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时代巨大突破?锂电池能做成纤维,设备无需芯片便可发光

说宇宙寻真理 2024-09-18 13:26:45

科幻作家们早为全人类画好了“虚拟现实”的大饼,未来的人类只要把眼镜一戴,就可以沉浸在虚拟游戏世界中,和里面的物品以及人物进行与现实完全相同的互动。

然而,这样的美好未来却因为种种技术原因难以实现,当前,未来智能穿戴已渗透进入生活方方面面,但如何更好打通设备与人体间的接触,如何保证设备运行长时而高效,依旧是很大的瓶颈。

现在,国内的科研人员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它最大的特点是不用连接外部电能就能实现发光等功能。这就为未来穿戴设备的更加便利化和普及化打下了基础。

难道我们就要迎来虚拟现实时代了吗?

不必依赖外部的电力供应

现代人都知道,驱动设备乃至机器运转都需要电能。大到汽车小到手机,再到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等等,都需要电能供应才能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究竟是什么东西,可以不借助外部电能就能完成工作呢?这便是东南大学材料学领域的专家们研究出来的新机制。

该项研究成果于今年4月发表在了权威期刊《科学》上,核心的技术是利用人体耦合的能量交换机制,来完成能量的采集,信息的感知以及数据的传输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科研人员利用新的机制,打造出了一种新的纤维材料,原本智能设备的一些功能,可集合到材料本身,而且材料本身自己就能实现电能的采集。听起来相当的高大上,那么背后的具体机制又是什么呢?

智能纤维已经出现,不过现在主流的技术,还是以硅基芯片作为信息处理的核心来展开。

不管是信号的采集和处理,还是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传统的智能纤维本身没有大的突破,既需要芯片的核心支持部件,也需要电池提供能量和驱动力。

这样一来,设备本身难以和人体更好的融合,各种部件之间的衔接性不够好,刚性以及重量都还很大。依靠这种纤维制造出来的智能穿戴设备,与人们想象中的智能产品还要差很远。

于是东南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新的研究中就放弃了原先的思维,他们采取了简化思维,想着如何把所有的硬件构造部分以及功能,全部集中到单根的纤维中去。

这样一来,纤维本身代替了原来的设备结构,以此为基础制造出来的设备也将大大便利化。

至于让纤维本身不借助电池驱动就发电,则是利用了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电磁波和电磁场。这些看不见的能量,在新技术中被巧妙的融入到了智能纤维里。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交互载体,利用新的技术和特定的材料,这些纤维本身在和人体接触的时候,就会自己产生电能并发光。

目前科研人员研发出来的纤维主要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的材料能够感应出交变电磁场,所用材料是镀银尼龙纤维。

中间的一层材料,在功能上可提高电磁能量耦合与容量,所用制作材料是一种复合树脂。

最外层便是发光层,也是一种复合树脂材料,它利用电场敏感的特性而发光。

所有使用的材料都是市面上常见的,而且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在科研人员看来已能够进行量产。

现在利用这种智能纤维,可进行触控发光、显示信息以及多种无线指令的传输等等。

所以,应用到纺织品和服饰领域,可以实现交互照明、传感和信号传输。下一步新的智能纤维能否应用到更大的场景,就得看技术发展能达到何种程度了。

该新型纤维的特性,目前主要集中在无电可发光的性质上。而智能穿戴设备所需的功能还有很多,近年来科研人员的研究从未停止。

穿身上能无线充的电池

2021年,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纤维离子电池,与传统电池不同的是,它看起来就是柔软的编织材料,这种新型的电池和智能设备相结合,还能实现无线充电。

传统的电池都是固态且有一定体积的,即便缩小体积融合在穿戴设备上,它的存在也显得很突兀。

但如果将传统的电池做成纤维状,那么它就变得柔顺而丝滑,可以更有效的与各种穿戴设备融合。

从2018年开始,科研人员经过不断的尝试,逐渐制备出了长度在0.1米到1米之间的纤维锂电池。此后,长度甚至延展到了10米。

在测试制作中科研人员发现,即使长度延展内阻也会下降,这就说明长纤维的锂电池是可以实际制造出来的。

根据科研人员目前的测试,长纤维的锂电池,可以为血氧仪或者心率监测仪等穿戴设备,连续提供两天以上的电能。

除此之外,这种电池的循环特性稳定,循环500圈,电池的容量保持依然能在90%以上。这也意味着,它的使用特性可以和传统的电池同等。

另一方面则是电池的安全性,研究人员此前的实验发现,纤维电池无论是弯折还是动态形变都能正常工作。

至于温度方面,零下20℃到60℃之间的温度区间内,电池的工作状态和整体性能依然保持良好。

虽然各项性能说明该类型的电池有很大的潜力,但电池本省的能量密度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此前研究人员预估,未来三到五年内,纤维电池能实现量产和应用。不过在资金支持、行业内的认可、主流应用设备的完善上,这些门槛也都需要一一跨越。

