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在新能源赛道上狂奔,长城汽车却偏偏要说‘打死也不做增程’,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2025上海车展前夕,长城汽车的这番操作,着实让一众吃瓜群众摸不着头脑。
你说它All in燃油车吧,也不像,毕竟新能源的摊子也铺得挺大。
这看似“特立独行”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长城汽车的“破”与“立”,以及李瑞峰的深红海突围之道。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增长官(CGO)李瑞峰说了,他们要补齐汽油、柴油、HEV这些“大家可能没看到的一些领域”。
你品,你细品,这意思是不是说,长城汽车不光要在新能源这条路上走,还要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继续深耕细作?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燃油车仍然是他们的首选。
长城汽车这步棋,既稳固了传统市场,又没有放弃新能源的未来。
这“泛内燃机战略”和双产品集群布局,说白了,就是“两条腿走路”,油电协同,全场景覆盖。
说到“全动力、全场景”,就不得不提到2027年这个时间节点。
李瑞峰认为,一旦新能源补贴退坡,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长城汽车就能凭借其多元化的动力布局,应对各种市场变化。
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政策这东西,谁也说不准。
长城汽车早在2021年3月就发布了氢能战略,推出了“氢柠技术”,计划2025年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
这步棋,是不是有点“未雨绸缪”的味道?
长城汽车在智能化方面也没闲着。
虽然李瑞峰嘴上说着要谨慎宣传辅助驾驶,但实际上,长城汽车的Coffee Pilot 3.0智能驾驶系统可不是吃素的,在感知、决策和控制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只是,在“智能”这件事儿上,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正如魏建军所强调的,辅助驾驶就是“人机共驾”,安全第一,切忌夸大。
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那可是用“惨烈”两个字都难以形容的。
李瑞峰坦言,到了2026年,合资品牌的新能源产品将大量涌入,市场竞争将进入“深红海时代”。
面对这般景象,长城汽车又该如何突围?
答案是:“全球化”。
长城汽车的全球品牌战略ONE GWM,就是要整合哈弗、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炮及灵魂摩托六大品牌资源,剑指海外市场。
说起长城汽车的海外布局,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已经深耕了30多年,海外市场对长城汽车来说,简直就是“第二战场”。
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外市场,长城汽车还在俄罗斯、泰国、巴西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了本地化生产。
就像2023年正式启用的长城汽车巴西工厂,不仅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还能辐射周边国家,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长城汽车也曾有过“高端梦”。
早些年,长城汽车的确考虑过推出超豪华品牌,希望能借此提升品牌价值和赋能。
但后来的沙龙品牌,却在纯电高端领域的探索中遭遇了挫折,最终选择了“断臂求生”。
这说明,在市场面前,再美好的梦想,也得回归现实。
在皮卡市场,长城汽车可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长城炮系列皮卡不仅在国内销量领先,还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全球累计销量更是突破了50万辆。
这也为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城汽车的全球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2019年,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合资成立了光束汽车,生产MINI纯电动车型。
2024年12月首款车型上市,这一合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与国际品牌的合作,需要更多的磨合和协调。
魏建军也经常亲自参与长城汽车的宣传活动,身体力行地为品牌站台。
这种行为,无疑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品牌形象。
回过头来看,长城汽车的“破”与“立”,其实就是一场战略的博弈。
在深红海市场中,通过“全动力、全场景、全球化”的布局,寻求可持续发展。
正如李瑞峰所说:“大家都不挣钱,并不是企业经营目的。”长城汽车的未来,值得期待。
与其说长城汽车是在“破局”,不如说它是在“立规”。
在别人都扎堆往一个方向跑的时候,它选择了一条更稳健、更长远的路。
至于这条路最终能否成功,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