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其出身贫苦人家,家无立锥之地,亲人在大饥荒中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当过和尚,做过叫花子,风霜江湖,历经战阵,终于完成了神奇的人生逆袭,华丽转身,成为了华夏大一统皇帝,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壮哉!
想想看,从叫花子蜕变为皇帝,这中间又饱含了多少悲欢与唏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编辑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编辑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编辑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编辑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编辑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