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在古代为什么被当做奢侈品?解码荔枝的千年凡尔赛史

食色那些事 2025-04-23 15:20:31

如果要说在古代历史中存在感最高的水果,那荔枝绝对位列前茅。

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足够让人心驰神往,把它与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联系在一起,为荔枝又增添了几分“高贵”与“香艳”的韵味。

说荔枝在古代被当做奢侈品,这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荔枝的古代史吧~

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因为荔枝成熟后果枝易断,所以古称“离枝”。在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已有“离支”记载,说明早在汉朝时期荔枝就已经被熟知。

汉武帝平定岭南后,喜欢上了荔枝,于是让人在长安上林苑建造扶荔宫,把荔枝树移植到里面,可惜因为气候差异实在太大,只能作罢。此后,荔枝成为了皇家贡品,一直延续了下来。

到了唐朝,据说杨贵妃极爱吃荔枝,唐玄宗特地让人修建了“荔枝道”,从四川快马加鞭运送鲜荔枝。

这条“荔枝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最多时共有1639个驿站。新鲜采摘的带叶荔枝密封于竹筒中,装笼上马。

20里换1个人,60里换1匹马,日夜兼程,日驰超过500里,终于把鲜荔枝送到了贵妃口中。这样的奢侈也只有皇室才能负担得起了,这样的高昂成本,进一步推高了荔枝的价值。

宋朝时期,苏轼贬居惠州时写下了著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对于苏轼这样的北方人来说,荔枝是非常难得的美味,能在岭南实现“荔枝自由”为他的贬谪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这也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已经普遍种植荔枝。

唐宋以后,南方荔枝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荔枝栽培已经商业化,比如福州就有专业的“荔农”。不过长途的荔枝贸易仍然是以干果为主。

直到明清时期,福建、广东的荔枝仍然被当做贡品。明初的《荔枝贡法》规定特定品种进献,清朝的福州官员特地用“佛手井”的水保鲜运输荔枝。

清朝乾隆皇帝也是荔枝爱好者,曾让人把荔枝树打包运送到京城。

在文学与艺术中,荔枝因为稀有与美味,成为众多诗词书画中的常见意象,象征着富贵与南国风情。

除了上文提到的杜牧、苏轼外,白居易《荔枝图序》、宋徽宗的《写生翎毛图》都生动描绘了荔枝,一步步奠定荔枝的文化地位。

那么,古人都是怎么吃荔枝的呢?

古人最推崇的当然还是鲜食,尤以岭南“糯米糍”、“桂味”等品种为贵。

荔枝易变质,想要保存,可以制成荔枝干。

唐朝的《北户录》记载荔枝曝晒或火焙成干,可以运送到中原地区销售。

清朝《闽小记》称荔枝干的“焙法甚考究,以炭火微熏,色香不损”,常被当做药膳或茶点。《泉州本草》中就提到了用荔枝干煮粥治脾虚。

荔枝干也是一种礼品,南越王赵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干示好。

后来荔枝的意义被引申为“利(荔)事连连”,在古代的婚庆场合以及文人互赠中都很常见。这种习俗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除了制成干果,也可以选择蜜渍或盐渍来保存。

宋朝《山家清供》提到以蜂蜜腌渍荔枝,制成“蜜煎”甜品。

明朝《多能鄙事》详述了蜜渍荔枝的制法:“剥壳浸蜜,经宿火煮,色红如新。”

至于盐渍,可以参考清朝的《岭南杂记》,上面记载了闽粤百姓用盐水浸泡荔枝,晒干后成“咸荔枝”,它既可以久存或入药,也可以当做行军干粮。

荔枝也可以用来酿酒。汉朝就已经有酿酒传统,《广东新语》载:“以荔枝浸酒,久而色红味甘。”

宋朝《武林旧事》记录了宫廷饮品“荔枝膏酒”,应该也是一种荔枝酒。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荔枝酒可“暖补脾肺”;清朝屈大均更赞其“醇美如十八娘”。

荔枝制成的饮品当然不只是酒。

元朝《饮膳正要》记载了宫廷“荔枝汤”配方,用荔枝肉、冰糖、香料熬煮成汤,冰镇后就是一种夏季消暑的饮品了。

此外,南宋《梦粱录》也记录临安街头售卖的“荔枝膏”,实际上这是用乌梅、砂糖等熬制的仿荔枝风味糖浆,因为酸甜似荔枝而得名。虽然不是真的荔枝,但也可以看出时人对荔枝的喜爱和推崇。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荔枝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荔枝在古代的奢侈品地位,是自然条件、技术限制与权力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荔枝不仅仅美味的水果,也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随着明清海运发展及保鲜技术进步,荔枝逐渐走向更广大的市场,但其“珍果”形象始终留存于历史记忆之中。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