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氏古代十大英豪排名,有一人辅佐四朝天子,竟比诸葛亮还厉害!

史魔南歌子 2025-04-09 19:31:15

说到诸葛氏,天下之人恐怕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是因为诸葛氏出了一位千古名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虽然他不是大一统王朝的当家宰相,但他在当时及其后世千载的名气,却远胜大多数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宰辅。诸葛氏最早出自于夏朝时期的霸主嬴姓葛国,其国始祖伯益因让天下与夏启,而子孙被夏王封为葛伯,是与商汤之父商侯主癸势均力敌的夏朝诸侯。

后来商汤被夏桀囚于夏台一年有余,放归商国之后,就决定伐夏自立,为了试探夏桀对四方诸侯的影响力,商汤首先兴兵征伐了夏朝的第一藩属葛国,强大的葛国被商汤所灭,夏朝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从而为商汤夺取天下迈进了一大步。

葛伯的宗亲后人则四下逃散,有一支便逃到了山东诸城县一带,并以故国之名为姓,号为“诸葛氏”,后来诸城葛氏又有一支子孙跑到了附近的阳都县定居(今山东沂南县),这就是诸葛亮先祖之源头了,而无论是诸城还是阳都诸葛氏,到了汉朝的时候因属琅琊郡地界,则被称为琅琊诸葛氏,是汉代兴起的世家豪族。诸葛氏除了诸葛亮之外,在悠悠历史长河之中出了那些超一流的英豪俊杰呢?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古时候出现的十位顶级诸葛氏人物,排名先后,仅供参照。

第一名,诸葛亮。有人或许会说诸葛亮应该是汉朝的最后一任丞相,而事实上汉朝的最后一任丞相乃魏文帝曹丕。曹丕在受禅称帝前的官职即大汉丞相、冀州牧、魏王。虽然后世之人尊奉诸葛亮为“汉丞相武乡侯”,而实际上诸葛亮的“丞相”之位,与正统的东西两汉都没有多大关联。

这是因为诸葛亮的官职是完全受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任命的,而刘备在东汉的最高官职是名义的上豫州牧,还有左将军一职(这些官职还是曹操向汉献帝表奏所得)。后来他自领益州牧和荆州牧,都没有得到东汉朝廷的正式任命和认可,包括后来自封为汉中王。

再到后来刘备集团在曹丕称帝之后,仓促之下向巴蜀军民谎称汉献帝刘协已以许都遇害,从而擅自追封活着的大魏山阳公刘协为“汉孝愍皇帝”,然后以此为名,将所谓的“汉祚正统”传承给了“汉中王”刘备,刘备因此得以登基为帝,建立蜀汉王朝。诸葛亮也得以获取了蜀汉开国丞相之位。由此看来,诸葛亮能称得上是“汉丞相”吗?

这时或许又有人会说,汉光武帝刘秀同样也不是汉高祖刘邦的嫡脉子孙,不过是汉景帝不起眼的庶子长沙王刘发之后,为什么他建立东汉,却可以代表汉朝正统呢?首先第一点,刘秀完全光复了西汉的江山社稷,刘备没有做到。换句话说,刘秀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时,若像后来的刘裕一样,改个国号都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刘备敢这么做吗?如果他建立蜀汉的时候,不以“汉”为国名,恐怕他的基业早就分崩离析了。

刘秀在打天下的时候,就曾豪言汉成帝复生,都不可能从他手里复得天下!(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得,况诈子舆者乎)汉成帝何人也?汉武帝刘彻的嫡派子孙,汉宣帝刘询的嫡长孙。换作刘备敢直接挑衅汉献帝的权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是,刘秀在称帝之前,还是汉更始帝刘玄所钦封的萧王,受王命巡抚河北,这和刘备自封的汉中王是完全不一样的。更始帝当时受天下义军推戴,收复了长安旧都,斩王莽之首藏于武库,恢复了西汉的皇权正统,刘秀与他同宗,又受其官爵,合法性是不言而喻的。试问刘备的汉中王来自何处?就连他的益州牧,都只是从刘璋手中讹诈来的,并没有什么朝廷任命吧!所以蜀汉也就只能称之为“蜀汉”,甚至被当时的魏吴两国直接称之为蜀国或西蜀,一代贤相诸葛亮又如之奈何?

