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宣宗迁都汴京虽避开蒙古锋芒,但取偿于宋的做法却加速其败亡

史海撷英 2025-04-01 16:31:01

嘉定六年(1213年)八月,一统蒙古诸部的成吉思汗带着大军直逼金国的中都,一时间,金国上下人心惶惶。

前两年,蒙古军就曾逼近中都,靠着城防坚固死守,这才击退蒙古军,但这次是成吉思汗亲征,而且契丹人也趁机作乱,能不能保住中都,只能寄希望于守军了,因而卫绍王完颜永济不断派人视察,看看防御工作做得到不到位。只是没想到,使臣回来报告说防守中都北面的右副元帅胡沙虎每天就是游猎,丝毫不把战事放在心上,这让完颜永济很是恼怒。这个胡沙虎前两年就在蒙古军南下的时候临阵怯逃,丢了西京,自己不仅没有怪罪,反而继续重用,没想到这厮不思报国,反而游猎无度,岂不是误国误民?当即又派人去严词督促一番。

胡沙虎本来就是贪生怕死之徒,遭到完颜永济责问恼羞成怒,当即带兵回京弑杀了完颜永济,拥立金章宗完颜璟异母兄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上终以执中为可用,赐金牌,权右副元帅,将武卫军五千人屯中都城北。执中乃与其党经历官文绣局直长完颜丑奴、提控宿直将军蒲察六斤、武卫军钤辖乌古论夺剌谋作乱。是时,大元大兵在近,上使奉职即军中责执中止务驰猎。不恤军事。执中方饲鹞,怒掷杀之,遂妄称知大兴府徒单南平及其子刑部侍郎驸马都尉没烈谋反,奉诏讨之。南平姻家福海,别将兵屯于城北,遣人以好语招之,福海不知,既至乃执之。八月二十五日未五更,分其军为三军,由章义门入,自将一军由通玄门入。执中恐城中出兵来拒,乃遣一骑先驰抵东华门大呼曰:‘大军至北关,已接战矣。’既而再遣一骑亦如之。使徒单金寿召知大兴府徒单南平,南平不知,行至广阳门西富义坊,马上与执中相见,执中手枪刺之堕马下,金寿斫杀之。使乌古论夺剌召没烈,杀之。符宝祗候鄯阳、护卫十人长完颜石古乃闻乱,遽召大汉军五百人赴难,与执中战不胜,皆死之。执中至东华门,使呼门者亲军百户冬儿、五十户蒲察六斤,皆不应,许以世袭猛安、三品职事官,亦不应。呼都点检徒单渭河,谓河即徒单镐也。渭河缒城出见执中,执中命聚薪焚东华门,立梯登城。护卫斜烈、乞儿、亲军春山共掊锁开门纳执中。执中入宫,尽以其党易宿卫。自称监国都元帅,居大兴府,陈兵自卫。急召都转运使孙椿年取银币赏金寿、夺剌及军官军士、大兴府舆隶。是夜,召声妓与亲党会饮。明日,以兵逼上出居卫邸,诱左丞完颜纲至军中,即杀之。执中意不可测,丞相徒单镒劝执中立宣宗,执中然之。”至于胡沙虎则自封太师、尚书令、都元帅,掌控朝政。

如今大权在握,自然不必去前线送死,就让元帅右监军术虎高琪好生防御,没想到他也和完颜永济一样,看术虎高琪连吃败仗,就警告他,如果再败,军法处置,然而现在的女真人可不是当初纵横天下的状态了,一遇蒙古军就溃退,术虎高琪害怕被杀,也学胡沙虎弑君一样,直接带兵回京,诛杀了胡沙虎一家,带着胡沙虎人头向金宣宗请罪。金宣宗感谢他诛杀权臣来不及呢,怎么会怪罪呢?“是时大军至紫金阁,距燕京二百里,执中欲诱其兵,南至涿易乃聚兵击之。大军破涿易至皂河西,欲渡桥,执中方病,足乘车督战。大军失利,翌日再战。执中疮甚不能出,乃遣左监军果高乞以乣军五千拒之。失期不至,执中欲斩之,主以其有功,谕免死。执中益其兵,令出曰:‘胜则赎罪,败则杀无赦!’高乞出战,自夕至晓,忽北风大作,吹石扬沙,不能举目,大军乘风纵火驰击之,高乞军大溃。自度必为执中所杀,遂引糺军围执中之府,突入其卧内杀之,退诣应天门待罪。十月辛亥,主以高乞掌兵,不欲加罪,尽收执中弑逆之人杀之,拜高乞平章军国加枢密大使。”

