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坐在龙椅上,怒目圆睁:“戴梓,胆子够肥!朕这般厚待你,你竟仗着恩宠跟东洋人勾结,心怀不轨。太叫朕寒心!看在你以前有功,留你性命,流放宁古塔,今天就出发。”
戴梓堪称清朝武器界的奇才,对火器的认知,西方都比不上。他造出的火器,像28发连珠铳、威远将军火炮,比西方同类武器领先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
要是清朝那会儿能让这些武器广泛应用,那可不得了,称霸天下不在话下,能把西方列强吓得够呛。
很遗憾,那些先进武器最终都被封存起来,没了用武之地。结果过了百年,清朝陷入受人欺负的境地,当初先进武器被束之高阁,无疑是一大败笔。
【深藏不露的武器天才】
戴梓生于书香之家,他父亲戴苍擅长书画,名气不小。因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戴梓在文学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修养,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
那会儿,西方传教士来了,西方科技也在清朝上层传开,变成达官贵人们闲暇时谈论的话题。
戴苍对西方科技兴致颇高,常邀传教士到家中。在父亲这般举动影响下,戴梓同样对西方技术满怀好奇,渴望了解那些新奇的玩意儿。
在各类技术中,火器制造技术对戴梓最具吸引力。头一回接触火器,他就敏锐察觉,这玩意儿日后在战场上能起到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
于是,戴梓常向父亲与传教士讨教火器知识。还自己在家动手倒腾,制作火铳、火枪,虽说都是挺原始的样式,可这实实在在为他日后取得成就,铺就了坚实根基。
康熙十三年时,吴三桂率先举兵反抗清朝统治,地处福建的耿精忠随即响应。康熙迅速调遣多路大军前去讨伐,当中,康亲王杰书领命负责征讨耿精忠。
听闻消息,戴梓毫不犹豫放下纸笔投身军旅,于杰书的军队里谋了个幕僚的差事,从此踏上了军事辅佐之路。
起初,杰书瞧这年轻人挺有胆量,就把他带上了。但说实话,杰书压根没想着这青年能起到多大作用,不过是看在他有勇气的份上罢了。
没想到他判断失误,戴梓在兵法方面的水平相当了得,有着成熟的见解与本事,远非他起初认为的那样,着实是看走眼了。
当初,戴梓钻研火器时,一直思考怎样让火器在战场上发挥最大效用。为此,他翻阅大量兵书战例,还向熟悉的传教士和士兵打听,就想弄清楚真实战场到底啥样,以便更好改进火器。
他的这些见解虽有理论之嫌,但不乏可行之处。在戴梓协助下,杰书作战屡屡获胜。特别是他听从戴梓提议,瞅准时机用火炮,以极小伤亡,换来了极大胜利成果。
杰书认为戴梓是极为难得的人才,打了胜仗回来后,没丝毫犹豫,直接向康熙推荐了戴梓,坚信其能为朝廷所用。
康熙并非守旧古板的帝王,听了杰书的汇报,对戴梓的本事极为认可。即便戴梓尚未获取功名,康熙仍打破常规,提拔他做翰林院侍讲,还让他进入南书房任职。
如此一来,戴梓当上了康熙身旁的参谋,康熙常常就各类事务向他请教。
那会儿,西方数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实力最强。这几个国家瞅见清朝富足,心里眼热,都盼着能跟清朝开展贸易往来,从中获取利益。
那时候,清军打仗主要靠冷兵器,搭配的火炮也有些过时。荷兰人想和清朝交好,顺便推销自家武器,就给康熙送上10杆名为“蟠肠鸟枪”的火枪。
那时荷兰的这火枪,堪称最尖端武器。荷兰人信心十足,觉得凭这火枪,准能吸引康熙,一旦得到认可,就能在荷兰大卖,成为抢手货。
人都或多或少爱面子,康熙同样如此。当发觉自家火器比不上洋人时,他顿感颜面无光。便冷哼一声道:“你们这火铳确实还行,但咱大清也有。这样,一周后我派人给你们送到府上。”
荷兰人对康熙所说的话半信半疑,说到底,他们对自身技术相当自信。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技术实力摆在那儿,所以不太能完全相信康熙的说法。
实际上,那会儿清朝压根儿没这么先进的火枪,是康熙为了撑面子瞎编的。荷兰人刚走,康熙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问谁能在一周内把“蟠肠鸟枪”仿造出来。