在曹丕受禅代汉的时候,汉光武帝刘秀十一个儿子的后代,就有四家俯首向曹魏称臣,并受封为大魏崇德侯。这是东汉直系的王侯,他们都已全然接受了曹魏代汉的事实,你刘备所说的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那早就成老皇历了,不作数了!

另外东吴孙权的王爵亦受封于曹丕,还有辽东公孙氏的燕王之位,也是来自曹魏的册封。蜀汉自号“汉统”,其实对天下四方一点威慑力都没有,所以说诸葛亮当时受刘备托孤后苦撑的那个局面,比起罗贯中《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实际还要艰难百倍。所以当诸葛亮遣使请求孙权共伐曹魏,并对孙权悍然称帝表示祝贺时,甚至妥协到了承诺与东吴平分天下的地步!其内心是多么地压抑和挣扎!

至于后来刘备忝居于汉朝“三祖五宗”当中的汉烈祖之位,这个说辞是由匈汉刘渊所封的,一个匈奴人冒称汉皇已经非常可笑了,何况他再追封的汉帝之名呢!而诸葛亮自8岁丧父,16岁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养父,即亲叔父被害,27岁才投入到了刘备的麾下,而这时的刘备也只是寄居于荆州刘表帐下的客卿。

33岁的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了西川成都,终于使刘备有了一片固定的基业。37岁的诸葛亮将刘备推上汉中王之位。40岁的诸葛亮再次将刘备推上蜀汉开国天子之位,并且声称蜀汉才是西汉与东汉的正式延续,同时尊奉汉献帝刘协为汉孝愍皇帝,此时汉献帝并未遇害,而是成为了曹魏山阳公,蜀汉则坚称汉献帝已遭弑逊位,诸葛亮本人也出任了蜀汉丞相之职。

42岁的诸葛亮受刘备临终之委托,成为了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一监护人,并接替了刘备曾经所担任的益州牧之职。47岁的诸葛亮经过五年时间的休整,集中了蜀中的兵力,稳定了蜀汉的内核,于是发兵北上,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讨伐曹魏。

54岁的诸葛亮经过近七年的对魏战争,最终徒劳无功,病逝于五丈原阵前。做了近14年偏安一隅,不伦不类的蜀汉丞相,最终却获得了后世千秋尊奉的“大汉丞相武乡侯”之誉。就连后来的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都说:“若使朕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诸葛亮被后世定义为名垂青史的“汉丞相”,实际上是对他个人一生作为与品行的高评与褒奖,与他服务的蜀汉是否堪称两汉正统之延续没有一点关系!

诸葛亮亲生儿子有三人,长子诸葛瞻,次子诸葛企,幼子诸葛怀。诸葛瞻在蜀亡时与长子诸葛尚战死殉国。次子诸葛企过继给了诸葛亮三弟诸葛均。第三子诸葛怀,蜀亡时易姓为“葛氏”,隐居不仕晋朝,活到了79岁。诸葛瞻还有两个儿子诸葛京与诸葛质,诸葛京则做了西晋的郿县令,后官至江州刺史,而诸葛质则跟随刘禅的第六子新兴王刘恂,和北地王刘谌一样不肯向曹魏投降,但却没有选择自杀殉国,而是逃到南中蛮王孟获之子孟虬麾下避祸,最终定居于西南永昌郡。

在西晋建立之后,原蜀汉的一名逃兵名叫王富者,还曾因长得像诸葛瞻,而自称“诸葛都护”,聚众起兵反抗西晋,甚至夺取了好几个州县,整动了大半个西南。后来好不容易才被西晋王朝给剿灭平定,可见诸葛氏在巴蜀之地的威望之大。

