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11日,延安机场人山人海。当那架搭载着毛泽东的飞机落地时,欢呼声震落了城墙上积攒的黄土。谁也没想到,这位在重庆待了四十三天的共产党领袖,竟能带着谈判成果平安归来——毕竟半年前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结局,还在街头巷尾的茶摊上被人反复咀嚼。

重庆谈判桌上的较量,早在日军投降前就已埋下伏笔。老蒋在日记本里用毛笔重重画下的"剿共"二字,随着原子弹的蘑菇云被暂时冲淡。美国人递来的橄榄枝让山城突然热闹起来,连朝天门码头卖凉粉的小贩都知道:毛先生要来了。
谈判桌上的茶盏换了三茬,蒋委员长脸上的笑意始终没变。他特意让副官把会客厅的楠木椅换成软垫沙发,还叫人备好了西湖龙井——这些都是做给美联社记者看的。私底下,侍从室的电报员正连夜向各战区发送密电:所有部队原地待命,枪械保养不得懈怠。

核心矛盾在第三轮会谈时终于浮出水面。当周恩来将写着"48个师"的提案推过桌面时,何应钦的钢笔尖在记事本上戳出个窟窿。这个数字背后是太行山深处整编完毕的百万雄师,是晋察冀边区操着各地口音的民兵,更是延安窑洞里油灯下推演过无数次的沙盘。相比之下,军政部给出的12个师配额,就像朝天门码头那碗永远捞不干净的担担面。
最激烈的交锋发生在9月12日的午夜。白市驿机场突然增加的两个防空团,让中共代表团驻地亮了一宿灯。那天老蒋在日记里写了七页"罪状",从"违抗军令"到"割据地方",墨迹透过宣纸洇了半寸厚。但当他看见窗外美国顾问的吉普车驶入官邸,又默默把写好的判决书锁进了保险柜。
华北五省的归属问题更是暗藏玄机。中共代表指着日军投降时留下的空白地图,坚持要山西、山东等地的行政权。这些地方早被八路军的草鞋丈量过无数遍,每个县城都有戴八角帽的干部在组织秋收。南京方面却坚持要派接收大员,结果闹出过某位特派员刚下火车就被老乡认作汉奸的笑话。

真正让天平发生倾斜的,是国际担保这张底牌。赫尔利大使的私人飞机在谈判期间频繁起降,机舱里装着马歇尔亲笔签名的担保函。克里姆林宫虽然没有派特使,但《真理报》头版连续三天刊登"重庆和谈顺利推进"的报道。老蒋在官邸阳台上望着长江上美国军舰的探照灯,终究没敢扣动书桌抽屉里的信号枪。
最后的签字仪式充满戏剧性。当侍从捧着青天白日勋章走进会场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拍下了毛泽东罕见穿西装的照片。这个被老蒋称为"缓兵之计"的举动,让第二天的《中央日报》头版显得格外滑稽——头版头条是授勋仪式,末版角落里藏着"各战区加强戒备"的短讯。
江轮离港那天,朝天门码头飘着细雨。美国顾问看见毛泽东披着缴获的日军将校呢大衣登船,转身对随行参谋嘀咕:"这可比张少帅聪明多了。"汽笛声中,谈判桌上没吵完的架,正在长江两岸的壕沟里继续。
半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