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李昂是唐朝晚期比较昏庸的皇帝之一,但是他的一生也是有着高光时刻的。在他执政的晚期,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宦官集团的行动,指挥了削除宦官集团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成为其人生少有的亮点。在李昂削除宦官集团的斗争中,郑注是必不可少的大臣,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在削除宦官首领王守澄的斗争中,郑注成起到了麻痹王守澄意志,削除其兵权的作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郑注的发迹就是起于王守澄门下,也是王守澄推荐给李昂的。那么问题来了,出自于王守澄门下的郑注,为什么要背叛原主呢?
郑注在唐文宗李昂削除宦官集团的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李训同时成为李昂的左膀右臂,并且在削除宦官首领王守澄的斗争中立下大功。他的这些操作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赞扬,可一生却又是充满这争议。作为曾经的王守澄的左膀右臂之一,也是制造宋申锡和漳王李凑谋反案的主谋,郑注居然背叛了原来的主子,积极支持唐文宗李昂削除宦官集团,这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郑注的背叛给王守澄集团带来的沉重的打击,也致使王守澄集团的覆灭,大大的削弱了宦官集团对朝廷和宫廷的控制力,为后来的甘露之变奠定了基础。
然而郑注的发迹却是起于王守澄门下,他帮王守澄干过不少迫害朝廷大臣的事,按理说已经无路可退,而且在王守澄与朝廷大臣的斗争中,郑注多次被大臣们弹劾,如果不是王守澄的庇护,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情况。在这种政治态势下,郑注对王守澄忠心耿耿才是正常的选择,可是郑注却大出人意料的投入了唐文宗李昂的怀抱,成为其对付宦官集团的重要棋子之一。发生这种意外情况的原因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但很多人都将其归位唐文宗李昂削除宦官集团是正义的行为,所以得到了朝廷中很多大臣的支持。
从当时的历史文献来看,唐文宗李昂削除宦官集团的确是对国家很有利的,但要说得到朝廷大臣的支持就言过其实了。实际上对于唐文宗李昂的这些行为,朝廷大臣们都不太看好,大部分都处于观望的事态,只有郑注、李训等一小部分支持着对宦官集团的斗争。实际上自安史之乱以来,历任皇帝都谋求过削弱宦官集团的实力,但最终都以事败而结束。唐文宗李昂志大才疏,要完成这个起始是非常危险的。而他的目标对手王守澄,则是总览军权十五年的大太监。从唐穆宗李恒时代开始,就已经掌控着神策军的兵权了。
以当时的政治态势而言,很多人都不太看好李昂,所以大多数大臣都处于观望的态度。即便是在李训驱逐了牛李两党三个宰相的情况下,从军权的掌握来看,唐文宗李昂一方也是落于下风的。而且李训能做成这样的事,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与王守澄及其神策军在背后的支持。所以在这种态势下,郑注背叛王守澄,帮着李昂对付宦官集团是非常不明智的。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郑注背叛王守澄是深明大义的表现,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这种说法起始根本不成立,以郑注的出身和履历而言,他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没有什么爱国情怀。
郑注是江湖游医出身,一向被朝廷大臣看作是奸佞和幸进的小人。他早年在江湖上行医,看好了名将李愬的顽疾,所以成为其幕僚。郑注这人见多识广,有能说会道,很快得到了李愬的看重。后来李愬跟随宰相裴度出兵围剿翻盘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郑注也作为军中医生前往。
这次战争中王守澄出任徐州监军,与李愬有不少的交集。在一次交往之中,李愬把郑注介绍给王守澄。王守澄对郑注滔滔不绝的辩才所折服,并在战争结束后将其带回长安。唐宪宗李纯被杀后,王守澄拥立唐穆宗李恒即位,掌握了宦官集团大权。郑注作为王守澄门下也水涨船高,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此后十余年中,王守澄掌握神策军兵权,成为宦官集团中最顶流的权宦,对朝廷政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而郑注也作为王守澄的左膀右臂脱颖而出,成为不少朝廷大臣贿赂王守澄,卖官鬻爵的通道。在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李逢吉多次贿赂王守澄都是通过郑注。后来李逢吉的侄子李训也是通过这条路才进入唐文宗的视线,最后成为李昂削除宦官集团的重要帮手。郑注在王守澄门下给王守澄出过不少阴损的主意,是宦官集团迫害朝廷大臣的重要智囊。因此在朝廷大臣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郑注多次被弹劾,但都被王守澄庇护。
