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13个区县历史排名,谁才是千年庐陵最早的“当家”古县?

史魔南歌子 2025-04-05 22:59:55

江西省吉安市古称庐陵或吉州,是继九江、豫章之后,江西境内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望郡。也被汉献帝赐以“江南望郡”之名。如今的吉安市共有两区十县以及一个县级市。你们知道在这十三个区县当中,谁是整个吉安地区最古老的州县吗?

第一名、吉州区(前身庐陵县、吉安县、石阳镇)。吉安最古老的州县当属吉州区,吉州区最早的名称叫作庐陵县,即秦始皇一统六国时就设立了庐陵县。到1914年的时候才改名叫作了吉安县,1979年时一向府县同城的吉安县被迁往了敦厚镇,从此吉州区和吉安县就成了两个不同的地方。许多吉安市城区的老人就很明白,他们的户口上还以依旧以吉安县(石阳镇)为籍贯,不过现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了。

庐陵这个地名,据相关考究,是因安福有泸水河自西往东流向吉州,然后在吉州城南一带汇入赣江,而江河交汇处有一座丘陵名胜,古称翠峰岭,今唤神冈山,明代徐霞客曾五游其山,可见古时候它的名气之盛。泸水与翠峰岭,合称为泸岭,又名庐陵,即吉安千年望郡古雅之名也。庐陵和庐山之名寓意相似,庐者草庐也,陵者帝王之墓也。古之仙人,往往设草庐于巍巍高山之巅,而帝王之陵又往往建于高山之上,可见庐陵名号之大气。

第二名、安福县(前身安平县、安成郡、安复县)。安福在吉安二字当中占一席之地,可见它在吉安历史当中有多大的份量。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在如今的安福地界设立了安成、安平两县,西汉时安平属豫章郡,安成属长沙郡。到了隋朝的时候,两县合为一县,只剩下安成县,隶属于当时的吉州刺史府,不久之后安成县改名为安复县,到了唐武德七年又改为了安福县,即如今的地名,到了元文宗元贞年间升为了安福州,明洪武年间成为了吉安府安福县,地名沿用迄今。

第三名、新干县(前身新淦县)。秦始皇一统六国设立了新淦县,县名因当地的紫淦山与淦水河而得名,到了隋朝的时候新淦属吉州地界,北宋时期却划出了吉州,归属于临江军治下,临江军的治所在如今的宜春樟树市,樟树古称清江县。到了元文宗年间,又改为了临江路新淦州。明洪武二年则为临江府新淦县,1957年改名为新干县再次隶属于吉安。

至于有人说吉水县的历史比新干县更早,根据是今位于吉水固洲古村的石阳县城遗址,可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石阳县竟是从新淦县南部析出而设的(汉和帝永元八年)。另外就是在1949年之前,吉安市与吉安县同城的时候,那时候市中心城区还有一个别名叫作石阳镇,即吉安县治所之地也,而非如今的敦厚镇,所以说如今吉州区那些自称老吉安县城人的老人,他们基本都是石阳镇人,也被俗称为“街上人”,而今石阳镇之名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第四名,泰和县(前身西昌县、安丰县、太和县)。在东汉建安四年泰和被称作西昌县,而且还是庐陵郡的郡治所在地。到了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被改作了安丰县,不久又被改为了泰和县,前后地名都寓意着安泰丰和,不过泰和县的地名就此诞生。

到了唐高祖武德五年,又改为了南平州,很快在武德八年又将泰国的泰改为了太平的太,即同音异字的太和县,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太和县又被划出一块地盘设立了永新县。到了五代南唐年间,太和县再次被划出一块地盘设立了龙泉场,即后来的遂川县,场在古时候相当于大乡镇、准县级。到了元文宗元贞年间,太和县升级成了吉安路太和州,再到明洪武二年改为吉安府泰和县,这个名字沿用至今。综上可见,古时候的泰和也是相当的辉煌。可以说泰和县是永新、遂川二县之母也。

第五名、遂川县(前身遂兴县、龙泉县、泉江县)。东汉建安四年,汉献帝在遂川地界设遂兴县,三国东吴改为新兴县,西晋时又复为遂兴县,隋朝的时候遂兴并入了安丰县,即泰和县。南唐的时候,又被单设为龙泉场,不久又改为了龙泉县,宋神宗熙宁年间龙泉县又被划出一块地盘设立了万安县,宋徽宗宣和三年,龙泉县改为了泉江县。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又复为龙泉县,直到1912年因为天下多县同名,最终改为了遂川县。遂川县亦可谓万安县之母也。

第六名、永新县(一千余年未曾更名的古县)。东汉建安九年设立永新县。而到隋朝的时候,永新并入了泰和县,元朝的时候称之为吉安路永新州,明代为吉安府永新县。值得一提的是,永新县的莲洲乡钱溪村是文天祥祖居之地,永新怀忠镇左坊村馒头岭虎形山则是文天祥祖坟所在地。

文氏子弟后来才从永新迁居吉安县永和镇,再因跑到吉安县富田乡教书,又迁居富田,最终落户于富田而生天祥。如今的富田归于青原区,南宋后为庐陵县(吉安县)之地。南宋以前则为吉水县地界,后因吉水县有同水乡与当时富田村所在的淳化乡易地置换,而归于吉安县,所以文天祥故里在哪,就已不言而喻了。

