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读书会】《自卑与超越》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

南宫读书会 2023-02-16 11:10:20

第150期

Hi~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南宫读书会,这期我们继续来看书中的内容,之前的那些作为理论铺垫,如果没有看过,这期或许就会难以理解。

第一部分:自卑感

告诉一个人他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是没有什么用的,这用作只会加重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如何克服它们。

我们必须找出他在生活样式中表现的特殊气馁,在他缺少勇气之处鼓励他。

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向他自己显示他的重要性。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而这并不是说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当三个孩子被带到动物园狮子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身后,全身发抖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身体发抖地说到:“我一点都不害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事实上,这三个孩子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消除自己紧张的状态。当无法摆脱这种困难的时候,他可能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醉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越积越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

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

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自己变得强壮的环境里去,他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力,而是训练自己,让自己在自己眼中显得更强壮。

他可以用这种方法麻醉自己,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不动,它们依旧是由情境所引起的旧有的自卑感,他们会变成他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由于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

自卑感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豫、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在作者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假如我们想象一位兴趣索然的观光客来访我们人类的星球,他必定会有如下的观感:“这些人类啊,看他们各种的社会结构,看他们为求取安全所做的各种努力,看看他们为了防雨而建造屋顶,为保暖而穿上衣服,为了交通便利而修建街道——很明显地,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群体!”

人类的婴孩是非常软弱的,他们需要许多年的照顾和保护。由于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如果人类缺少了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环境的宰割,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假如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路,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

即使对于喜欢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永远无法达到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如果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抵达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件事都能够被预料到,每桩事情都能够预先被计算出来。

明日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望的。

正常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的问题,也能够提出新的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于落后于人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他不需要,也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依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第二部分:优越感

每个人都会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的,他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它建立在个人的生活样式之中。

优越感的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一样,也是在摸索和绘测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点,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当目标被具体化以后,个人即会调整其行为以适应他的目标,他整个目标的原型会在这些限制之下扶摇前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找出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当他们努力在某一方向受到阻碍时,他越能另寻他路。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个人便不会在生活的样式中犯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他们都完美无疵。他们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

我们要怎样才能帮助那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

如果我们了解: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那么这件事就不是很难了。

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可以使别人也能受益。

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所有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作为人类伟大的共同之处。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

在人类的分工中,有许多可供安置不同具体目标的空间存在,之前说过,每种目标都可能含有少许错误在里头,例如,一个哲学家事实上必须离开社会,才能思考,才能著作;但是假如其优越感目标中包含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那么他所犯的错误便不会太大。我们的合作也需要许多不同的特点。

第三部分:记忆

个人企图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是整个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认清这一点对我们了解个人生活样式有两个帮助:

1、我们可以任选一种行为表现来开始我们的研究。不管我们选择的是哪一种,结果都殊途同归——它们都能显现出可作为人格的核心动机。

2、可供我们研究的材料非常丰富,每个字、思想、感觉或姿势都能有助于加深我们的了解。在考虑某种表现时,由于过分轻率所犯的任何错误,都可以用其他千万种表现来检查或纠正。

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他随身携带的,能使他想起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和环境的意义的载体。

记忆绝不是偶然的,个人从他接受的、多得不可计数的印象中选出来记忆的,肯定是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极具重要性的事件。

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人们如何利用记忆来调整情绪,如果一个人遭遇挫折,感到沮丧,他会回想起自己过去失败的例子。同样,如果他觉得自己面临着难题,他会唤起各种记忆来帮助他调适好准备应付问题的心境。因此,记忆也能达到和梦一样的目的。

在个人生活样式中的心境的变化,和他一般心境的结构和平衡,都遵守着同样的原则。只要他的生活样式发生了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改变,他会记住不同的事情,否则便会对他记得的事件给予不同的解释。

早期的回忆是特别重要的,它们显示出个人生活样式的根源,以及最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诉说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

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这是他态度的雏形,它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见之下,便能看出他是以什么事件作为其发展的起始点的。

一般而言,人们都是很喜欢谈他们最初记忆的,他们把它当做是单纯的事实,而不会想到隐藏在它背后的意义。

很少有人了解最早的记忆,大部分人都会从他们最初记忆中透露出他们生活的目的,他们和别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环境的看法。

书中有许多例子,在此我们仅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举例:

一个人患有焦虑神经病的35岁的男人跑来找作者,他只有在离开家时才觉得焦虑。他曾经数次勉勉强强地找到职业,但是,只要一进办公室,他便终日呻吟,直到晚上回家和他母亲坐在一起时才停止。

当要求说出他最早的记忆时,他说:“我记得四岁时,坐在家里靠近窗户边,看到街上有许多人在工作,觉得很好玩。”

他要看别人工作,他自己只想坐在窗户边看他们。假如改变他的心理状况,我们必须改变他不能和别人一起工作的想法,他一直以为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别人的帮助。

我们必须改变他的人生观,责备他是毫无用处的,我们也无法用医药或切除分泌腺来使他悔悟。

他的最初记忆却使我们比较容易向他建议能使他感兴趣的工作,在检查中还发现他患有重度近视,由于这种缺陷,他要非常注意才能看清东西。当他遭遇到职业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继续在“看”,而不是在“工作”。但是这两件事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当他痊愈后,他开了一间画廊,他用这种方式在我们分工的社会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好了!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和记忆中找出他的生活样式,这样也就能理解一部分人为什么会重复做一件事,有些人会寻找不同的办法,当然这些也是可以纠正和改变的,只要我们弄清楚了原理,想要帮助别人就不会那么无力了。

这里是南宫读书会,我是南宫敏羚,关注我,和我一起开启阅读之旅,每天进步10%吧!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