不少人看衰公孙瓒,亦有不少人对公孙瓒恨之入骨。

第二,公孙瓒看不起世家豪族。东汉末年,世家豪族已经是一股极为庞大的力量,任何人想要割据一方,都得跟他们搞好关系。公孙瓒不走寻常路,世家子弟,他一概不重用,只重用贩夫走卒。在他看来,即便自己重用世家子弟,那帮人也不会感恩。而贩夫走卒不一样。他们没机会当官,对自己必然忠心。事后来看,公孙瓒任用的贩夫走卒对他确实忠心。可在已经失去民心的情况下,公孙瓒又失去社会中间力量的支持,他还怎么玩呢?贩夫走卒终究缺乏号召力。

第三,公孙瓒和乌桓人势同水火。刘虞死后,乌桓各部担心公孙瓒报复,便先下手为强,积极与刘虞的心腹鲜于辅、袁绍麾下大将麹义等人联络,对公孙瓒进行群殴。兴平二年(195年)底,鲜于辅率幽、冀、乌桓、鲜卑联合部队,向公孙瓒发动大举进攻。公孙瓒在鲍丘河迎战联军,被杀得大败,弃尸两万。得知公孙瓒栽了跟头,本就对他不满的幽州民众纷纷起义。一时间,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地陆续易帜,响应鲜于辅。失去这些地方后,公孙瓒的地盘仅剩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附近巴掌大的区域。

公孙瓒

面对此情此景,公孙瓒丧失雄心壮志,他不再奢求逐鹿中原,只希望保住一亩三分地。为此,他在易京周围挖掘十道堑壕,堑壕边上又修筑许多大土丘,每座都有五六丈高。在土丘之上,他还修建碉堡。其中最大的一座堡垒,高十余丈。公孙瓒就住在这里。由于得罪的人太多,担心遭到暗杀,公孙瓒在堡垒入口处安装铁门,除了他的大小老婆和七岁以下的孩子,谁都不能进出铁门,就连左右侍从也不行。“瓒虑有非常,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专侍姬妾,其文簿书记皆汲而上之。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疏远宾客,无所亲信,故谋臣猛将,稍有乖散。自此之后,希复攻战。”

公孙瓒这么搞,大家都有意见。没意见就见鬼了!想当初压着袁绍打。现在袁绍越发壮大,公孙瓒却化身宅男,蜗居于易京,从一州之主沦为了一城之主。再不思进取,怕是这一城之地也保不住。

面对下属的非议,公孙瓒解释道:“我昔驱畔胡于塞表,埽黄巾于孟津,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这番解释倒有些道理。但问题在于,袁绍会让公孙瓒静观其变?袁绍欲争夺天下,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先灭了公孙瓒,不留后患。

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袁绍年年进攻公孙瓒。由于易京的防御工事确实非常巧妙,沟堑纵横,难以攻克,袁绍吃了不少亏。

到了建安三年(198年)下半年,曹操出兵讨伐吕布。一旦吕布被灭,曹操就将统一黄河以南。袁绍不敢再耽搁,遂集中大军,对易京发动规模空前的进攻。

袁绍势力范围图

这一次,袁绍制定了针对性战术,对公孙瓒的据点实施逐个击破。袁绍变换打法,公孙瓒还是死守不出老战术。哪怕是己方将士被包围,他也拒绝救援。因为他认为“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

公孙瓒如此消极,结果就是大量外围堡垒沦陷。但他却很乐观,认为只要粮草不足,或是后方出现情况,袁绍就会撤走。如果公孙瓒能撑个两三年,他的判断也有道理。可他忽略了士气问题。自己的将士被包围,他不救,把将士当耗材。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死战了。随后的战斗就印证了这一点。公孙瓒部要么放弃抵抗,要么逃跑,要么投降。

同一时间,袁谭大败田楷,乘胜攻入北海,夺取青州。得知消息后,公孙瓒终于慌了,赶紧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军求援。

东汉末年,黑山军是除黄巾军之外,河北的另一支农民武装。之前袁绍扫荡冀州的农民武装时,曾大败黑山军。但黑山军此时仍有十余万人。公孙续带着任务离去后,公孙瓒想出一计:自己率精锐骑兵杀出易京去,与黑山军在外围会师,然后转守为攻,抄袁绍的后路。

这招“围魏救赵”,有可行性,可以一试。但公孙瓒的长史关靖说:“今将军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公孙瓒想了想,好像是这个理儿,便取消了计划。

袁绍

如此一来,战争胜负的主动权便完全由袁绍掌控。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十万黑山军分三路救援公孙瓒。公孙瓒闻讯大喜,他写了一封信给公孙续,嘱咐公孙续率五千骑兵到易京北面的低洼地埋伏,到时候点火为号,来个里应外合。但不料,信使刚潜出城外,就被袁军抓获。袁绍见信后,将计就计,派出一支精兵在北面低洼地埋伏,同时点燃火把,引诱公孙瓒出战。公孙瓒不知内情,看到火光闪起,以为好大儿来了,点兵出城。结果被袁绍包围,死伤惨重。

随后,公孙瓒继续死守不出。袁绍则派人挖掘地道,打算从地下将公孙瓒的堡垒摧毁。

眼看地道越来越近,公孙瓒彻底没招了。为了不让家人落入袁绍之手,他把妻儿、姐妹都绞死,然后引火自焚。“关靖见瓒败,叹恨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乃策马赴绍军而死。续为屠各所杀。田揩与袁绍战死。”

公孙瓒

黑山军见公孙瓒死了,当即卷铺盖走人。公孙续也一同跑路,后来被匈奴人所杀。

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天爷给过公孙瓒机会。他拿到了主角剧本的时间比袁绍早。但因为种种原因,公孙瓒从主角沦为配角,又沦为龙套。连番打击之下,他选择了无所作为。

不过,公孙瓒人生最后的三年,也间接成就了曹操的霸业。正是他蜗居易京,牵制袁绍的三年间,曹操完成了迎献帝、开屯田、灭吕布、破刘备、平袁术、降张绣、安关中等一系列工作,奠定了跟袁绍在官渡一决雌雄的资本。假设公孙瓒早被灭几年,袁绍早就南下了,曹操势必无力对抗。历史也必将改写。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