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二六)王守澄诬陷宋申锡谋反,为何唐文宗李昂出尔反尔

惊心鸟 2025-02-08 01:40:43

宋申锡谋反案是唐文宗李昂执政时期最为著名的案件之一,也是唐文宗李昂谋划消灭宦官集团失败,而遭到对方反噬的结果。在这个案子中,宰相宋申锡本是李昂之令谋划清除宦官集团的,但因为泄密再到了宦官首领王守澄的反击。王守澄诬陷宋申锡谋反,暗中图谋拥立李昂的弟弟漳王李凑。这件事闹得朝野震动,不少大臣出面给宋申锡说情。但因为王守澄及宦官集团的坚持,最终宋申锡和李凑被贬死在地方。案件过程中最为奇怪的是,让宋申锡谋划消灭宦官集团的是唐文宗李昂,但案发后李昂却出尔反尔,对宋申锡痛下杀手。

唐文宗李昂这种前后不一,出尔反尔的行为也遭到了后世的争议,不少学者对他的这种毫无诚信的行为表示愤慨。对于李昂坚持处死宋申锡和李凑的原因,史书上记载他的解释是担心李凑危害到国家社稷,所以被王守澄等人所蒙蔽,最终使得宋申锡和李凑被迫害而死。可是分析这个案子发生的全过程,可以发现李昂为自己辩护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完全是推脱责任的诡辩。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此案中李昂不是“挥泪斩马谡”,而是故意“借刀杀人”。目的是借着王守澄诬陷宋申锡的谋反案,除掉威胁自己的弟弟漳王李凑。

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种说法也是行不通的,存在着很多的疑点。下面咱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案子,看看其中有着哪些不合情理的地方。案子发生在唐文宗执政的第五年,也就是太和五年。因为前一年老宰相裴度在牛党的排挤中罢相外放,所以李昂提拔了宋申锡出任尚书左丞,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宋申锡上台后得到了唐文宗李昂的重用,成为朝廷中数一数二的重臣。宋申锡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他既不属于牛党,也不属于李党,是典型的中立大臣。因此他的政治态度以不结党而出名,受到很多人的敬重。

在此之前,唐文宗李昂已经纵容牛党排挤走了以裴度、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所以他把政治目标对准了长期垄断宫廷军权的宦官集团。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从唐玄宗李隆基时代的高力士开始,宦官集团就不断插手朝廷政务,成为唐朝朝廷中的一个毒瘤。之后的历代皇帝执政时,宦官集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先后被宦官集团的人杀死后,宦官集团就成了皇权最大的威胁之一。李昂与宋申锡密谋除掉宦官集团,就是不想步李纯和李湛的后尘,以维护皇帝权力乾纲独断的地位。

当时的宦官集团首领是王守澄,这是从唐宪宗李纯时代就崛起的权宦。他最早是个监军太监,在裴度剿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战争中出任监军。因为此战的功绩,王守澄回朝后被提拔掌管神策军。唐宪宗李纯遇刺身亡后,唐穆宗李恒继承了王位。因为王守澄早年在太子东宫服役,所以得到了李恒的重用,被任命为枢密使。后来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人刺杀,王守澄和梁守谦、裴度联合起兵拨乱反正,消灭了刘克明一伙,拥立李昂上位,也就是唐文宗。因此王守澄得以身兼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两大职位,成为唐朝军权第一人。

可以说王守澄是当时朝廷第一权重的宦官,从唐穆宗李恒即位开始,他掌控军权十余年,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昂猜忌王守澄,想要联合宋申锡将其除掉,所以秘密制定了计划。为了不打草惊蛇,李昂让宋申锡招揽人才,在朝廷中积蓄力量。于是宋申锡推荐了吏部侍郎王璠出任京兆尹,并向其透露了唐文宗李昂的想法。谁知王璠一面答应这宋申锡,一面却把消息透露给了王守澄的亲信郑注。在王守澄的授意下,郑注先下手为强,让神策都虞候豆卢著持状向文宗诬告,声称宋申锡欲与漳王李凑谋反。

此案一出立刻震动了天下,朝廷大臣各种议论纷纷。唐文宗李昂得到奏报后大怒,要求神策军抓捕宋申锡和李凑的亲信审问。神策军出动的结果是抓住了李凑身边的宦官晏敬则和朱训,但放跑了最为关键的宋申锡的侍从王师文。因为缺乏证据,无法给宋申锡公开定罪,所以王守澄强行要求处死宋申锡和李凑。王守澄的意见得到了李昂的支持,却遭到朝廷大臣的反对,尤其是另一位神策军中尉马存亮最为激烈。就在李昂和王守澄要强行推动时,牛党首领李宗闵、牛僧孺等人联合上书,要求对此案进行重新审理。

面对朝野的压力,李昂和王守澄并不答应重审此案,也对处死宋申锡和李凑松了口,直接将两人贬职外放道地方。然后王李凑被贬为巢县公,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终身禁止返回长安。两年后宋申锡在开州去世,又过了两年,李凑也死于贬所。因为此案的关系,李昂和宋申锡密谋除掉王守澄的计划破产,朝廷的军权继续把控在宦官集团手中。王守澄被赐死后,李昂才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准许宋申锡归葬长安,并最赠李凑为怀懿太子。面对朝野对此是的争议,李昂一直坚持是被王守澄等人所蒙蔽,至死都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个案子中疑点极多,最主要的就是唐文宗李昂出尔反尔的态度。最初提出消灭宦官集团的是他,但关键时刻他却把宋申锡和李凑扔出去背锅。当王守澄等人坚持处死宋申锡时,他一口气就答应了。可当李宗闵、牛僧孺要求重查此案时,李昂却磨磨唧唧的推三阻四。他的这种态度明显要弄死宋申锡和李凑,让这个案子糊里糊涂的结案。李昂对此的解释时自己被王守澄蒙蔽,也担心李凑谋反威胁到国家社稷。实际上这种说法时不成立的,在整个案件的过程中,李凑并没有什么切实的罪状,更没有危害国家的行为。

