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面对居高不下的猪肉价格,很多人都苦不堪言,为了缓解国内的猪肉供应压力,我国决定从美国大量进口猪肉。
仅在2021年的时候,中国就向美国订购了近12000吨的猪肉,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美国出口的猪肉价格,大概都在每斤4.35元左右。
为什么美国能提供这么多便宜的猪肉出口,中国又为什么要选择向经常对华设限的美国进口呢?
美国猪肉业的规模化与自动化之道美国作为人口大国,广阔的国土资源为其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与中国人口稠密的状况不同。
美国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十分宽裕,这使得美国农场主能够建设大面积的标准化养猪场,这些养猪场运用各种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从繁殖到屠宰的全过程机械化操作。
具体来看,养猪场设置精密的环境控制设备,通过调节通风系统、设置空调用湿器等设备来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还配置专业的配料系统,根据不同阶段猪只的营养需要,定时定量配置饲料并提供给猪只,并使用自动清洁系统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为了实时监控猪只健康状况,养猪场还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使用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24小时监测猪只信息,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警。
当猪只达到理想的屠宰标准后,就会被转移到养殖场内的先进自动化屠宰加工线进行加工,屠宰线上的机器人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宰杀、去毛、缝合、分切等一系列屠宰工序。
同时还设置了检测设备,可以对猪肉进行快速食品安全检测,整个屠宰环节也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绝不允许非法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在这种高度机械化和智能化的模式下,一名操作工人就能轻松管理上万头猪的养殖与屠宰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
这套系统运转高效、精准,与许多中国猪场存在的治疗管理问题形成强烈对比,也确保了产品的卫生与质量。
这种规模化养殖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产量高,根据统计,一头母猪一年能够产下20多头小猪,而一头公猪能够产生几千倍的后代,在这种高产出的模式下,仅靠出生率的增长就能大量增加产能。
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同,美国人吃猪肉的频率并不高,对猪肉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在养殖业高产出的情况下,国内的猪肉供给严重过剩。
为了消化庞大的养殖产能,美国不得不每年输出大量廉价的猪肉产品至世界各地,以寻求更大的销路。
相比之下,我国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有限,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场相对较少,许多地区仍以小规模的散养为主,管理参差不齐,无法保证产品的卫生与质量。
而国内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极大,这导致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美国等国廉价且质优的猪肉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机械化屠宰,制造低价猪肉美国现代化猪肉养殖业发达,生产高效、成本低廉,其先进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力成本,猪圈自动投喂、清洁,无需大量人工参与,专业设计的流水线屠宰场连贯操作,一天内可处理上万头猪。
每天清晨,成群结队的小猪在农场小猪圈内醒来,就被赶进屠宰场的长长运输带上,这些小猪大多数来自养殖大户,他们将小猪作为商品批量繁殖,并不关心小猪的死活。
小猪们排列整齐,被带子缓缓送向出口处,就在离出口还有一米远时,头顶的机械手突然夹住前方小猪的脑袋,强电流瞬间穿过,小猪剧烈抽搐几下便不再动弹,电击虽然快速致命,但过程中小猪肯定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恐惧。
为方便后续操作,工人将小猪四肢固定在钢铁镣铐上悬空传送,小猪先后经过高压清洗、烘烤、第二次细致刷洗,洗刷干净。
工人们面无表情地操作着,一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也许他们已经麻木,不再将小猪看作生命个体。
第一刀落下,小猪被整齐划一地切成两半,内脏取出分类,部分不太吃的先处理掉,这一切如同工业流水线,冰冷而效率。
剩下的小猪躯体进入分割区,头部、四肢、脊骨被精准切下,肉块分类挂在钩子上,这些曾属于活生生小猪身体的部件,现在只是商品和肉块。
最后去皮切片,优质瘦肉打包入箱运往各地商店销售,屠宰场内一切有条不紊,将上万只小猪生命化作商品,满足人类对肉食的欲望。
整个过程机械化操作,确保了产量和利润,作为最大进口国,中国每年从美国采购大量猪肉,这些来自现代化屠宰场的低廉优质肉制品,冲击着国内市场,给中国养猪业带来压力。
机械化效率高,降低成本,但不能忽视生命消耗和道德问题,我们享受美食时,也应思考其中过程是否人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数字和商品。
中国养猪业存在问题,许多养殖场环境简陋,管理不规范,疾病预防不足,屠宰环节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隐患大。
中国应推广标准化养殖场,提升自动化水平,同时建立现代化屠宰场,引入国外先进设备,机械化操作确保食品安全。
但仅追求极端效率是不够的,还需关注动物福利,通过科技进步服务人类,而不是走向反人道的方向。
此外,完善监管也很关键,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对不规范操作者严惩。
中国猪肉市场前景分析近年来,中国猪肉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中国每年需要消耗数以亿计的猪只。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倍以上,这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猪肉地位不可或缺有直接关系。
猪肉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南方各省的菜系中,猪肉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食材。
然而,自2018年开始,非洲猪瘟在中国多个省市广泛爆发,对中国的生猪养殖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仅河南省一年就出现超过90万头猪被迫扑杀处理的严重情况。
随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30多个省市,导致中国生猪存栏量在短短2年间急剧缩水近1亿头,从2017年的4.2亿头降至创纪录的2.9亿头,跌幅高达30%,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猪肉主产区,也出现了30%-50%的养殖户被迫停止生产的局面。
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直接导致中国国内猪肉的供应量大幅减少,根据统计,2020年中国的猪肉总产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近1000万吨。
在市场供应量急剧缩水的情况下,猪肉价格居高不下,部分主要城市的猪肉价格每斤已突破30元人民币,成为许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奢侈品,给广大民众的基本膳食带来了实质性冲击。
为弥补国内巨大的猪肉供需缺口,中国被迫从美国等国大规模进口猪肉,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215万吨,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80%以上,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猪肉出口市场。
与国内猪肉价格相比,美国进口猪肉价格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平均价格仅为每斤4.35元人民币,低于国内猪肉价格的七分之一。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加工制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消费者也比较认可美国的养殖环境和严格的出口检疫制度,这也促进了对美国猪肉的消费需求。
但是,美国的猪肉在一些质量方面也存在若干问题,例如美国在屠宰时不主张放血,这与中国传统的屠宰习惯不同,影响了肉质。
美国猪肉的内脏利用率也比中国低20%左右,这些与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太吻合的情况,也会对美国猪肉在中国市场的消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结语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预计国内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供给将逐步得到改善和增长。
业内预测显示,到2025年,中国生猪存栏量将达到5亿头,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外国猪肉的进口依赖度也将大为下降。
这不仅能够满足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也将对全球的食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但是当前中国生猪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疫情反复发生的风险仍存,需要在政府和企业双方面持续重视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生猪养殖业安全平稳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的猪肉产业才能迎来真正的转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