第七名,峡江县(前身巴丘县、峡江镇)。三国时期东吴设立了巴丘县,属庐陵郡。到了隋朝的时候巴丘县降为了峡江镇,属新淦县。因此后来峡江一直属临江府地界,明嘉靖年间又被单设为县,即峡江县,直到1914年隶属庐陵道,1949年归属于吉安。

第八名,吉水县。隋朝的时候庐陵县划出一块地盘,单设吉水县,可到了唐朝的时候吉水县又被降为吉州吉水镇,南唐的时候又改为了吉水场,没过多久又改为吉水县,元朝的时候升为了吉水州,直到明洪武年间又改为了吉安府吉水县。吉水县自宋元以来名气渐盛,满朝宰辅也多出自吉水,甚至有人提到北宋欧阳修、南宋文天祥皆吉水人,还有《永乐大典》的作者解缙大学士。

欧阳修四十七岁前确为吉水人,后来到了宋仁宗至和元年,吉水划出一地设立了永丰县,即欧阳修四十七岁后则成为了永丰县人,那除了自称庐陵郡人之外,欧阳修习惯称自己为吉水人也是无可厚非的。就像吉州区的人一般也只称自己是吉安人,而青原区的人一般也称自己为河东人(原吉安县河东乡),而称青原人会觉得别扭。至于文天祥的身世,上面已提,就不再赘述了,至于他的诗文当中多提到自己想要安居吉水之言,这恐怕是他在吉水物色了风水之地,购置了田宅之故耳。

第九名、永丰县(前身吉永丰,与上饶的广永丰一省同名)。宋仁宗至和年间,分吉水县之永丰乡等地单设永丰县,地名沿用至今。欧阳修故里也成为了永丰与其他许多地方争议的焦点。小编在此只简单讲述一下欧阳修的生平,大家就会很清楚了。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是世居于如今的吉州区兴桥镇欧桂里的,后来因为长年科举没有获得功名,备受原配妻子的打压,于是跑到了当时的吉水沙溪(即今永丰沙溪)教书,从而认识了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俩人相差三十岁。

后来欧阳观考中进士,前往四川绵竹做官,就把原配给休了,并迎娶了郑氏。欧阳修则出生于四川绵竹,后来欧阳观病逝,欧阳修年幼与郑氏回到了吉安欧桂里老家,又被欧阳观前妻打压,于是搬到了兴桥镇的钓源村居住了一段时间(欧母也有三迁),后被村中轻浮浪子惊扰,最终前往欧阳观亲弟欧阳晔处寄居,即湖北随州,直到他长大成人,入仕为官。

欧阳修一生只回过两次吉安,一次是父亲去世,一次是母亲去世,每次回老家守孝差不多有近三年时间,而欧阳修的祖坟则在吉水回陂,其父葬于沙溪,则是因为其母的缘故,所以后来欧阳修的两行妻子也都葬在沙溪,而他个人则因为宋神宗念在他是三朝老臣,将他葬在了汴京附近的新郑,所以后来他的最后一任妻子与其子孙也被葬在新郑了。

而他自己晚年则被安排在了颍州养老直到去世,即如今的安徽阜阳。不过到了南宋的时候,他的七世孙欧阳腾因为家道衰败,又被过继到了吉安兴桥钓源村仁字辈这一支当中,于是欧阳修的子孙又回到了当年“欧母画荻”的钓源古村。所以欧阳修故里究竟是哪,还须多言了吗?

第十名、万安县(前身万安镇)。东汉末年属遂兴县,隋朝初年遂兴县被废,万安隶属于泰和县。南唐时设有万安镇,宋神宗熙宁年间设有万安县。

第十一名、井冈山市(前身井江山、永宁县、宁冈县)。元文宗至顺年间,永新州胜业乡划出一块地盘设立了永宁县,县治在如今的古城镇,到了元顺帝至正年间,县治又迁往了著名的瓦冈,即如今的新城镇。可由于天下有四个同名的永宁县,1914年改县名为宁冈县。

1985年宁冈并入永新县。1959年先划入遂川县,年底又单设为了宁冈县。1961年宁冈与井冈山分治,2000年宁冈与井冈山再次合并,加上2020年泰和县的碧溪镇形成了新的县级市,即如今的井冈山市。井冈山的地名由来,是以前这里有个村子名叫井江山,而吉安话江与冈同音,后来就唤作井冈山了。

第十二名、吉安县。设立于1914年,由庐陵县改名而来。在1979年前,府县或市县同城,县治即如今的吉州区城北地界。1979年后,治县迁往了敦厚镇(也有人说曾预设于永阳镇),敦厚作为县治与古石阳镇(吉州区北门)是无法比拟的。所以现在吉安市区人说去吉安县,都习惯说去敦头,即敦厚。庐陵县与吉安县严格来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庐陵县自秦汉到明清,悠悠两千余年,涵盖的地域远比如今的吉安县要大。

第十三名、青原区(河东开发区)。设立于2001年,这应该是整个吉安市最年轻的区域了。它原本是由属于吉安县的河东、值夏、新圩、富田、文陂以及东固五镇一乡,与吉水县的天玉、富滩两镇,组合成的一个开发区,后升级为了区,它的名字则是由境内的名山青原山而得名。对于吉安十三区县的这个排名,大家认为是否公允且名副其实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