内患虽除,外敌还在,如果不击退蒙古人,大家都不安稳,可如今金军这战斗力,抵抗蒙古人实在够呛,即便这次守住了,那下次呢?因而不少人提议迁都。

事实上,早在海陵王完颜亮时期就曾迁都过一次,金国原先的都城在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市附近,这里是女真人的兴起之地,自然是定都最好的地方。只是金国疆域的不断扩大,金国南边的边疆已经到达淮南、秦岭一带,距离上京两千公里,实在不好控制,因而完颜亮趁进攻南宋的时候,下令迁都燕京,即中都。

蒙金形势图

当时完颜亮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征讨南宋,另一方面是当时蒙古高原没有强大的敌人,这里可以靠阴山、燕山等地理进行防御,只是谁能想到北方草原又诞生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这些地理优势彻底荡然无存,也让中都屡遭蒙古人的围困。

事实上,现在不迁都也不行了。从嘉定四年(1211年)开始,金国屡遭大规模战败,早已不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了。短短三年,金军的精兵锐卒已经所剩无几了,居庸关、古北口等重要边防关隘几度沦陷,金国​在军事上已经不可能遏制蒙古军攻入中都京郊地区,金人能做的也仅仅靠硬堆人力和坚固城防保住中都城。只是一次两次守住还行,但三次、四次甚至五次呢?能保证金军每一次都能守住吗?蒙古人可以年年南下,但金国可没有这么高的容错率,失败一次就得北狩,上演一出金国版“靖康之变”,或者直接叫“贞祐之变”。

即便上下坚守,不肯迁都,那又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事实上饥荒已经蔓延中都了,根据《大金国志》记载:“于是大军元帅围燕京,大军别狥河北、河东、山东诸郡,回薄燕京城下寨。”“燕京乏粮,遣李雄往涿州督运,大军邀诸路夺其粮,雄被杀。京城金三斤不能易米三升,死者不可胜计。”

城内的粮食坐吃山空,城外的漕运也被蒙古游骑阻断了,《潞州录事毛君墓表》里记载了当时的漕运情况:“游骑充斥,道路阻绝,篙工役夫日议逃避。”可见现在继续固守中都,是要兵没兵,要粮食没有粮食,纯属死路一条。

除了中都已经无力为继之外,中都附近的山东、两河地区的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众所周知,蒙古军的破坏力相当惊人,自深入华北腹地之后,大批金国官员惨遭杀害,丁壮男子要么死于兵祸,要么直接被掳走,大量州县城市被付之一炬,农业生产直接瘫痪,由于没有官府统治,大量州县充斥着盗贼、土匪,百姓纷纷逃走。

比如泽州,蒙古退兵后,泽州括户共得九百七十三户,一州只有千户,可想而知其他州县的情景。泽州下一次被括户还是蒙古人统治时期,距离这次已经过了二十年,这次括户有多少呢?泽州平均每一县不足三百户,可见兵祸之甚。

当然,其他州县也好不到哪里,卫州(城郭为墟,恭骨如莽)、冀州(凶焰所灼,里陌为萧条)、蠡州(寻州破,邻乡多被屠掠)、祁州(城邑几废,遗黎无依)、济州(民居官舍皆被焚)、忻州(北兵屠城)、绛州(贞佑之兵,荡焉无余)。可以说整个山西都被蒙古人打成了废墟,而这里也是金国人口最为稠密、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金国的赋税来源,更别说这里的地方官都被蒙古人杀死。这些官员不少是科举出身的士人官员,兵没了可以征,但优秀的官员往往需要十几二十年的培养,这些兵乱严重动摇了金国在华北地区的统治,也加速了地方秩序的崩盘。

而随着地方秩序崩盘的同时,就是地方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到处都是拥兵自重的将帅。

此前就有契丹人耶律留哥就在辽东举兵反叛,后有山东红袄军起义,金国不仅要应对蒙古军的南下,还要镇压内部叛乱,客观上形成了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而他们的目标都是中都的金国皇帝。一旦耶律留哥的契丹叛军西进,红袄军北上,加上蒙古军南下,三路进攻中都,金国立马就崩了。而原来的金军溃兵沦为流兵,到处劫掠为生,加剧了地方矛盾。

可以说金国目前除了陕西、河南以外,北方基本大势已去,在有外敌和内患的情况下,金国短时间内是不可能重整统治秩序的,所以迁都之议一提出,就得到了金宣宗的支持,当然,反对的也不少。