第二名,诸葛靓。他应该是继诸葛亮之后,诸葛氏当中最值得敬重的一位英杰。诸葛靓是诸葛亮的堂侄子,诸葛亮堂弟、曹魏征东大将军、扬州大都督、“淮南三叛”最后一叛之首诸葛诞之子,他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发小,西晋琅琊王司马伷(司马昭的异母弟)的小舅子。他在东吴担任过大司马、右将军、副军师之职,做过东吴名将丁奉的副将,与东吴末代丞相张悌还是知己之交。

其父诸葛诞被当时之人称之为“诸葛氏之犬”,因为天下人那时候都认为诸葛氏三兄弟,蜀得其龙(蜀汉丞相诸葛亮),吴得其虎(东吴大将军诸葛瑾),而曹魏得其犬(即诸葛诞)。诸葛诞在协助司马师平定“淮南二叛”毌丘俭叛乱时,立有大功,因此被司马师委任为新的淮南地方掌兵大帅。可这个诸葛诞在司马师死后,对其弟司马昭产生了轻视之心,于是就在继老太尉王凌、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之后,发动了“淮南第三叛”,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宝贝儿子诸葛靓送到了东吴做质子,以求得东吴出兵北上驰援。

可最后诸葛诞还是不敌司马昭,在逃亡路上被人斩杀。最后诸葛靓只能客居东吴,成为了吴国的臣子。后来蜀国灭亡,司马炎篡魏称帝,然后挥兵伐吴,东吴丞相张悌誓死抵挡,作为张丞相的好友诸葛靓见吴之将亡,还跑去劝张悌一同逃跑,可张悌却慷慨赴死,诸葛靓与之诀别,悲壮至极!后来诸葛靓逃到了他的姐夫,司马炎的叔父琅琊王司马伷府上躲避,并且表示坚决不做西晋的官员。

作为发小的晋武帝司马炎却非常想照顾诸葛靓,于是就跑到了琅琊王府亲自来劝降诸葛靓,诸葛靓只好躲到厕所当中,不与其相见,只是隔着门板进行了此生最后一次对话,晋武帝还帮助诸葛靓回忆了他们小时候一起玩的旧事,可诸葛靓却告诉司马炎,杀其父诸葛诞的是他的爸爸司马昭,父仇不共戴天,所以他不可能做晋臣,只能归命待死而已!最后司马炎还是将他放回了琅琊老家,最后不知所终。

而诸葛靓的儿子诸葛恢就更加厉害了,他辅佐了东晋四个皇帝,即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曾经帮助晋明帝平定了著名的王敦之乱。还成为晋成帝的托孤大臣,诸葛恢薨逝于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元年,其一生官至吏部尚书、右仆射、尚书令,位极人臣,殊荣至极!不过其父诸葛靓的人生经历更为曲折,就连东吴残暴的末帝孙皓都对他青睐有加,吴丞相张悌、晋武帝司马炎都敬他是一条好汉,可见他的能力与品行,居于其堂伯诸葛亮之下,诚不虚也!诸葛靓与诸葛亮的一生,实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不逢时,且不得其主也!

第三名、诸葛恪。他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瑾比诸葛亮大七岁,其父诸葛珪只做过泰山郡丞这样的小官,而且在诸葛瑾十岁、诸葛亮三岁那年,他的原配夫人,即诸葛亮的生母章氏就去世了,诸葛珪于是娶了继室。后来诸葛珪也病逝了,诸葛亮与幼弟诸葛均就跑到叔父诸葛玄那生活去了,而诸葛瑾依旧在老家为父亲守孝,并奉养继母。所以后来诸葛瑾、诸葛亮兄弟才会分道扬镳,各为其主。

