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员戴安斯旋风式访华行程刚落幕,一份被外媒称为“特朗普政府非官方路线图”的对话清单浮出水面。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试探性接触,既释放出华盛顿对华策略的微妙转向,更暗藏大国博弈的刀光剑影。
作为特朗普核心圈内少数兼具政商背景的对华事务专家,戴安斯的特殊履历令其成为穿梭外交的理想人选。曾执掌跨国企业亚太业务的经历,使其深谙中国市场运作规律,而作为国会“中国工作组”成员的从政背景,又赋予其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在深圳科技园区与宁德时代高管洽谈新能源合作后,转身就能在钓鱼台国宾馆与中方官员讨论芬太尼管制。
值得关注的是,戴安斯此行特意选择下榻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这里恰是美国商会驻华机构聚集地。消息人士透露,其连续三晚与美企驻华代表闭门密谈,内容涉及半导体供应链重组、新能源汽车关税壁垒等敏感议题。这种“半官方半商业”的运作模式,暴露出华盛顿试图通过民间渠道突破对华僵局的战略设计。
在戴安斯与中方经贸团队长达八小时的拉锯谈判中,两个细节暴露美方真实意图:其一是美方主动提出建立“关键矿产联合工作组”,要求中国保障锂、钴等战略资源对美供应;其二是将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管控与关税豁免挂钩,这种“议题捆绑”手法凸显特朗普式交易艺术的回归。
更值得警惕的是,戴安斯返美前在浦东机场贵宾室紧急约见上海美国商会代表,强调“任何在华美企都应准备两套供应链方案”。这种“经济安全化”话术,与同期白宫放风要对华加征“数字服务税”形成政策呼应。分析认为,美方正以“去风险”为名,行“精准脱钩”之实。
尽管戴安斯在记者会上宣称“对话极具建设性”,但中方在闭门会谈中的表态更显战略定力。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谈判代表在三个核心问题上划出明确界限: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拒绝接受“小院高墙”式科技封锁、坚持发展中国家享有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值得玩味的是,戴安斯团队参观雄安新区时,中方特意安排其体验无人驾驶智能公交系统。这种“技术秀肌肉”的举动,被观察家解读为对美科技遏制的无声回应。而在外媒追问“中美能否重启战略经济对话”时,外交部发言人以“对话大门始终敞开”的柔性表态,既保留回旋余地,又坚守原则底线。
戴安斯此行虽未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其携带的“政策测试清单”已暴露华盛顿对华策略的深层矛盾:既渴望中国市场提振本国经济,又企图通过施压重塑有利于美的贸易规则。这种“既要又要”的思维,在美大选年政治极化的催化下,恐将引发更多不可控风险。
随着特朗普在摇摆州民调持续领先,戴安斯此次探路之旅或成2024年中美关系的风向标。但中方在接待这位“非正式特使”时展现的从容与底气,恰印证了那句外交箴言——大国博弈,从不在谈判桌的尺寸,而在战略纵深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