反对的认为中都是国之根本,一旦放弃这里,岂不是动摇人心,人心一散,日后收复旧更难了。比如宰相高汝砺劝谏:“三年五月,朝廷议徙河北军户家属于河南,留其军守卫郡县,汝砺言:‘此事果行,但便于豪强家耳,贫户岂能徙?且安土重迁,人之情也。今使尽赴河南,彼一旦去其田园,扶携老幼,驱驰道路,流离失所,岂不可怜。且所过百姓见军户尽迁,必将惊疑,谓国家分别彼此,其心安得不摇。况军人已去其家,而令护卫他人,以情度之,其不肯尽心必矣。民至愚而神者也,虽告以卫护之意,亦将不信,徒令交乱,俱不得安,此其利害所系至重。乞先令诸道元帅府、宣抚司、总管府熟论可否,如无可疑,然后施行。’”

金国形势图

但问题是迁都还有收复的可能,不迁都立马就会灭亡,所以反对声很快被现实淹没了。如今就是迁都到哪里的问题,有人提议回到上都,毕竟这里是龙兴之地,借助老祖宗的英灵,说不定能够反推,但问题是上都早就被完颜亮夷为平地,再说上都附近人口和经济远不如中都,无法进行有力的抵抗。除此之外,东北还聚集这大批心怀叵测的契丹人,金国只要敢去东北,契丹这帮遗民们立即生吞活剥他们,再说蒙古人也可以从不儿罕山和克鲁伦河向南进击,崩得更快。

翰林学士赵秉文认为,既然要钱要粮,不如去山东,可惜也不现实,山东无险可守,再说山东还有红袄军呢,这个提议也被否决,那到底迁都哪里呢?

首先新的都城必须是一个大城市,能够容纳朝廷百官,且要有宫室、官衙可以用,其次新都城要雄据险关,至少有足够的地利,最好能够离蒙古草原远远的,即便蒙古人南下,也有足够的时间组织防御,另外,新都附近土地肥沃但人口也不能太多,毕竟迁都后人口暴增,很容易引起土地矛盾,眼下金国境内也就河南合适,而河南也就汴京和洛阳合适。

最终金宣宗打算迁都汴京,一来河南未大规模遭受兵祸,有五代北宋现成的宫室,还有黄河天险,二来临近山东等地,可以运粮,再说,还可以劫掠南宋。

可以说此时的金宣宗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打着南宋的主意,毕竟南宋在他眼里就是一头肥羊,自己在蒙古人失去的,自然得从南宋这里夺回来。

完颜吾睹补

相比后世崇祯帝能跑犹豫不决,金宣宗这边的迁都还是相当果断的,而且嘉定七年(1214年)这个时间段的金国事实上已经不能在中都固守了,也没有固守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要想不被蒙古人一锅端,大战略方面只能迁都到一个大体安全的地方重整旗鼓,死守中都的结果就是在中都等死。

而靠着这一步妙棋,金宣宗为金国又延续了二十年的国祚,避免自己成为亡国之君。

但后世有人认为,就是金宣宗迁都导致金国的覆灭,这话明显不对,事实上当时迁都是明智之举,只至于后面玩崩纯粹金宣宗本人的能力问题,非要“取偿于南”,除了许古、胥鼎少数几个汉臣想拉住金宣宗不伐宋之外,其余重臣都认为南宋是软柿子,可以继续捏捏。毕竟北边被蒙古一顿抽,人口、财帛、土地丢了不少,想要恢复元气,只能从南边想想办法。

纸面上来看,现在金国的军事力量还是比南宋强很多的,但也没强到能够消灭南宋的程度,这个时候金国南征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不是消灭南宋,那南下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岁币而已。

史弥远

南宋停了岁币,其实是看到金国的衰落,但此前因韩侂胄覆辙,史弥远不敢贸然与金国翻脸,以漕运梗阻为名推迟交岁币,一方面又派人提议是否可以减少一些岁币,但傲慢的金宣宗一口回绝,打算通过武力迫使南宋再次屈服。

动用武力虽然没问题,但武力是为谈判服务的,重要的是和南宋谈判,只要拿了岁币,就行了。况且南宋虽然还是老样子,但金国可不是以前的金国了,现在已经龟缩了,还态度蛮横地继续向宋索钱索粮,甚至谋划从南宋抢汉中、四川,逼得南宋不得不全面反抗,直接导致金国晚期恶略的外部局势。

等金哀宗继位后,才主动和南宋示好,但金国已经过了恢复元气的时候了,最终在宋蒙南北夹击下,金国覆灭。

可见金宣宗迁都没问题,错的在于迁都后的战略,而非迁都。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