诸葛瑾与诸葛亮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别,阿瑾从小比较懂事老成,所以后来在东吴做官,也秉承了他一贯的性情与作风,因此也深受吴主孙权的器重。即便是吴蜀因关羽之死而反目为仇之际,刘备大兵压境,其弟诸葛亮已出任蜀汉丞相之职,孙权都不曾怀疑过诸葛瑾对他的忠心,并说子瑜(诸葛瑾的字)对他的忠心,就像其弟孔明对刘玄德是一样的。所以后来孙权称帝,就让诸葛瑾做了大将军,两汉三国时的大将军一职,位高权重,如卫青、窦宪、窦武、何进、夏侯惇都曾做过做大将军。

诸葛恪作为诸葛瑾的长子,也备受孙权的喜爱。而且诸葛恪自小就非常聪明,孙权曾经在朝堂之上牵来一头驴,用笔在驴头上写上“诸葛瑾”三个字,引得哄堂大笑。诸葛恪见状,急忙夺笔上前在驴头上添上“之驴”二字,然后赶紧向孙权谢恩,孙权因此大为赞叹。

后来诸葛恪还成为了孙权爱子、太子孙登的辅臣兼好友。可惜孙登英年早逝,后来孙权性情变得猜忌残暴,其子南阳王孙和与鲁王孙霸又开始争夺储君之位,原本在孙登临终前交代要将太子之位让给爱弟孙和继承,可鲁王孙霸势力不可小觑,孙和也没有像孙登那样在东吴具有至高的威望,最后孙和被废,孙霸也被烦心不已的孙权赐死,孙亮得以成为孙权的继承人。诸葛恪也接替了陆逊成为了东吴的大将军。

后来孙权病重,除宗亲大臣孙弘之外,群臣都推举诸葛恪做顾命大臣,可孙权深知诸葛恪虽然聪明有魄力,但却刚愎自用,缺少其父诸葛瑾的宽厚谨慎,心中就非常犹豫,这时另一个宗亲大臣孙峻却极力为诸葛恪说好话,最后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太傅,孙弘为中书令,同时成为了托孤大臣。

孙权驾崩后,诸葛恪原本就和孙弘不对付,很快就将孙弘刺死,自己独揽了大权。这时东吴群臣才发现,诸葛恪做权臣并不比孙弘好多少,而且诸葛恪好大喜功,总想学其叔父蜀汉丞相诸葛亮,挥兵伐吴,攻取淮南重镇寿春,然后直取魏都洛阳,可结果数番进取,最后还是功败垂成。

铩羽而归的诸葛恪在东吴朝廷渐失威信,以前吹捧他的宗亲孙峻,如今却与群臣密谋除去诸葛恪,最后诸葛恪与孙弘竟是同样的下场。诸葛恪被诛杀的时候,他的三个儿子也全部惨遭屠戮。不过诸葛恪恐怕是整个东吴帝国,唯一真正想要进取中原的人物,与偏安一隅,坐守江东的大多数东吴文臣武将,以及历代吴帝相比,诸葛恪乃真豪杰也!

第四名、诸葛玄。他是诸葛亮、诸葛均兄弟的叔父兼养父。东汉末年,豫章太守周术去世,淮南袁术就想派自己的谋臣诸葛玄去做太守,而东汉朝廷这时也派出了朱皓来做太守。朱皓害怕袁术、刘表出兵相助诸葛玄,因为诸葛玄还是刘表的好友。刘表还曾为诸葛玄做豫章太守,给朝廷上表了一封举荐书。于是朱皓就向扬州牧刘繇请兵驱逐诸葛玄,这个刘繇本是汉室宗亲,自然心向朝廷,很快就发兵随朱皓攻打诸葛玄,诸葛玄兵败被杀。诸葛亮兄弟只好投靠到了叔父旧友荆州刘表的地盘上去了。

也正因为诸葛玄的死,让诸葛亮的心智与性情得到了急速的成熟。诸葛玄实则成为了地方势力与东汉朝廷角逐的牺牲品,虽然他有淮南袁术和荆州刘表,这两位南方大豪强的支持,可却敌不过大汉朝廷这面堂而皇之的风光大旗。所以“匡扶汉室”在此刻,已深深烙印在了诸葛亮心中,只有高举“汉朝正统”的大旗,才能除残去秽,平定天下,且无往而不胜。他叔父诸葛玄所犯的“错误”也因此成为了他一生的教训,所以说诸葛玄之死,直接成就了一位千古名相。

