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淞沪会战,看中日博弈!(下)

点评校 2025-03-23 11:49:10

(接上篇)

很多人纳闷,日本人已经在打华北战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开辟上海这个第二战场?

鬼子这么做有三个目的:

1,在华北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想通过南北两线作战分散中国的防御力量,配合华北战场;

2,进攻南京、上海等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区域,逼迫蒋介石屈服投降。

3,国际威慑。在上海这一国际城市发动战争,试探西方列强尤其是英美的反应,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

(当然还有日本内部的原因,以下克上、海军陆军的内斗抢功、对苏联动向的判断......篇幅原因不展开)

所以,小日子处心积虑策划了虹桥机场事件,作为“保护侨民”增兵上海的借口。

然而让日本人大跌眼镜的是,看似软弱可欺的中国忽然强硬了起来----

居然主动进攻!

一下子把日本人打懵逼了!

(九)中国军队的主动攻击

就在日军摸上来的当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围歼上海日军!

“赶敌下海,封锁海岸和拒敌登陆”。

中国军队第八十八、八十七师向日军发起了全线进攻。

当时日本把重点放在了华北,有6个师团的兵力,投到上海的只有2个师团。

日本也没想到蒋介石会在淞沪打一场大战,而且中国军队跟打了鸡血一样。

几天后,长谷川清就撑不住了,向日本国内连发二电求援:

“我陆战队数日来全体坚守战线,虽士气极为旺盛,但以寡敌众,连续奋战,持续一周实感极为困难。因此,一日也不能等待动员……”

“今(16日)激战。我陆战队蒙受惨重损失。虽士气仍极旺盛,誓死维持战线,然而根据敌之兵力集中,预料今后每日将有激战。

由于疲惫及兵力损耗,很难再坚持6日,如果急派国内兵力有困难,请考虑先将旅顺待机的特别陆战队速派至该方面。”

原本日本海军跟陆军关系很差,双方的少佐们相互瞧不起。这时候海军拉下脸来求救,说明真的坚持不住了。

在日本内阁会议上,首、陆、海、外四相会议一致同意向上海增兵。

中国这边也不示弱,各路军队源源不断开到上海。

除中央军外,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东北军等部队70多万人先后杀向战场。

大战再次升级。

不过一个疑问----

这样一个汇集了当时中国各路大神的关键战役中,为什么没有八路军?

不是不想来,是没法来!

我们先看这个时间段。

会战引爆时,国共还在谈判磋商,八路军还没诞生呢。

直到1937年的8月25日,在国共确定红军改编的原则下,红军主力才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所以会战爆刚开始,八路军还没归属国民党军队序列中,没有相关调配的命令,压根儿就没法参战。

如果当时用红军身份跑到上海抗战,得不到任何补给不说,还可能会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甚至围剿。

毕竟当年红军长征时喊的口号,也是北上抗日,结果一路上照样被国民党围追堵截。

尤其是,这时候的中国可不是只有淞沪战场。1937年9月到11月,中日在华北战场的太原会战,时间几乎和上海这边是相重合的。

与其千里迢迢赶到那边搞并不擅长的城市作战,当然不如留在咫尺的华北敌后作战。

所以,八路军是没办法去上海参战的。

但去不了淞沪战场并不代表没抗战,更不能抹杀八路军在这段时期的功绩。

八路军在改编后,第一时间就挺进了华北抗日前线参加了太原会战。

期间八路军一直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太原,并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以及七亘村等多次战斗的胜利。

哪一场战斗不漂亮?

回到淞沪战场。

详细战况不展开了,只说两个---

(十)战例

海军。

当时日本海军有航母、战列舰等285艘,总吨位120多万吨,排在英美后全球第三。

再看中国海军,是由原北洋政府海军、奉系海军和粤系军阀海军三部分组成。

战前,中国海军大大小小舰艇名义上120艘,但真正能拉出来打仗的只有60艘,总吨位还不到7万,大部分是老旧舰和内河炮舰。

唯一能拿出手的两艘“新式”巡洋舰,一个是2500吨的“宁海”号,花了432万法币从日本买的,还是用东北大豆折价分期付款。

然后仿“宁海”号自己造了艘“平海”号。

说是造,其实就是从日本买零件和图纸,再请造“宁海”舰的日本技术担任总工程师组装起来。

但这时候中日关系开始紧张,日本那边故意拖着不给零件。“宁海”舰交付海军时只用了一年半,但“平海”舰用了五年。

到最后高炮、机枪等关键装备日本直接耍赖断供,中国只好买了德国的克虏伯和博福斯枪炮装上了。

(“平海”号)

还有民国自己造的轻巡洋舰“逸仙”号、“中山”号,不过只有一千多吨。

再就是几艘“建安”级驱逐舰,800多吨,清朝的。火力、航速、防护都很落后,战斗力可想而知。

.......