大臣们面面相觑,没人吭声。许久,戴梓挺身而出,向皇上禀道:“陛下,臣愿尝试一番。”
康熙满脸欢喜,说道:“爱卿真是朕的得力干将!若有需求,直接跟兵部讲,朕会交代他们,让他们毫无保留地支持你。”
最终,戴梓凭借深厚的火器知识,仅花五天就成功仿出“蟠肠鸟枪”。康熙豪爽地把仿造的10杆火枪送荷兰人。荷兰人见状震惊不已,这枪工艺远超他们的,不禁赞叹清朝火器技术先进。
随后,葡萄牙人跑来炫耀自家佛郎机火炮厉害。康熙照老办法,要求戴梓5天内仿制出来。戴梓做到后,葡萄牙人震惊不已,对清朝先进的技术水平心服口服。
到这时候,康熙发觉自己得了个难得的人才。打那以后,就把火器相关的所有事都交戴梓打理。戴梓就此成为清朝火器研究领域的头号人物。
【接连的发明,让清朝的火器水平领先西方诸国】
因得到皇帝撑腰,戴梓这下子能放开手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当中,尽情施展自身才华,朝着目标大步迈进。
虽说西洋火枪威力比传统火铳大,可离替代冷兵器还远着呢。为啥?那时火枪有个严重毛病,射击间隔太久,一分钟能打一发就挺好,所以暂时还没法取代冷兵器。
那时候的火枪装弹都得从枪的前面来。先是倒火药进去,接着拿根木条把火药压实,跟着把弹丸塞进去,最后才点火。整个装弹过程相当麻烦,步骤还多。
戴梓那时就俩念头,一是简化装弹流程,二是增加单次射击能打出的弹丸数目。如此一来,能让射击变得更高效便捷。
最终,历经多年钻研和实践,他成功搞出了28发连珠铳。在这漫长时间里,他不断研究、反复尝试,才让这28发连珠铳得以问世。
这把火枪运用了那会儿超先进的后装子弹设计,还配备自动射击装置。只要一扣扳机,俩铳机就能交替装弹、射击,听说里头那28发子弹,差不多一分钟就能全打出去。
当时这速度快得惊人,远超射箭。能把面前目标打得千疮百孔。那28发连珠铳堪称现代机关枪的老祖宗,后来西洋的不少武器,在设计上都参考了它。
康熙瞧见戴梓的成果,赞誉有加。恰逢一场小范围叛乱,便拿它投入实战。没想到效果特别棒,区区几十杆新火枪,就把叛军打得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
戴梓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他觉得,光有火枪不行,得有更厉害的火炮辅助才行。毕竟战场上,光靠火枪力量有限,火炮能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持,二者配合才更有威力。
以前,火炮大多是用来攻打城池的。可戴梓却发现,火炮除了攻城还有别的用途。然而那时火炮炮弹就是个大铁疙瘩,若想让火炮威力更大,必须做出较大改进。
按戴梓的想法,炮弹最好能产生大面积破坏效果,如此方可发挥其功效。只有让炮弹的伤害范围足够大,才符合戴梓对它发挥作用的期望。
经多年钻研,他成功搞出“子母炮”。这种炮的炮弹内藏众多弹丸,炮弹射出,落地前就会爆开,弹丸向四周飞散,能对很大一片区域造成杀伤。
嘴上说实现容易,可按那时的技术条件,真要做到简直难如登天。然而戴梓却凭借自身本事,愣是把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儿给办成了。
要是把28发连珠铳当作小打小闹,那子母炮可就不一样了,它实实在在地产生了极大效用,对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噶尔丹堪称清朝的严重威胁,康熙当政时他起兵叛乱。清军平叛过程中,子母炮作用显著。某次战役里,清军只放三炮,噶尔丹的部队就损失数千人,吓得叛军赶忙逃窜,溃不成军。
康熙听闻胜利喜讯,满心欢喜,专门给子母炮取了个名,叫“威远将军大炮” 。
【得罪小人,蒙冤流放】
戴梓身上有着不少技术人才共有的毛病。他太轴,做事认死理,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窍不通,不晓得该如何灵活应对人情往来这些事儿。
朝堂利益交织复杂,一步踏错便可能深陷绝境。戴梓极受康熙赏识,不少大臣都来讨好,连朝廷高官也想拉拢他。可戴梓就像个不开窍的人,对这些全然没反应,把同僚的善意都当没看见。
朝堂上那些常见的迎来送往活动,戴梓基本不怎么掺和。他满脑子想的,全是火器研究这事儿,一门心思都扑在这上头了。
