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自清末提出动议,历经近百年艰辛历程,直至1988年,海南建省终成现实。如今,海南建省已三十余载,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备受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相关论述颇丰。然而,海南建省在我国政治格局、南海局势、台(湾)海(南)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却似未得到足够重视。作为省级政区,海南建省重塑了全国政区版图,与周边省区形成了新区域关系,并积极参与国内外活动。其建省之举秉承了“山川形便”的划区原则,创新性地以琼州海峡作为省级政区界线。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省,海南在捍卫南海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尤其在南海石油政治斗争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海南建省,结束了自明代以来作为广东省一部分的历史,正式以全国31个省区之一的身份亮相于我国政区版图,开启了历史新篇章。建省后,海南获得了省级政治地位,与周边省区并驾齐驱,享有同等政治权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此前,作为广东的一个行政区单元,海南政治地位较低,发展受限。建省后,海南得以签署各种协定,参与跨政区经济合作,如环北部湾经济圈等,促进了临海产业、热带农业、海岛旅游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同时,海南岛也成为祖国南大门,具有国际交往的桥梁作用,建省后海关业务直接在港口办理,更加便捷高效,海南作为国门、通往大陆的第一站,其带来的各种效应不言而喻。
中国历代政区划分遵循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原则。山川形便原则以天然河流、山脉为界,促进地区间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如唐代分天下为十道,宋代以路代道,广南东路简称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曾归入广西,明代才划归广东。犬牙交错原则盛于元代,无视自然地理界限,以防地方割据,但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后期,山川形便原则得到广泛使用。琼州海峡作为军事防线,从未成为省界,海南建省时遵循山川形便原则,将其划为广东与海南两省海上分界,并确定经纬度,首次划出省界。海南建省既重视了山川形便原则,又使海南获得琼州海峡一半的支配权,成为一个拥有海陆国土的完整政区。
在我国沿边五大海区中,南海面积最大,达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可管理约30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海南建省后,被授予管辖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总计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均位于九段线内,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海洋省。南海不仅是我国海洋国土的主体,关乎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与安全,还是油气资源丰富的“第二个波斯湾”,油气田众多,储量巨大。然而,南沙海域油气资源遭周边国家觊觎,海南省所辖海域成为石油地缘政治争夺的焦点。海南建省顺应了南海石油政治的需求,建省后,在南海海洋权益之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开发、保护油气资源。
早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就在《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中便洞悉到海上力量对国家盛衰的关键作用,主张海南建省以巩固国防,建立“海军根据地”。海南建省后,我国海军力量便日益壮大,终于实现了在南海海域日夜巡弋。台湾省,位于东海、南海和台湾东部海区之间,同样承载着海防重任,自1887年建省以来发展迅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如今,海洋已成为国际政治竞争的新焦点,南海、东海等海域局势紧张。海南与台湾,作为我国的海上门户,其策应、支援作用对于巩固海防至关重要。海南建省促进了台海两省政治地位平等,未来可加强合作,共同捍卫海洋国土安全,协力促进南海经济文化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海南省将自身定位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支点,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合作,成为新海上丝路与东盟、南亚、东亚交往的前沿阵地。凭借地缘优势和热带资源禀赋,加之省级政区的文化软实力支持,海南已完全具备担当此角色的能力。其丰富的行政经验和卓越业绩,充分证明了其能胜任这一重要角色。同时,海南还承担着保障南海航线畅通的重任,为过往船舶提供转口、补给等服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提出,海南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大湾区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海南建省以来的基础工作,已为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海南建省以来虽历经波折,但始终走在发展的道路上。作为新的省级政治地理单元,海南建省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改变了我国行政区域格局,始终活跃于全国的政治舞台。建省过程中,海南遵循“山川形便”原则,创新政区划界,赋予琼州海峡省区界线的意义。海南因此获得南海大片海洋国土的管辖、开发利用和维护权责,成为全国最大海洋省,为国家的海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南海局势下,海南与台湾共同构成我国两大海防中枢,具有重大国防意义。随着推进“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作为重要支点,肩负着提供多种海上服务的重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海南作为省一级政区的高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