第五名、诸葛直。他可以说是诸葛氏当中一位悲壮的英雄。诸葛直是东吴大将,孙权称帝之后,很想从各方面削弱曹魏的实力,从而进取中原,在公元228年,辽东的割据首领公孙渊,原本受封于魏明帝曹叡,是为魏国辽东太守。可他却不想被曹魏直接吞并,于是派人浮海跑到了东吴,寻求东吴大帝孙权的帮助,甚至还提出了向东吴称臣的请求。

孙权没想到不远千里的辽东公孙渊居然跨海来向他称臣,一时间高兴坏了,立马决定派出张弥、许晏两员大将为使臣,还有一万名精锐吴兵作为抗魏援军,同样浮海前往辽东,首先册封公孙渊为东吴燕王,然后就地协助燕国对抗曹魏,同时还携带了许多珍贵的金银珠宝作为赏赐。可后来公孙渊只是玩弄孙权,等到张弥、许晏到达辽东,公孙渊立马斩杀了张、许两员吴将,并将首级送往魏都洛阳请赏,又把吴使所带金银宝器以及俘获的一万名吴兵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囊中。

孙权因此异常恼怒,后来但凡被派遣执行海上任务的文臣武将,稍有不力就会被其治罪诛杀。诸葛直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副将跟随大将卫温,被派出海,带兵一万人前往寻找当年徐福东渡到达的仙山亶洲以及夷洲。卫温、诸葛直最终只找到了夷洲,可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实在太差,所以卫温、诸葛直的人马居然病死大半,回到东吴国都建邺的时候,也只带回了夷洲当地的土人数千,作为奴役献俘给了孙权。

孙权当时为兵员之事也非常头疼,甚至派出大将在江南四下捉捕山越人来充兵役。这回卫温、诸葛直居然损兵费钱,只带回了数千难以驯化的土人。一时怒火冲天的孙权,立马以“违诏无功”之罪,将卫温、诸葛直诛杀于狱中。时过千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待诸葛直,难道他不是一位英雄吗?诸葛直在当时被孙权说杀就杀,恐怕与大将军诸葛瑾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顶多有可能是同宗同姓罢了,不然也不会被孙权如此轻易给滥杀了。

第六名、诸葛长民。他是东晋末年的名臣与名将,最早是桓温儿子桓玄的部下,因为贪污而被桓玄罢官,因此心怀恨意。后来桓玄自己想做皇帝发起叛乱,诸葛长民于是又投靠到了刘裕的麾下,最后平定桓玄之乱,诸葛长民因战功,受到了刘裕的重用。不久,诸葛长民又击败了南燕皇帝慕容超的兵马,威震天下。

后来卢循聚众作乱,趁刘裕北征南燕而进攻东晋京师建康,诸葛长民为刘裕稳固后方,坚守建康,最后等到刘裕班师击败卢循,诸葛长民更加受到了重用。这时与刘裕平起平坐的大将刘毅在荆州起兵反抗刘裕,刘裕立马带兵西征刘毅,并命诸葛长民继续为他镇守建康。可诸葛长民认为刘裕不一定能胜得过刘毅,便在建康骄纵不法,后来刘毅败死,诸葛长民惊慌不已,他就问刘裕的另一个大谋士刘穆之说道:“现在世人都说我与刘太尉不和,你是怎么认为的?”

