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吕行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500字)
【正经社“汽车淘汰赛”观察之24】

蛇年春节刚过,车圈便好不热闹,先有东风股份(600006.SH)和长安汽车(000625.SZ)传出重组合并,后传出上汽集团(600104.SH)与华为联手,拟注册推出“尚界”品牌。
2025年2月11日,中国证券报消息证实,上汽集团已申请上汽尚界、尚界多枚相关商标,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这不仅意味着,上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正式敲定,“尚界”也或成为鸿蒙智行旗下自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之后的“第五界”。
2024年,上汽集团稳坐18年的“销冠”宝座被比亚迪夺走,此事一度在车圈引发热议,其在2018年销量达到705.17万辆之后便连年下滑,至2023年仅“剩”502.09万辆,甚至低于2013年的510.58万辆,销量可谓跌回10年前。
所谓“船大难掉头”,上汽集团在领先优势被大幅削弱之后,终于搁置“灵魂”争议并联手华为之举颇为市场关切。
1
销量跌回10年前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上汽集团近年江湖地位滑落,原因在于旗下三大合资品牌的滑落。
早在燃油车时代,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大合资品牌的销量最高时曾占上汽集团总销量的89.6%。上汽集团一骑绝尘的势头,也这由“三驾马车”支撑。
在“以价换量”的市场竞争策略下,“三驾马车”与合资车企同行相仿,后劲不足。尤其近些年来,“三驾马车”的销量不断滑落,在2018年前后,200万辆的销售纪录就一去不复返。
2024年,上汽集团销量已下行至401.3万辆,同比下跌20.07%。期间,前述三家车企销量分别为114.8万辆、43.5万辆、134万辆,尤其上汽通用腰斩56.54%,大量的产能被闲置。
属于合资车企品牌的时代过去了,上汽集团的的业绩也大受影响。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团营业收入同比下跌17.74%,归母净利润跌幅达39.45%。
上汽集团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5亿元到19亿元,同比减少122亿元到126亿元,下滑幅度高达87%到90%;扣非净利润为-41亿元到-60亿元,同比减少141亿元到160亿元,下滑幅度高达141%到160%。
回顾过去30多年,上汽集团依靠旗下的“三驾马车”横扫市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984年,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合作成立了上汽大众,自此走上“市场换技术”的道路,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开启合资发展的起点。
上汽大众旗下产品桑塔纳轿车火遍大江南北,铸成了几代中国人的珍贵记忆。其强大的品牌效应也使之成为上海汽车行业发展的风向标。1985-1987年,上汽大众的轿车产量一度占据全国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
1997年3月,上汽通用宣告成立,上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再添一子。上汽集团内部,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形成了“双雄并起”的格局。
上汽集团以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车企为抓手,不断丰富旗下的品牌,构建品牌矩阵,全面覆盖细分市场。
例如,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基础上新增了斯柯达(ŠKODA)、奥迪。上汽通用在起步初期即经营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等多种品牌,推出不同车型,覆盖从大众到高端的市场需求。2010年,上汽通用率先成为国内年销量超过100万辆的乘用车企。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上海大众、上汽通用在市场占有率上始终位居全国领先位置,支撑着上汽集团的王者地位。
2002年11月,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之后,销售量更猛增。加之上汽集团借力资本运作并购,成立自主品牌荣威、明爵,2006年,上汽集团以122.4万辆的销量一举超过一汽集团。
一个地方国企取代央企的冠军宝座,难能可贵。
整个燃油车时代,上汽通用五菱的销售量相当惊人。2020年5月,上汽通用五菱成为首家产量越过2200万辆的车企品牌。2025年1月5日,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第一个累计产销量超过3000万辆的车企。
不过,近年市场趋势骤变,新能源自主品牌迅猛崛起,合资品牌的份额节节败退。上汽集团在2018年销量达到705.17万辆之后便连年下滑,销量一口气跌回了10年前。
2
船大掉头何其难
近些年来,国内市场的合资品牌销量下滑明显,源自于新能源乘用车的挤压。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上汽集团在合资品牌业务急速腰斩的同时,在新能源转型一端又没赶上趟,导致两端受挤,说是戴维斯双杀也不为过。
要论时间,上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很早,2001年,与同济大学联合推进的国家“863计划”燃料电池研发项目,算是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之举。
2005年末,上汽集团完成首辆“超越1号”燃料电池轿车研发,8款新能源样车成功下线,并在上海公交线路上试点运营。
2011年开始,上汽集团相继上市了荣威750混动轿车、E50微型纯电动轿车,但反响平平。
总的来看,当时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多集中于公交、物流等领域,在乘用车市场并非主流。直到2014年,上汽集团才算下决心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5年,上汽乘用车旗下的名爵、荣威两大自主品牌的年销量之和达17万辆,而到2017年的总销量更超过52万辆,仅荣威RX5一款车就达到24万辆。
彼时的上汽集团新能源乘用车呈现强势崛起。上汽集团以斑马网络和混插路线为基础,推出了多种新能源车型,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不过,与比亚迪相比,上汽集团仍有差距,2016年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2万辆,而比亚迪已达10.25万辆。
2017年,上汽乘用车旗下的新能源车以44236辆的成绩,位列当年新能源销量前三甲。直至2019年,上汽集团还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排名前十。当时,本土车企正处新能源发展的红利期,“蔚小理”尚未量产,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还没交付。
不过,或许是路径依赖,作为燃油车时代的利益既得者,上汽集团也很难立即就放弃现成的利益,将战略重心全盘转移至新能源业务。
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内,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说有一定的布局,但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上显然差距很大。自此,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始与头部汽车呈现差距,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不过,在新能源市场,上汽集团在低端市场仍然造出了一个“五菱神车”。