另外,戴梓讲话向来直爽,不绕弯子,常常直接表达观点,全然不顾及他人脸面。
他这般处世做派,妥妥地把一群同僚给得罪了。好在那会儿圣上对他极为赏识,所以这些被得罪的人,一直都默默忍着,没敢发作。
积压的诸多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引发这一切的关键人物,是个名叫南怀仁的传教士,他就像点燃火药桶的那根火柴,让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
南怀仁来自比利时,在天文历法领域很有本事。康熙知晓后,把他请到钦天监做事,让他承担起修订历法的工作,可见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
有一回,南怀仁跟康熙大谈比利时火炮的厉害之处。实际上,他心里盘算的,是帮自个儿国家把火器卖出去,好从中谋取利益。
他给康熙举荐了款叫“冲天炮”的火炮,原理跟戴梓正研发的威远将军大炮相近。那时威远将军大炮尚在研制,康熙就吩咐南怀仁打造个冲天炮,瞧瞧其威力究竟怎样。
南怀仁领着人捣鼓了一年,却没搞出啥名堂。这也不能全怨他,他本就专长天文历法,并非火器制造。虽晓得冲天炮原理和构造,可对具体零件咋做、咋组装,他压根不懂。
而且他手底下的工匠大多是汉族人,和他交流存在不小障碍,彼此沟通费劲,所以工程进度始终提不起来,一直处于缓慢推进的状态。
过了一年,康熙没了耐性。正巧这时,戴梓的威远将军大炮造好了,试过之后,威力特别大。这一下,南怀仁负责的项目就被叫停了。
南怀仁一心想推广比利时火炮,可计划泡汤。他对戴梓心生怨恨,觉得自己忙活一年全白搭,还在康熙跟前失了面子,往后在宫里不好混。随后,便盘算着咋整治戴梓。
南怀仁身为外人,要整治戴梓,得拉个帮手。一番物色,他挑中陈通岩。这陈通岩本是张献忠义子,张献忠兵败后,便转投了清军。
陈通岩本是土匪,行事风格蛮横。他这人还爱记仇,戴梓以前可没少招惹他。后来,他知道了南怀仁的想法,两人瞬间达成共识,一起琢磨起对付戴梓的事。
陈通岩参奏戴梓,说他跟东洋鬼子勾连,还把火器技术给对方,想借东洋人的势力造反。这时,南怀仁也出面,拿出一堆比利时、葡萄牙朋友提供的证据,表明戴梓确实和东洋人有来往。
这两人率先发难,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跟上,一同组队指责戴梓。眨眼间,戴梓就沦为大家攻击的目标,仿佛过街老鼠,所有人都要对他批判一番。
面对这种情况,戴梓不停地申辩,坚称自己压根儿没做错任何事,完全是清白的,没有一点过错。
但康熙压根没给戴梓解释的空儿,直接斥道:“戴梓,都这地步了,你还想着抵赖?朕太失望了。来人呐,把他拉出去,发配到宁古塔去。”
如此一来,那位在清朝火器研发方面堪称第一的人物,沦为了牢狱之中的囚犯。
【康熙的格局】
实际上,康熙压根不觉得戴梓会有谋反的本事。再说了,在他眼中,那些所谓的东洋人,不过是些凑在一起没什么战斗力的人,根本用不着担忧。
他把戴梓治罪,原因纯粹在于戴梓自身的身份。正是这一身份因素,使得他做出了给戴梓治罪的决定。
戴梓并非满族大臣,而是汉族的。那时清军刚进中原不久,根基尚不稳。所以,对一众汉族大臣,掌权者都存几分忌惮。像戴梓这般能力突出的汉族大臣,更是被重点提防。
康熙对戴梓制造的火器厉害程度心知肚明。戴梓所造火器究竟有多牛,没人比康熙更明白,那火器的威力,康熙心里可是门儿清。
甭管是“28发连珠铳”,还是“威远将军大炮” ,都能轻松把清朝极为得意的八旗军给灭掉。这些武器的威力,对八旗军来说,有着致命的打击。
这么讲吧,要是明朝那会儿就有这般厉害武器,清军压根无力抵抗。别妄想打进中原,搞不好早被明朝打得在地图上消失不见,毫无立足之地。
康熙那时候,吴三桂一起兵,各地汉族官吏跟着呼应。这让康熙越发忌惮,心里直犯嘀咕,压根搞不清到底有多少汉族大臣暗地里对他不满意。
出于这个原因,他找机会把戴梓流放了。康熙并非质疑戴梓忠诚,而是忧虑戴梓的发明被心怀叵测的人获取,进而对大清构成威胁。
戴梓遭流放,康熙下令把其发明统统封存入库。如此一来,清朝错失军事崛起的唯一契机。往后,西方列强肆意欺压。只能说康熙目光短浅,要是他格局大些,清朝后期也不会如此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