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火了,看得人瞳孔地震。
广东一家老中医的私人诊所,一个4、5岁左右的小孩,因脊柱侧弯,正趴在按摩床上正骨。
痛得嗷嗷大叫的时候,他妈妈竟拿出了一个加减法辅导软件,让他不要浪费时间,边正骨边做一下数学。
那可怜的小孩,只能忍着疼痛,一边大叫一边做题喊答案。
这是什么无限流恐怖故事?
让人联想到动漫《东京食尸鬼》中,一个变态折磨人的时候,为了让被折磨的人头脑清醒而更清楚地感受痛苦,会一边施虐一边问对方:“1000-7等于多少”......
更魔幻的来了,发帖人后来补充道,那小孩正骨完了之后,换成他妈妈正骨。
她妈妈一边被按盆骨,一边大声地抽背小孩乘法表......
很好,这个世界终于疯癫成了我看不懂的样子。
你会发现,这种现象根本不是个例,去一趟医院就知道了,病房都已经卷成学区房了。
前段时间因为流感严重,很多儿童医院都挤满了输液吊瓶的小朋友。
按理说,都生病难受到需要输液的地步了,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吧?
可是他们根本没空休息,而是整齐划一地,坐在医院专门开设的“作业区”里。
左手扎着针头,右手握着笔,奋笔疾书地做着练习题。
这张照片甚至传到了国外,很多国际友人根本不相信会有这种事,言之凿凿地说:
“这一定是AI生成的!”
但他们还是见识短了,医院专门开设“儿童输液学习区”的现象,在国内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与其看着小学生们,可怜巴巴地跪在地上,在椅子上铺课本,边输液边做题。
不如专门为他们腾出个区域,对医院来说也是暖心之举了。
门诊部尚且如此,住院部更是一片学习气氛浓郁的景象。
多少病到需要住院的娃儿们,把病床靠背调高,把餐桌板当成写字台,一刻都不敢松懈。
而卷艺术赛道的孩子也不甘示弱,有在病房里,鼻子还插着输氧管呢,还得练习小提琴的;
还有在病房里打印了钢琴按键,模拟弹钢琴的......
02很多人会觉得,要不要这么卷啊?生病了还做题,这不是跟身体作对吗?不怕身体更大的反扑吗?
但现实是,作业的量就是那么多,不可能因为生病了就可以不完成,你不写,也不会有人帮你写。
作业多到什么程度呢?
有初二的女生,凌晨3点才写完作业,坐在地上崩溃大哭:“我终于写完了。”
有小学生晒出自己的寒假语文作业,打印出了3米远,还没打印完,把孩子都给整哭了。
更有很多家长,拍视频记录下自家孩子,边吃饭边打瞌睡的场景。
经常写作业写到深夜,早早又得起床去上学,能不困吗?
你说他们敢休息吗?他们能休息吗?身边的同龄人越来越优秀:
就像这位北京海淀区小学生申请初中的简历:
托福、雅思、法语、数学竞赛全球前5%、三好学生,估计都可以碾压很多大学生了;
还有这位小学生,也是精通英语、数学,征文比赛屡次获奖,文体方面更是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还有这位4周岁的宝宝,1岁半就开始每天跑800米、翻跟头60个、打沙袋40分钟;
可以自己阅读文章、日常英语沟通无压力、背400首诗词......
焦虑的家长们,看到别人家的娃那么优秀,又看看自家所谓的“普娃”,更焦虑了。
他们撕掉了自家小孩看的《红楼梦》,即使是四大名著也不准看,怕他们动了爱情的心思;
高二了还看莫泊桑的经典著作《羊脂球》?不允许!简直是浪费时间,上厕所最好也要掐秒表计算。
有急诊科医生分享自己的见闻:凌晨,有患抑郁症的女孩,大量服药,洗完胃后。
她母亲居然还问她:“明天能上学吗?”
一时间竟搞不清楚究竟是谁更需要去看精神科。
另外一位医生也提到,有同事去精神卫生中心会诊,里面有一些抑郁症的孩子在住院。
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就在门口拦住那位同事问:能不能帮忙把作业送进去?
不是,孩子都抑郁成这样了,你们家长还满脑子想的都是:不能落下作业、不能不去上学?
家长圈的焦虑,像极了经济学上的“剧场效应”:
在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每一排,为了不被前面的人挡住,能顺利看到电影,也都纷纷站了起来。
最后,所有人都是站着看电影,累得腰酸背痛。
但其实,看的还是原来的那场电影,花的还是原来的钱,但每个看电影的人,都浪费了更多的成本。
03整个社会就像被上了发条一样,根本停不下来,根本不敢停下来。
就像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
功绩社会充满积极的口号,它看似自由,却让人们在过度的积极性中自我剥削,直至精疲力尽,感到疲累和抑郁。
功绩主体幻想着自己身处自由之中,实际上却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肝脏又不断重新生长,这只恶鹰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同自身作战。”
可悲的是,这种自我剥削和不自由的氛围,竟早已蔓延、扩散到了小学生、幼儿园群体。
他们从小就要开始疲于奔命、习惯竞争,本应用来感受世界温度的童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消失不见。
04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先生说得好:
“现在的学生不是读书太少,而是读书太多。
他们从两岁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读书,读到十几二十几岁大学毕业。
他们读的书太多了,但是他们真正看到的这个世界太少了。
他们需要最先认识的是地上爬的虫子,而不是书本上的虫子;
他们最先要听到的是自然界的风声,而不是文字里描述的风声。
这才是最大的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来读书的。
读完天下书,无非不就是想知道天下这些事如何理解。
读书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读完书以后还能怎样呢?”
是啊,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我们不是为了完成一些功绩任务而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
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有时间去感受童年、认真欣赏路边的每一朵小花,每一刻微不足道嬉闹的价值。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1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