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无逸诗书稼穑;
闲有家礼义纲常。
——王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字风階,一字礼堂、号西庄,晚年号西泣。嘉定镇(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训无逸诗书稼穑;闲有家礼义纲常。”这副对联蕴含着深邃且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
“训无逸诗书稼穑”,强调了对勤勉不懈精神的教导。在古代,许多贤哲都倡导人们不可贪图安逸,要勤奋努力。正如《尚书》中所记载,周公劝诫成王要懂得勤劳政事,不可放纵逸乐。而诗书,作为承载着智慧和道德教诲的载体,一直是古人修身养性、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稼穑之事,则是民生之本,从农耕文明的起源开始,勤劳耕耘土地、收获粮食,就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古代的农民们遵循着季节的变化,春种秋收,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以保障生活的需求。
“闲有家礼义纲常”,突出了家庭中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秩序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礼义,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纲常,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虽然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解读和发展,但其中关于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在一个家庭中,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尊敬长辈,夫妻相互尊重、相濡以沫,这些都是礼义纲常的具体体现。
这副对联从个人的勤勉到家庭的和谐,涵盖了人生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修身、齐家的重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启示和引导作用。
上联“训无逸诗书稼穑”中,“训无逸”可以理解为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勤奋努力。这里的“训”指的是教导、训诫,“无逸”则是对勤劳不怠的强调。接下来的“诗书稼穑”则具体阐述了教育的内容。其中,“诗书”代表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稼穑”则代表农业劳作,即耕田种地。这四个字共同表达了教育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农业这一根本。
下联“闲有家礼义纲常”中,“闲有家”可以理解为在闲暇之余,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这里的“闲”并非指无所事事,而是指除了主要工作之外的时间,“有”则是指拥有、注重,“家”既指家庭也指家风。“礼义纲常”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代表社会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秩序。这四个字强调了即使在闲暇时,也要注重礼仪、道义和家庭伦理的建设。
从整体来看,这对联表达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上联强调教育和劳动的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下联则强调在闲暇之余也要注重道德和家风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教育和生活体系。
此外,这对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合了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家庭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这对联也富有韵律感和美感,用词精炼、意境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