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长期以来一直梦想探索其他星球。让我们看看火星基地是什么样子的。

火星基地模型
第一阶段选择未来基地的位置极其重要。着陆点应位于赤道附近的低地,以便更好地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并保持相对温暖的温度。附近应该有地下水冰储备——这是生命支持系统和燃料组件的主要资源来源。相对较近的矿产资源的存在至关重要。如果对火星的研究证实了行星热能的存在,那么将在火星基地钻一口井,以获得永久的能源供应。

基地必须位于岩石山脉旁边。登陆者将在山深处修建平巷,扩建基地的基础设施。山脉中的基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免受辐射和小行星的危害。最先到达火星的是遥控服务机器人。他们为基地的部署准备场地,安装基于紧凑型核反应堆的通信设备、导航和主要电力系统,这些系统位于距离未来基地安全距离的地方。

基地的第一个四方模块被安放在机器人准备好的地基上。该模块的四个“花瓣”包括一个带有医疗舱的实验室、一个带有通信站的指挥舱、一个生活舱以及一个带有生命支持和供电系统的仓库。机器人打开底座,将支架固定到地基上,安装通信设备,部署散热器,并用预先准备好的烧结风化层块制成的 1 米厚的防护屏覆盖底座模块。

接下来,测试设计并检查密封性。模块内部的机械臂将基本元件转换为工作位置并检查生命支持系统。如果有必要,机器人可以清理通道、车道和用于建造附加外部结构的区域。该基地已准备好接收首批机组人员。

在此阶段,新的四联舱模块抵达基地,以扩建基础设施,并配备一个载有第一批机组人员(四名宇航员工程师)的着陆舱。他们正在完成基地地面部分的准备工作。第二个四模块包括医学实验室、生活舱、扩展仓库和设备供电系统,并设计用于容纳车间和机库。

第三和第四个四联模块为非标准配置,具有复杂的可变形元件,需要使用火星探测器进行特殊的建造工作;部署由宇航员进行。由此,第一和第二个四联模块连接起来,在基座上出现了休闲穹顶、温室、车间、用于维修大型建筑设备的机库,并重新分配了能源系统的负载。

除机库外,所有模块都衬有烧结的风化层块。宇航员将留在火星直至下一次发射窗口并开展一项科学技术计划。

四重模块的表面段建成后,每个地球-火星发射窗口(26个月)将把宇航员和物资带到红色星球,以扩展基础设施。该基地即将按计划发展,增强其工业、能源、采矿和农业能力。为了提供可靠的防辐射和小行星保护,新址将设在最近的山脉。这将需要采矿设备。如果在基地附近发现熔岩管和洞穴系统,基础设施的扩建将会进展得更快。

主基地受到岩层保护,免受辐射。
从长远来看,该基地将成为一个自主、自给自足的火星定居点。将建立食品、谷物、燃料和必需品的生产。 3D 打印技术、利用当地材料制造零件、高效的生命支持循环、在水培温室中种植植物、利用二次资源和节约将成为首批定居者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里可以看到备受期待用于探索新星球的3D打印以及空气水培装置。昨天还看似科幻的东西,今天甚至连小孩子都不会感到惊讶。今天看似科幻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变得司空见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