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找耿飚比试身手,一握手耿飚就婉拒还放言:你不是我的对手

百年小人物 2025-02-11 20:58:45

新中国将星如云,几乎没有不曾在前线战场上厮杀的将领。在这些将领中,许世友将军无疑是其中最具个性特点和英雄气概的存在。

许世友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剥削和欺凌,为了自保,他小小年纪便跟着大人学一些拳脚功夫。

当时,正好有一位少林寺的武僧见他是身体素质不错,是个习武的好苗子,便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一边做些砍柴、烧水等杂事,一边教他学习武术。许世友八岁时进入少林寺,在这里一待就是8年,每天刻苦练武,风吹日晒,渐渐成为了武艺超群的钢铁硬汉。

1921年,许世友回家探亲。期间,叔兄上山放牛时不小心踩到了地主家的棉花,地主家的儿子得知后,立即找上门来,一句话不说揪住许世友的叔兄就打了起来。

许世友急忙赶来劝架,拉开他们,并说道:“东西踩坏了,我们可以赔。你怎么能往死里打人呢?”

没想到,地主家儿子一向蛮横惯了,不理会许世友的劝告,仗着自己练过一些拳脚功夫,冲着许世友便挥拳过来。

许世友见状,压抑在心底多年的仇恨喷涌而出,他当即汇聚力量,对着地主家的儿子就是一拳。没想到,直接闹出了人命。

这样一来,许世友不得不离开家乡,也不敢回到少林寺。在外流浪了一段时间后,许世友来到了吴佩孚部队当兵。凭借一身好功夫,仅仅3个月时间,他便成为了一等兵。

大革命时期,许世友参加了农民革命运动,投入到了打土豪和反抗地主的斗争中。这让他初步树立了革命思想。

1927年,许世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便在我党的领导下,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土地革命期间,许世友在创建鄂豫边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做起,在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历练自己,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

1932年,许世友已经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中的一名团长。而他的名字更是令敌人闻之色变。许世友先后参加了7次敢死队,并两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在他的领导下,部队战士们深受鼓舞,在战斗中展现出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这极大弥补了我军战士武器装备落后的弊端。

同年10月,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许世友率领两个团的兵力阻击国民党3个旅的进攻。这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战斗到最后,两个团仅有120人幸存,子弹彻底打尽,就连大刀都砍得卷了刃。

多年后,再次回忆起这次的战斗时,徐向前还感慨说:“许世友的那个团立了大功。”

长征途中,许世友率部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途中,许世友率领新组建的骑兵师担任先遣部队,承担起了侦察和筹集粮草的重任。既要打仗,又要为全军征集粮草,尽管任务繁重,许世友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终于抵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作为红四方面军中身手不凡的战将,许世友听说红一方面军中有个名叫耿飚的武器超群、骑术精湛。这引起了许世友的极大兴趣。

在陕北安定下来后,许世友便找到了耿飚,向他简单寒暄几句话后,便提出了切磋一下的想法。

耿飚听后,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岔开了这个话题。但他在与许世友握手表示欢迎后,突然对他说道:“你不是我的对手。”

还没有切磋,耿飚便说自己不是他的对手,这让许世友心中很不服气。正当他准备继续上前邀请他切磋交手时,耿飚却匆匆离开了。许世友也因此没能亲眼见证耿飚的身手。

耿飚为什么要对许世友说这样的话呢?原来,当时红一、四方面军刚刚会师,保证军中团结是重中之重,如果两人交手,很容易伤了和气,这不利于革命工作的开展。

考虑到大局,耿飚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耿飚的身手好不好呢?曾经有一位学者评价耿飚说:

“若在古代,他就是智勇双全的常山赵子龙!”

耿飚的武术是跟随父亲学习的。耿飚的父亲耿楚南武功出众,年轻时,曾在清政府抚台的亲兵营接受了9年的训练,学会了武术、马术、排兵布阵等。

后来,经过严格地训练和筛选后,抚台特意挑选了一批武术出众的武士进入皇宫,耿楚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皇帝还赐给了他一副虎头双钩。不过,因慈禧下令解散这批武士,耿楚南最终回到了家乡。

后来,为了养活一家人,耿楚南做起了泥瓦匠,整日辛勤劳作。虽然空有一身武术,耿楚南没有打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却将自己的武术悉数传授给了长子耿飚。

耿飚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武术,在跟随父亲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他不仅练就了一番本事,而且还受到了父亲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熏陶。耿楚南经常对耿飚说这样一句话:

“学习国术,大的是为了保国安民,为国效力;小的是为了健身、防身,锻炼意志和毅力。切不可学武后恃强逞能,打架斗殴,更不能以此欺凌别人。”

耿飚时刻谨记父亲教诲,练起功来很是刻苦。学成后,耿飚十分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武术,更不与人比试,更不会惹是生非。

小时候经常生病的耿飚自从学习武术后,身体渐渐强壮起来,也很少生病了。而他也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赤手空拳便能与四五个壮汉抗衡。

后来,耿飚决心参加革命,耿父得知后,对他的选择大力支持。

小时候跟随父亲练武的经历令耿飚终生难忘,也让他得以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保持了强健的体魄,他曾说:

“参加了红军后,特别是在长征中,环境那样艰苦,战斗那样激烈、频繁,我都挺了过来,而且身体越来越结实;在战斗中有时与敌人肉搏,能连续杀伤多个敌人,有时徒手俘获敌人;这些显然应该归功于自幼习武。”

耿飚不仅学会了父亲的一身本领,而且还继承了父亲能工巧匠的“基因”,他多才多艺,吹笛子、画画、刻图章、摄影等都不在话下。

战争年代,耿飚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许多照片,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斯诺在《西行漫记》发表的照片中便有耿飚拍摄的照片。

参考资料:读者2009年7期、《传记文学》2009年第1期、文史精华2009年6期、党史博览2005年10期、党史纵横2015年4期、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17期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