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052】做人千万不要贰,自古卖国求荣者没有好下场

春秋史话 2025-03-13 19:42:37

前697年,郑厉公姬突暗杀重臣祭仲未能成功,被迫逃亡蔡国。

同年秋,郑厉公依靠宋国的帮助杀死郑国栎邑大夫檀伯,占据城邑,并在该地经营十余年。

在宋国的军事干预下,郑昭公拿这个不省心的弟弟没有办法,在位不及两年,昭公被高渠弥杀害。

子亹继位,几个月后又被齐襄公砍了,郑国陷入混乱,每况愈下。

前680年,姬突感到时机成熟,从栎邑发兵进攻国都新郑,意图复位。

半道上,抓住大夫傅瑕。傅瑕畏死,求饶道:“如果能放过我,回去之后一定协助君上夺取新郑。”

郑厉公觉得有个内应自然更好,两人盟誓后,释放了傅瑕。

傅瑕归,杀死国君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打开城门迎接厉公,姬突不费吹灰之力控制了新郑,复位成功。

傅瑕以为自己有大功,必然得到国君的赏赐,谁知厉公入,第一件事情就是杀了他。

厉公说:傅瑕贰,必须死。这货能杀前任君主,没准哪天也能杀现任。

《春秋》中“贰”这个字,特指有二心,叛臣也被称为贰臣。

现今意思变了,通常形容一个人是个憨憨,如同二哈。

细细品味,卖主求荣者,通敌叛国者,可不就是憨憨吗?

被新主子嫌弃、猜忌,被世人不齿、唾骂,被钉在耻辱柱上,子孙抬不起头,是贰了之后的必然代价。

历史上很多贰臣贼子和傅瑕一样,不得善终。

下面简单列举几个例子,以供贰人参考、警醒。

伯噽,春秋末楚国人。初叛楚可以理解,他父亲被费无极害死了,估计自己不叛逃也是枉死。

后被吴王阖闾、夫差重用,却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收受越人的贿赂,又叛吴。

致使越国得以延喘,伍子胥遭到陷害,最终越国灭吴。

前 473 年,伯噽被勾践以 “不忠” 罪名处死。

郭开,战国末期赵国权臣,深得赵悼襄王、赵王迁的恩宠,却不思报国,直接导致赵国灭亡。

在秦国的重赂下,排挤老将廉颇,构陷李牧将军谋反,李牧死后三月,邯郸城破。

正史中,郭开死因不可考,被秦人俘虏后没了下文。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郭开死得那叫一个惨,被赵国民众围杀,物理粉碎。

可见,后世有多么痛恨他。

中行说,汉初宦官。汉文帝与老上单于和亲,中行说作为翁主的媵臣随行。

他不想去,上级表示:翁主还不想去呢,别跟我扯犊子。

中行说痛恨汉政府,努力为单于出谋划策对付大汉。

逐渐地,匈奴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于汉朝,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独立性和民族传统,匈奴没有汉化都是这厮的操作。

中行说的结局史料未提,但是作为中国第一汉奸的历史定位,已经在后人心中固化。

个人以为,陈豨才是第一汉奸。自立代王,公开叛汉,裹挟赵代军民联合匈奴对抗朝廷。

高祖尚在,叛乱很快被平息镇压,陈豨逃亡的途中被樊哙部下杀死,夷三族。

东汉初的卢芳,边鄙小吏,自称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在匈奴的支持下称帝,控制河套地区。

卢芳多次联合匈奴军队侵扰东汉北疆,与光武帝刘秀争夺云中、代郡,打不赢就玩诈降,玩了两次,反复小人也。

卢芳这种格局自然成不了气候,内部矛盾重重,众叛亲离,差点被噶。

逃亡匈奴腹地,客死他乡。

同样反复的小人还有三国时期的孟达,人称三国第一墙头草。

起先背叛刘璋投靠刘备,又因拒绝援救关羽,畏罪背叛蜀汉投靠魏国,到了魏国还不消停,写信给诸葛丞相,试图归蜀。

事泄,被司马懿擒杀。

糜芳,汉昭烈帝的小舅子,南郡太守。

因与关二爷的私怨,将自己镇守的江陵城献于东吴,导致二爷败走麦城被杀,蜀汉丢失荆州三郡。季汉由盛转衰,丞相勾画的“两路北伐” 战略破产。

糜芳在东吴天天被人嘲讽,《吴书》记载其羞愧而死。

东晋时期,祖狄的弟弟祖约,对朝廷不满向后赵石虎称臣,允许后赵军队借道寿春,导致东晋淮南防线崩溃,百姓惨遭屠杀。

其后,祖约与苏峻联合反叛,攻入建康,大肆劫掠。叛乱失败,祖约投奔石虎,被诛杀,全族消消乐。

由于篇幅问题,后世的贰臣就不一一列举,比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之流,我们可以去查一查,哪一个贰臣贼子有什么特别愉快的下场。就算当时苟全,最终还是要跪着。

所以说,历史一再证明,不能贰,贰没有好结果。

某些吃卖国饭的键盘侠,省之戒之!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不正直也可以活着,不过是侥幸避免了灾祸。

罔之生,或许让自己的性命保全,却可能祸及家族、子孙。

罔之生,或许能得到一时之快、碎银几两,却换来终生惴惴,白日遭人唾面,夜里辗转反复。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