不过,清朝倒是留下了几艘像样的“家底”,海容、海筹、海琛号等,接近三千吨。

其中,包括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和海琛号。

在我《北洋的崛起》中说聊过,“海圻”号和海琛号是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清朝又咬咬牙从英国买的大型巡洋舰,排水量达到4500多吨。

“海圻”号和海琛号刚到中国时,就参加中国海军逼退想强租三门湾的意大利舰队。后来”海圻“舰到过新加坡、雅加达、西贡等南洋访问,当然最牛逼的是一次环球航行----

1911年,“海圻“舰到英国参加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之后又访问美国;恰好古巴、墨西哥发生了排华事件,“海圻“舰开进这两国沿海进行威慑。古巴、墨西哥政府立刻认怂,道歉、赔偿并发誓不再排华!

只不过“海圻“舰回国时,大清经变了成民国,“海圻“舰起义编入民国海军,成为接下来几十年中国绝对的主力舰。

(中国“海圻“舰)

但到淞沪会战时,自带光环的“海圻“舰已经40多年了。

所以,当时中国海军总吨位不到日本海军的1/20,更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战舰。两国海军力量悬殊太大!

但即便如此,为配合陆军备战,中国可怜的海军也行动起来。他们最大也是最悲壮的义举是----

在长江江阴段自沉!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1,战术突袭。

日本不是有很多军舰游弋在长江上嘛,封锁长江后就可以瓮中捉鳖!

2,防御!

从海上来的日军就没法通过长江登陆进入内地。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

这个作战计划居然泄密了!

日本海军紧急命令长江中上游所有舰船全部开出来,包括10多艘军舰和30多艘商船迅速逃到上海。最后只拦截到一艘老破旧的商船岳阳丸号。

泄露机密的是谁呢?

国民党内部的黄濬。

蒋介石开高层秘密会议时,黄濬负责记录知道了这事。然后让儿子把情报送给潜伏在中国、用服务员身份做掩护的日本女间谍,南造云子(化名廖雅权)。

不过经过国民党特务破案,抓住了黄濬!

蒋介石知道后大骂:"娘希匹的!上百年的海军基业,竟然被一个坐办公室的文书给毁了!

“百年海军竟毁于一介文牍” -----蒋介石

8月28日,黄濬爷俩押到雨花台刑场吃了枪子。

(叛徒黄濬)

封锁江面搞突袭的计划失败了,但为了长期防御,计划还得继续。

中国海军把包括当时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海琛”号在内的所有主力舰艇,加上“通济”号、“大同”号等老舰艇,拆下舰炮武器后,自沉长江。

另外还征用了商船、民船和盐船等自沉船只一共185艘,总吨位超10万吨!

后果是,在甲午海战40年后,中国主力舰队二次全军覆没!

但上海沦陷后,中国付出沉重代价打造的长江封锁线战略价值全部丧失。日本每天出动70架次飞机轰炸,光疏通航道就用了半个月......

每每看到这段历史,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反正我心里特难受。

沧海桑田!

80年后,新中国的大型先进战舰入列就像下饺子一样,中国海军早就实现了对日本碾压式反超!

同时,我海军舰队日本列岛几日游(威慑)也成为常态。

而日本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拍照留念,成了我们的御用摄影师。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

.......

下面是-----

(十一)空军

相对当时的海军,中国空军稍微强一丢丢,不过也都是七凑八凑出来的。

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后,接收了奉系和陈济棠的几十架飞机。又在1936年蒋介石50岁生日时,国民政府借这个理由集资350万元,买了102架霍克I飞机。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最终凑齐了600架战机;另外全国划分出6个空军区,成立南京 、南昌两个空军区司令部。

看起来还行,但这600架战机一半是教练机和运输机,关键是万国牌的大杂烩,经常缺零件真正能飞的没多少架。

这些战机平时主要在内战中搞侦察、去炸那些土鳖军阀,空战基本没玩过。

不过,中国空军真敢和日本单挑!

在“淞沪抗战”第二天,中国空军就轰炸了在黄浦江的日舰,还有日军飞机场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日军被炸的非常恼火,出动了号称神勇的海军木更津航空队(拥有60架96式重型轰炸机),对中国杭州苋桥机场报复性轰炸。

驻筑桥的是中国空军第四大队,装备清一色的美式“霍克一Ⅲ”型战斗机。号称空军四大天王的高志航、李桂丹、乐以琴、刘粹刚,其中有三个都在四大队,名副其实的王牌大队。

(当时空军的“四大天王”)

日军轰炸机压过来时,四大队正给飞机加油,队长高志航果断下令一半战机加油,一半起飞迎战。

结果日军的96式轰炸机很不经打,6架中弹后爆炸,剩下的五架掉头就跑。

中国空军对日首战,就以6∶0的战绩取得压倒性胜利!

更关键意义在于,之前都认为日本不可战胜,现在看也不过如此。

四大队成了抗日英雄,他们的照片和战绩出现在各大报纸杂志的头版头条,成了当时的顶流网红。

不过更牛逼的是,中国空军玩了一票大的-----

轰炸日本“出云”号!

