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DM。
当前最主流的宇宙学模型被称为A-CDM模型,它能够很好地解释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尺度结构以及宇宙加速膨胀等诸多现象。模型中的A-CDM被称为宇宙学常数,缘起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后,爱因斯坦将其应用到整个宇宙,结果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广义相对论是对的,宇宙就无法保持静止,它要么在膨胀,要么在收缩,这简直太让人讨厌了。

爱因斯坦完全接受不了,他强行在场方程中引入了宇宙学常数A-CDM,试图通过负压产生的斥力来对抗引力,让宇宙静止下来。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哈勃发现宇宙确实在膨胀,方程一旦发挥作用,就连他的创造者也无法逆转。爱因斯坦只好接受了现实,公开表示引入宇宙常数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
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反转发生在1998年,两个独立科研团队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在加快,这意味着确实存在某种斥力在对抗引力,驱动着宇宙加速膨胀。天文学家提出了很多模型来解释此事,但最为广泛接受的还是开头所说的A-CDM模型。他重新捡回了爱因斯坦已经放弃的宇宙学常数A-CDM,将其视为暗能量的来源,并成功解释了诸多天文观测曾经最大的错误,成为了解释宇宙70%未知物质的关键。

当然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必须经历严苛的检验,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一些不自治的地方开始显现。为了验证,全球70余个科研团队联合发起了暗能量光谱仪项目,计划观测4000万个星系的光谱来探究暗能量的性质。

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赵公博领衔的团队利用首批1700万天体的观测数据和自主研发的暗能量重构分析法,发现人并非如爱因斯坦所设想的是一个常数,而是会随着时空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暗能量具有自身的动力学属性,宇宙的演化远比想象的更加复杂多变。

这是近20年来宇宙学领域最重磅的突破,预示着暗能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类距离世界的真实更近了一步。
不增不减。有引力的对应反作用,然后有涨落,无始无终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