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朋友送了几个宜君软馍,没想到新华社居然都报道了

情感情松 2025-02-10 19:54:47

春节前,宜君的一个老朋友给我了一袋子宜君独有的特产——软馍,没想到,软馍还没有吃完,今天早上一看,新华社居然报道了。

离开宜君县已经好些年了,城市的车水马龙与忙碌节奏,时常让我迷失。

在无数个加班后的深夜,我总会望着窗外的霓虹,思念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那片质朴的黄土地,还有那一口令人魂牵梦萦的软馍。

记得刚到宜君工作时,春节前有次下乡去慰问,村子里一片春节前的喜庆氛围。人们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

走进一户老乡家中,老乡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一进窑洞,热气裹挟着一股特别的香气扑面而来。

只见一位大娘正站在灶台边忙碌,蒸笼里不断冒出的蒸汽,让整个窑洞都变得朦胧起来。

大娘笑着说:“正好赶上啦,这是在蒸软馍呢,你大概还没有见过呢。”

说话间,大娘揭开蒸笼,热气腾腾中,一个个黄澄澄圆润饱满的软馍露了出来,那香甜的味道愈发浓郁。

大娘递给我一个软馍,还热乎着呢。

我轻轻咬上一口,软糯的口感瞬间在齿间散开,软糜子的清甜混合着红豆馅料的醇厚,瞬间将我征服。

为啥每个馍上都要沾一片树叶呢?我好奇地问道。

你猜猜为啥?大娘故意给我卖了个关子。

这是一种神奇的树叶,没有了这个树叶,就没有了软馍的灵魂。随行的一个同事告诉我。

不会吧,这么神奇,我把软馍捧在手里,来回地查看。

会不会是为了蒸软馍时防止和笼底粘住呀?我说了一句。

大娘哈哈大笑地说道,你一下子给猜对了。

不过没有这个树叶,软馍还真的没有了灵魂。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宜君人民的热情,也记住了这独特的美味。

从那以后,每次下乡,我都盼望着能再吃上一口软馍。

慢慢地,我也了解到软馍对宜君人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宜君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

每到制作软馍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工协作,那场景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软馍虽然看似普通,其实是宜君人过年必备之物。

软馍的主要原料为软糜子和豆馅。

先是用开水将软糜子和面粉烫成较硬的面团,放入笼或锅内蒸,蒸好取出后装入盆中放在热炕或微火锅内发酵。

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成空心窝头,再放入煮熟的豆馅包紧,底部用梨树叶衬(以免拿时粘手),然后用大火蒸40分钟左右即熟。

蒸熟的软馍呈绛黄色,质粘且软,味道香甜。

再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宜君。

春节前,一个宜君的老朋友专门给我捎了一袋子软馍,望着那黄澄澄的软馍,不由的又想起了在宜君工作的岁月,手中的软馍仿佛还带着乡亲们的温度。

如今,在城市的喧嚣中,每当我思念宜君,就会想起那一口软馍,想起那些善良质朴的乡亲们。

宜君软馍,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我与宜君那段岁月深深的羁绊,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暖港湾。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2月8月,新华社居然以你的年味 世界的记忆|年味里的美食——软馍,以视频的形式,报道了宜君软馍。

看到新华社报道的那一刻,我满心都是惊喜与感动。

这意味着,宜君软馍不再只是藏于那片黄土地上的小众美味,它即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宜君软馍,这个承载着我无数回忆的美食,就像一位无声的使者,传递着宜君人民的质朴与热情。

它从宜君的窑洞灶台出发,带着黄土地的深情厚谊,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我仿佛看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能品尝到这份独特的年味,感受那软糯香甜中蕴含的温暖。

透过这则报道,我更看到了宜君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曾经那片宁静质朴的土地,正以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外界的目光。而软馍,正是打开这扇文化交流之窗的一把钥匙。

我深知,无论我身处何方,宜君软馍所代表的那份乡情,都永远扎根在我心底。

它是我在城市喧嚣中内心宁静的依托,是我与宜君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

此刻,我由衷地希望,宜君能借着软馍这张特色名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更多美好的故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

0 阅读:0

情感情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