尤其是在唐文宗李昂即位之后,朝廷大臣与宦官集团的斗争越发激烈,而郑注在其间却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尤其是在宰相宋申锡奉命对付王守澄的事件中,郑注从京兆尹王璠处得到消息,提前布局了宋申锡和漳王李凑谋反案,抢先破坏了唐文宗李昂的布置,为王守澄和宦官集团立下大功。可就是这么一位给宦官集团立下大功的佞臣,居然在最关键的时刻背叛的王守澄,成为李昂铲除权宦王守澄的首要功臣,实在是让人意外。郑注背叛王守澄的愿意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唐朝社会的风气是导致他改变的重要因素。
郑注是幸进的小人不假,但小人也是有着自己的理想的。郑注受到唐朝社会风气的影响,其理想便是成为一方藩镇节度使。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藩镇节度使割据的状态,而各地的藩镇又成为了朝廷中很多武将出身的家族的最高理想。因为节度使统领一方军政大权,像著名的河北三镇更是长期不听朝廷调遣,完全是独立的小王国。这样的荣华富贵是谁都没法拒绝的,更不要说市井游医出身的郑注了。郑注初期投入李愬实际上也是想要走这条路,可是他被李愬送给了王守澄,于是成为了宦官集团的爪牙。
在王守澄门下郑注很受重用,是宦官集团的智囊,几乎是言听计从,但对于郑注来说却很难受。郑注虽然通过投靠宦官集团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和权力,但是却丧失了个人的名誉。作为宦官集团的爪牙,郑注在朝廷中是被人看不起的,动辄就被人骂做幸进小人。即便是他通过给唐文宗李昂治好了中风,受到皇帝的重用,被提拔为工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依旧受到朝廷大臣们的歧视。唐文宗李昂曾一度想让郑注拜相,但却也因为这些原因而中止。可以说郑注在宦官集团门下,又没有良好的家世出身,几乎是很难在朝廷里立足的。
如果郑注要在朝廷中长期掌权,那他就必须依赖于某个政治集团的支持。当时朝廷中有三个政治集团,牛党和李党自然不支持郑注这样底层出身的游医,所以他只能依附于王守澄的宦官集团。可是在宦官集团,郑注永远是一个替补角色,甚至连二三把手都不可能,因为他不是宦官。官宦集团中领袖很多,除了王守澄外,杨承和、仇士良等人都掌握一定权力。不是宦官的郑注,永远不可能掌握这些权力,只能成为依附于王守澄的奴才。这样的情况郑注忍得了一时,却不可能忍受一辈子,而王守澄也不愿意外放郑注出去当个节度使。
在和李训合作的过程中,郑注看到李训利用宦官集团的力量打倒了牛李两党,连续驱逐三个宰相后拜相,这样的情况更是给他带来极大的刺激。郑注是李训的合作者,对李训的上位起到了极大的扶持作用。李训进入长安不到两年就从国子监的老师成为当朝宰相,这样的升迁速度谁不羡慕?而且作为唐文宗李昂最宠信的大臣之一,李训已经集合了两党残余,成为朝廷中权力最大的大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昂必然会沿着李训提出的策略,先打击宦官集团,然后收复河湟旧地,最后集中力量对付河北藩镇的策略。
在这种政治态势下,郑注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他继续为王守澄效力,帮助王守澄干掉唐文宗李昂,重新扶持一个皇帝。这么做风险极大,而且很可能背上骂名,想要独立成为节度使更不可能了。要么他帮助唐文宗李昂干掉王守澄和宦官集团,从皇帝的赏赐中外放得到节度使的地盘和地位。郑注虽然野心勃勃,但要说弑君肯定是不敢的。因此在当时的形势所迫和个人理想的支持下,郑注选择唐文宗李昂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他而言,王守澄只是个起飞的跳板,只有登上节度使的高位,像河北三镇那样一代代的世袭,才是人生的荣耀。
可以说郑注对于王守澄的背叛,虽然有着形势所迫的原因,更大的还是节度使权位的吸引。尤其是河北三镇这种世袭的节度使,是每一个底层出身的人梦寐以求的。从他的帮助李昂除掉王守澄之后的行为看,他也是这么操作的。因为不是宦官,想要掌握兵权只能是节度使。所以在李训拜相的情况下,郑注并没有谋求朝廷的其他官职,而是主动要求到凤翔当节度使。这是既能掌握兵权,又能与李训互相支援,还能又军政自主性的官职。他的选择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几乎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惜让郑注没有想到的是,他帮助了李训那么多,却依然受到李训的猜忌。李训临时改变计划,提前发动了甘露之变,搞得整个对付宦官集团的计划全面崩塌,也使他陷入了失败之中。可以说郑注所有决策都是非常精明的,他的选择和投效让他获得了最佳的政治利益和权势。但是他却没有对身边的人足够的防范,尤其是对合作者李训太过轻信,最终走到了失败的道路上。从这些历史来看,郑注不愧为奇士,但也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还是走到了败亡之路。他的成败也说明了,晚唐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宦官集团对国家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