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的一连串动作,犹如在棋盘上布下一局精妙棋谱。当外界聚焦其“吞并格陵兰岛”“与欧洲打贸易战”等争议言论时,美军航母编队已悄然驶入红海,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空袭。这场看似针对伊朗代理人的军事行动,实则是特朗普“全球水道控制计划”的关键落子——从巴拿马运河到马六甲海峡,一场扼住中国海上命脉的隐形战争已然打响。
特朗普重返政治舞台后,接连抛出“查账门”“吞并加拿大”等惊悚议题,成功将国际视线引向荒诞剧般的政治闹剧。然而,这些“烟雾弹”背后藏着一套缜密的战略逻辑:通过制造混乱假象,掩盖其针对全球航运要道的系统性布局。
美军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远非简单的地区冲突升级。控制曼德海峡——这个连接红海与亚丁湾的“水上咽喉”,意味着掐住了苏伊士运河30%货运量的命门。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同步推进“巴拿马运河接管计划”,试图通过提高中国船舶停泊费、收购关键港口等方式,将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转化为战略武器。
特朗普团队的野心在地图上清晰可见:西线控制巴拿马运河,中线扼守苏伊士通道,东线染指马六甲海峡。这三条承担全球80%海运贸易量的水道一旦被纳入美国掌控,将形成针对中国的三重封锁链。
近期曝光的“拦截伊朗油轮”计划,暴露了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企图。这条中国60%能源进口的必经之路,若被扣上“反恐”或“防扩散”帽子实施封锁,后果不堪设想。更精妙的是,特朗普选择以“持续练兵”而非全面开战的方式维持红海紧张态势,既避免陷入战争泥潭,又能迫使国际航运绕道好望角——这条航线的运输成本与时间将直接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面对特朗普布下的“水道困局”,中国正多线突围。福建舰加速形成战斗力、第四艘航母开建的消息,预示着远洋海军建设进入快车道。在吉布提保障基地之外,中国与柬埔寨云壤基地、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深度合作,正在印度洋构建战略支点。
商业领域的反击同样犀利。中方对李嘉诚出售港口交易的审查,直接戳破了美国“民间资本开路、军方力量跟进”的惯用套路。中企在全球前十大港口中的六个持有运营权,这份“港口地图”正成为打破封锁的重要筹码。
特朗普的战术创新,将大国博弈推向新维度。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对抗,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通过控制物流节点、操纵航运规则、制造供应链恐慌,既能达到遏制效果,又保有“非针对性”的模糊空间。
当前局势犹如逆水行舟:中国在缅甸皎漂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陆海联运通道虽能部分缓解马六甲困局,但远洋护航力量与海外基地网络的缺口仍需时间填补。美国“海上民兵”计划(武装商船)、数字货币结算体系的推进,更预示着这场较量正向军民融合、金融科技等多领域蔓延。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单一强权都无法永久掌控全球水道。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到英国《航海条例》的废止,海上秩序的改写往往伴随着新兴力量的崛起。特朗普的“水道霸权”看似咄咄逼人,实则是守成大国面对实力变迁的焦虑投射。当中国舰艇在亚丁湾的护航行动进入第16个年头,这场关乎国运的航道争夺战,或许正迎来破局的关键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