2018年,上汽通用五菱发布了“五菱荣光纯电版”,售价区间为8.38-8.98万元。此后上市的五菱宏光MINI EV,售价仅2.88万元起。这款接地气的新能源车型直接缔造了销量神话。
2020年,在五菱宏光的销量支撑下,上汽集团的新能源销量达32万辆,同比增长77.8%。
依靠五菱宏光MINI EV这款爆品,上汽集团拿下了不少新能源中低端市场的份额。
但是在高端市场,上汽集团的表现却很不如意。
2018年开始,上汽集团发布了SUV荣威MARVEL X、R品牌、MARVEL R、ER6,但销量均不及预期。此后,MARVEL R被迫挂到名爵汽车名下在欧洲销售。
2020年,上汽集团联合阿里集团成立了智己汽车,同时将R品牌独立成“飞凡汽车”,全面发力高端市场。
截至目前,上汽集团在中高端市场有飞凡、智己两大品牌。但飞凡独立运营后,在外部遭受其他车企的竞争,在内面临“兄弟单位”智己汽车的挑战。2024年,飞凡汽车的月销量一度降至百辆左右。有传闻称,飞凡汽车被爆出大裁员,或被重新整合进上汽乘用车。
上汽集团的“一号工程”、此前定位30万元以上市场的智己汽车,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被迫下移至30万元以下市场,使之与兄弟单位飞凡汽车陷入正面竞争。
3
兜兜转转成“五界”
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消费结构升级、自主品牌崛起等因素正在重塑中国汽车市场结构,而上汽集团的内生增长动力也演变成出海、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新“三驾马车”。
公开资料可查,上汽集团在出口方面布局起步也早,始于并不卷的2001年。当年,10辆上汽集团生产的乘用车,从天津港起航开往叙利亚,拉开了出海全球的序幕。
2007年,上汽集团宣布实施全球化战略,开始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建立销售渠道,逐步了解国际汽车市场的运作规则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尝试融入海外汽车市场。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等旗下公司纷纷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通过20余年的布局发展,上汽集团的出口量取得出色的成绩。
2023年,上汽集团的海外市场销售量高达120.8万辆,约占国内汽车出口总数的23.1%,连续8年保持整车出口国内行业第一。这其中,自主品牌的海外销量占比近92%,新能源销量占比约为24%。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品牌构成了上汽集团出海的主力部队。
2024年,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终端交付量达108.2万辆,占其总销量的26.96%。可见,出海成为上汽集团经营增长的关键一局。
自主品牌方面,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整车销售量达240.8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60%。
早在2006年,上汽集团并购了英资汽车品牌罗孚(ROVER),并整合品牌资源相继推出了中高端自主品牌荣威、名爵,开启了资本出海。如今,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逐步摆脱廉价低质的市场形象。
公开资料显示,名爵在全球多个市场取得了可观的销售业绩。上汽集团推出的名爵MG4电动汽车,被称作中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登陆全球六大洲80余个国家。
在欧美市场,名爵品牌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在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上汽集团则侧重于智能网联技术落地,推出了“i-Smart”智能网联系统,受到地区消费者好评。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截至2024年末,上汽通用五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总销售量已超240万台,在世界汽车市场排名第三。
上汽集团打造出“创富神车”五菱品牌,重塑了新能源商用车的标准,这也意味着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初具品牌效应。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在新能源淘汰赛阶段,上汽集团亟待在高端市场打开缺口,才能留在牌桌上,进而步入汽车行业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鸿蒙智行旗下的品牌问界(AITO),自上市以来销量迅速增长,成为新能源SUV市场的重要玩家。
示范效应下,享界、智界、尊界也接踵而至。
总体来看,“四界”品牌以中高端市场定位为主。通过华为的技术支持和市场策略,车企们正努力占领智能电动车市场。或许,联手华为申请推出“尚界”,正是上汽集团着手突破高端市场的关键一棋。
2024年12月12日,市场消息称,上汽旗下的飞凡汽车计划用华为方案重启内部代号为ES37的新车项目。2025年1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即出现上汽提交的“尚界”“上汽尚界”等多个商标申请。

众所周知,华为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拥有先进技术,而上汽集团在整车制造和市场运营方面经验丰富。
有观察人士调侃称,原本四年前就有机会与华为合作开发车机软件系统的上汽集团,如今终于放弃“灵魂”,选择了“强强联合”,但时移世易,新故事又当如何续写?
2025年1月,鸿蒙智行销量达到了34987辆,这算是春节长假期里边一份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单。
具体来看,问界M9卖掉了12483辆,问界M7卖掉8443辆,表现相当出色,智界R7势头也非常猛,1月销量达到11420辆。但享界S9的1月销量为643辆,非常寒碜。
这似乎也表明,并非所有与华为的品牌合作都取得了成功。
如今的国内车市很卷。同一个品牌旗下的车型同样竞争激烈,鸿蒙智行旗下四大品牌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中,问界和智界就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倘若尚界加入其中,市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何况,在余承东前不久释放的语境下——现在“很多车厂想跟我们合作,我也很抱歉,我手里没有那么多资源了”“手里的资源只能承担4家合作伙伴”,华为的主要精力和资源,在“四界”之后,又能给“第五界”分配多少?
显然,在目前的情势下,这正是上汽集团突出重围乃至重夺霸主地位的关键所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