“出云”号是日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的旗舰,要是把它击沉,不光是打掉日本一艘军舰那么简单,重点是激励中国的抗日信心。

(黄浦江上的“出云”号)

先是中国空军2大队出动21架美国诺斯罗普-2e战机,其中有三架命中了出云”号,可惜打出的都是80磅的小炸弹,杀伤力不大。

日本开始重点保护“出云号”, 加大军舰和飞机上的火力压制,接下来中国空军再攻击就很难了。

怎么办?

有人提出了奇招——用霍克-3战斗机去轰炸“出云号”。

用战斗机代替轰炸机,异想天开?

还真不是。

一方面,战斗机比轰炸机灵活,更容易突破日军的火力网。

另一方面,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当时中国空军美籍顾问陈纳德,他本就是美陆军航空队的战机飞行员,对霍克-3性能非常了解。

(克莱尔·李·陈纳德)

霍克-3是美国在30年代生产的先进战机,可挂装一枚500磅或4枚100磅炸弹。换句话说,是可以当轰炸机用的。

但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对“出云号”的保护更上心,考虑再三只能在晚上偷袭,加上霍克-3只能装一枚500磅炸弹。所以必须提高轰炸的准确性,这就要求飞行员在夜间进行俯冲动作来完成轰炸。

但这种动作非常危险。

陈纳德教飞行员们,飞机到了日本舰队上空时,高度一定要保持在3500英尺,这是高射炮的射击死区。

等到被攻击的日舰出现在机翼的后缘,关闭油门(不让鬼子听见发动机声音),做一个快速的横翻,然后垂直俯冲。

这时候开始数数,等数到15立刻把机身改成水平,然后投弹!

所以当中国空军向鬼子发起进攻时,日本舰队立刻乱成一团,用探灯照中国飞机,然后高射炮射击。正如陈纳德所料,3500英尺的高度让日本高射炮干瞪眼。

终于,中国空军有三枚500磅炸弹击中了目标,“出云号”起火爆炸。

一下子挨了三枚重磅炸弹,再厉害也在劫难逃了!

(“出云号”被炸)

但见鬼的是,三天后“出云号”又出现在了黄浦江上,完好无损,看不出任何挨过炸的痕迹。

这么经炸?

陈纳德也纳闷,回去查阅资料发现,“出云号”还有一艘姊妹舰,和“出云号”一模一样。

所以他认为“出云号”应该被炸沉了,但鬼子为了面子不影响士气,才把姊妹舰搬出来冒充。

不过这个判断连陈纳德自己也没法证明,所以二战很多资料都写着,“出云号”是1945年7月24日在日本吴港被美军飞机炸沉的。

直到二战结束后,陈纳德从日本人的档案中找到了证据:

真正的“出云号”,在八·一三凇沪会战中已经被中国空军炸沉了!

......

(还有精彩的炮战、谍战,篇幅限制,放在知识星球上)

(十二)意义

淞沪会战大约三个月后,最终功亏一篑。

前面说了日本人增兵上海的目的,而国民政府发动上海会战的目的,是清除日军驻沪部队,封锁海洋,保卫宁沪安全,同时吸引华北日军分兵南下。

再就是向日本及英美显示自己肌肉,逼迫日本放弃灭华企图。或最起码拖延战争的进度,争取英美的干涉调解,达到阻止日本灭华的目的。

实际上最后没达到预期目的,反而由主动变被动。

大的方面看,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战斗力都要比日本低一大截,局部的失败在所难免。

具体上看,在这么狭窄的地方投了70万重兵跟敌人拼消耗战阵地战,后果可想而知。

淞沪会战因此也成为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役。

当时中国军事委员会能指挥的军队有180个师,参加淞沪会战的达73个师。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除卫立煌、汤恩伯部在华北外),几乎全部投入淞沪会战场。

关于中国军队伤亡的数字很多版本(下面这些数字仅做个参考),接近30万 。其中阵亡中将军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团长28人,营长44人。

但日本人也好不到哪里,取得胜利只是战术层面的。

一是鬼子伤亡也很惨重。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战死、病死2.3人,伤5万人,合计7万以上。

二,浴血战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上海阵地,几乎可以确定,日本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中国战争。至于三个月灭亡中国更是一句笑话。

后果是,日本暴露了自己最大的致命弱点----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溃败也就成了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最后----

淞沪会战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沿海工业内迁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特别在国家危亡面前,桂军、川军、粤军、湘军等这些原本各自为政甚至互为敌对的各路军阀,摒弃前嫌,同仇敌忾,从千里之外驰援上海。把原本一盘散沙的中国凝结为了一个整体。

“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上海一战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强烈的证明了中国抗日实力和决心!

这些正是淞沪会战最大的意义所在。

(完结)

首发公众号《点评校尉》

喜欢写有深度的精品文章,欢迎关注!

0 阅读:0

点评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