刘穆之答道:“刘太尉南征北讨,都是把你一家老小都交给你,你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诸葛长民当时还稍稍安心,不想反叛,可他的兄弟却百般劝他作乱,并且还要趁刘裕没有回来之前就起事。诸葛长民最后只能反叛,刘裕得到消息之后,就带着几个亲兵快马加鞭暗自回到了建康。

诸葛长民知道后,吓得只得前来与其相见,刘裕一面与他谈笑风生,让他放松警惕,一面安排的武士突然杀出将诸葛长民斩杀。后世有人曾把刘裕比作刘备,把诸葛长民比作诸葛亮,本来君臣一体可以成就大事,而诸葛长民却半途生起异心,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第七名、诸葛乔。他是东吴诸葛瑾的次子,因为诸葛亮年轻时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就被过继到了蜀汉做了叔父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亮对诸葛乔非常用心,视如己出,成年之后官拜驸马都尉。

后来诸葛亮47岁那年才有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而诸葛乔依旧被诸葛亮视为家中嫡长子,还带着他一并在军中历练,甚至翻山越岭搬运粮草,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从而深得军心。可后来诸葛乔因劳成疾,二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了。

东吴诸葛恪被诛杀之后,吴国又顾念诸葛瑾的功劳,还想给他留下子嗣后代,就派人到蜀汉将诸葛乔的儿子,蜀汉护军、翊武将军诸葛攀接回东吴承嗣诸葛瑾的血脉。

第八名、诸葛丰。他原本是山东诸城人,后成为了阳都诸葛氏的始祖。在汉元帝时期,诸葛丰出任司隶校尉,他为官极为刚直,洛阳京师的军民都非常敬重他,汉元帝没有办法,只能拿出天子符节奖励他,并加封他为光禄大夫,让他有这把“尚方宝剑”,面对任何不法勋贵,都敢拿办。

诸葛丰则认为汉元帝是一个非常有德的明君,为官更加不忌强权,甚至皇帝身边的宠臣他都敢治罪。可汉元帝还是经不起身边宠臣的蛊惑,最终降罪于诸葛丰,贬了他的官位,让他做了城门校尉,还收回了他的天子符节。可诸葛丰依旧不畏权贵,继续上书揭发这些不法官员,汉元帝因此发怒,说他老是冤枉好人,就准备给他治罪,可又念在他年头,最后把他贬为了庶民,诸葛丰因而老死家中。他的品行和明代的海瑞极为相似,东汉班固在《汉书》当中给了他非常高的评价,说他的刚直名震天下,足以光耀子孙,名垂千秋,果不其然也!

第九名、诸葛绪。琅琊郡阳都县人,由于门第高大,而被曹魏直接安排做了官,历任泰山郡太守。而且还负责了魏国淮南地区的军事行动,曾经打退了东吴权臣孙峻的进攻,而后晋升为了雍州刺史,负责对付蜀汉名将姜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绪在姜维坠马时都打不过他,反而差点被姜维击杀。

而在史实当中,诸葛绪参与了魏灭蜀之战,带兵牵制姜维退路,并受镇西大将军钟会的节制。西晋建立后,诸葛绪被封乐安亭侯,官至太常卿、卫尉等职。他的孙女诸葛婉还成为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妃嫔。

第十名、诸葛均。诸葛亮的幼弟,一生都跟随二哥诸葛亮,在蜀汉官拜长水校尉。诸葛均一开始没有自己的儿子,就从大哥诸葛瑾那过继了一子诸葛谦,后来又从二哥那过继了一子诸葛企,后来他又有了一个自己的儿子诸葛望。蜀汉灭之后,诸葛谦这一支后人改为“诸氏”,诸葛企这一支改为了“葛氏”,都是为了避祸所为,不得不说诸葛氏的生存之道实在厉害至极!

诸葛均其实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了荆州大族子弟蒯祺,蒯祺的祖先就是韩信的第一谋士蒯通。蒯祺后来做了曹操任命的房陵太守,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命上庸孟达攻取房陵,蒯祺兵败被杀。二姐则嫁给了庞统的堂哥庞山民,庞山民后来在曹魏官至黄门侍郎、吏部郎官。至此,看官们对诸葛氏十大顶级名人的排名有何意见呢?你们认为谁才是诸葛氏当中最厉害的人物呢?

1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5-04-09 22:49

    诸葛亮究竟是不是汉朝最后一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