就目前来看,暂时还没有听说该类型的电池有实际应用的场景。但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无疑为未来智能穿戴设备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点是什么

上述两种新型材料设备的研发,如果应用到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可以一改传统的设备结构,颠覆使用场景。

但就目前的整体技术来看,在实际需求和应用之间,还有很多技术空白需要一一去填补。

比如电池的续航性,现在的手机需要一天一充甚至两充,那是因为技术有上限而不得不这么做。

可一旦某些智能设备脱离手机变成独立的穿戴设备,其充电性能如果还是跟手机这样的话,消费者势必就不会满意。

因为相对于手机等智能设备,可穿戴在身上的智能设备,它的应用时长和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

人们想象之中的设备,可以实现电能长久而高效的使用。比如一周一充电甚至一个月充一次。

再比如AR眼镜,现在的设备僵硬而沉重,使用时佩戴在头上,就好比顶了一块板砖。

想象中的AR设备,可以和眼睛轻松的贴合,能够随时取用,要比现在的设备更加智能而方便。

显而易见的是,人们想象中的智能穿戴设备,能够真正像衣服那样,满足穿戴的特性,同时又具备智能设备的技术功能。

这样一来,不管是不用电池就能发光的纤维,还是纤维化了的电池,在下一步大规模的应用中都有施展特性的机会。

但话又说回来,技术的进步从来不会一步到位。横亘在技术领域的瓶颈和堵点,有时候几十年都不能攻克,甚至在某些技术研究上,还会将科研人员的思路带偏。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各国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方向,一个是如何实现驱动的更高效利用,另一个是如何确保设备和人体之间更好的衔接。

如果技术发展有可能的话,未来的穿戴设备,可以和其他智能设备更好的衔接,利用身体就能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操控。

换言之,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不仅仅是工具和设备,更应该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是人身体的延伸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一起手动操控设备,都是人类身体的延伸。就像原始人学会使用工具,近代工业革命后有了机器一样。

只不过这些延伸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没有和人的身体产生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最终幻想中的技术,是真正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靠着意识就能完成操控。

就现在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很远。毕竟,相关的智能穿戴设备,在应用场景上相对于未来还很原始。现在的穿戴式设备,依然是基于现有的技术在发展的。

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

从类型看,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还是独立发展的。主要分为手戴类型、头戴类型、穿着和配饰类型等。

这些设备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基于不同类型的基础,也产生了各自的发展演变方向。

近10年来,国内智能穿戴设备经历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2016年,相关设备的销售规模还只有3876万台,4年后这一规模已经达到了1.07亿台。设备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政策上的支持。

近年来国内围绕智能穿戴设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目的一方面是加强行业管理,让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另一方面是提供政策乃至财政上的支持,让技术发展的脚步更加快捷。就比如纤维电池的应用,下一步如果更大范围的推广,肯定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有效支撑。

而且从各类技术的发展来看,芯片技术、电池技术、交互系统技术等等,每一个领域向着纵深发展,又能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

所以说,这一行业的未来既是光明且前景远大的,但又需要脚踏实地,去攻克前进路上的每一个堵点。

结语

真正的瓶颈和制约,永远都是技术层面的。没有技术上的大规模突破,就不会有随后的一系列支持发展措施和政策。

技术就像攻城锤,它在前方开路,后续的一切应用和推广,就能顺理成章的达成。现在,我们就等着最新研究出来的相关技术,何时能实际应用吧。

参考资料:

《突破!我国科学家研发出“神奇材料”,无需芯片和电池便可发光》 湖南日报 2024年4月7日《可穿戴新突破:复旦纤维锂离子电池,穿身上能无线充电》 澎湃新闻 2021年9月2日



2 阅读:22

说宇宙寻真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