按照史书上的解释是,漳王李凑声望卓著,深受官民的爱戴,对李昂的皇位产生了威胁。而举报者豆卢著的说法是,宋申锡等人认为“圣上多病,太子年幼,若兄终弟及,必漳王立。”这两个说法,都从侧面支持了唐文宗李昂对自己的辩护。因此史书上认为,李昂担心弟弟李凑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所以采取了借刀杀人的策略,牺牲了宰相宋申锡,顺便将李凑处死。宋申锡虽然是消灭宦官集团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但为了自己皇位,也只能被冠上谋反的罪名。最终李昂将罪名推到了王守臣的身上,而自己似乎也是受害者。

但仔细分析其中逻辑,可以发现这种自辨更多的是推卸责任和甩锅。首先说“兄终弟及,必漳王立”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唐文宗李昂是唐敬宗李湛的弟弟,唐穆宗李恒的次子。如果采用兄终弟及的算法,那么应该是漳王李凑的哥哥,排名第五的颖王李炎,而不是李凑。因此不论李凑声望有多大,都不可能威胁到李昂的皇帝位。如果因为李昂多病要拥立,宋申锡最佳选择的人选也是李炎。第二方面,“圣上多病,太子年幼”的说法也是不成立。实际上当时并没有立太子,哪里会出现太子年幼的说法呢?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一开始想立唐敬宗李湛的儿子晋王李普,可惜李普在太和二年夭折,所以立太子的事情就停了下来。后来李昂又改立亲生儿子鲁王李永为皇太子,这已经是太和六年的事情了。宋申锡谋反案发生在太和五年,正好是唐朝皇太子悬空的时候,豆卢著怎么敢在上书中说“太子年幼”的话?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李昂为自己辩护编造了不少谎言,就是为了掩盖事实的真相,把自己打扮成在王守澄的蒙蔽下杀人的受害者。然而他真的是被蒙蔽,然后作出了借刀杀人的事情么?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唐文宗李昂另愿承认被蒙蔽杀人,也要掩盖什么问题呢?其实问题很简单,他要掩盖的是和宋申锡密谋除掉王守澄的计划。这个计划非常重要,一旦泄漏很可能使得李昂皇位不保,甚至又性命之忧。李昂出尔反尔,配合王守澄等人要杀死宋申锡和李凑,本质是就是转换注意力,避免除掉宦官集团的计划曝光。背上借刀杀人的罪名,李昂并不怕,因为他是皇帝。如果皇帝都不能借刀杀人,那么皇权还是有什么意义?从这角度看,李昂找理由杀掉李凑是没有问题的,在封建社会的语境下,这是很正常的操作,算不得大错。

可是与宰相密谋除掉官宦集团的事,那可就危机到李昂的执政基础了。李昂本就是由宦官集团扶持上台的,往小了说他的操作就是出尔反尔,也是卸磨杀驴。他任由牛党排挤裴度已经引起不小争议了,再除掉王守澄,那便是李昂信用破产的时刻。作为皇帝可以杀掉竞争者,但是杀掉从龙之臣,那朝廷的圣旨还有什么公信可言?可以说为了自己的权威和信用,也为了自己的尊严,李昂绝不能允许除掉宦官集团的计划曝光。即便是这个事被人拿出来曝光,他也前往不能认,因为一旦认罪,那就没法当皇帝了。

除此之外,李昂想要铲除王守澄集团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双方处于面和心不和的状态。一旦把这个事情曝光,双就撕破了脸,也说明了彼此之间都没有了回旋余地,那就不死不休了。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都是被宦官暗杀的,难道李昂不怕自己成为第三个被暗杀的皇帝?当时宫廷和朝廷的军权都在王守澄手里,如果硬拼的话李昂的胜算不大。实际上王守澄也不想硬拼,毕竟背上弑君的名声,很可能被群起而攻之,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所以王守澄得到王璠的通风报信没有选择对付李昂,而是找理由把宋申锡拿下。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双方都不愿意事情曝光,所以默契的选择了牺牲宋申锡和李凑,以达到杀人灭口的目的。只要这两人死了,背上了谋反的罪名,李昂和宋申锡暗中的谋划就无疾而终了。因此两方面对牛党提出的严查此案的时候,都果断选择了杀死宋申锡。他们不敢让牛党查下去,一旦曝光矛盾必然被激化,双方都没有了退路。当然,牛党坚持查谋反案,也不是为了宋申锡说话,而是包藏祸心的。实际上泄露宋申锡计划的王璠就是牛党的人,他的上线是牛党领袖李逢吉。如果说这事没有牛党暗中指使成分,任谁都不会相信的。

对于牛党而言,只要皇帝和宦官集团不是一条心,最好斗得热火朝天,对他们是最有利,也是最有机会渔利的。他们甚至可能从中拿到宦官集团的兵权,以弥补文臣治国缺乏军队支持的弱点。实际上在唐敬宗李湛时期牛党被排挤出朝廷,就是缺乏军队的支持。此时牛党卷土重来,挤走了裴度和李德裕,自然会要抓紧军权,不能重蹈上一次的覆辙。而处于这种复杂政治环境的考虑,三方的人都不愿意对方得利,所以在朝政上暗中争斗,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最终的结果是李昂和王守澄妥协,将宋申锡和李凑贬谪,也阻止了牛党查案的行动。

综上所述,宋申锡谋反案实际上是围绕着李昂铲除王守澄宦官集团的一次政治斗争。看似争夺的是谋反案的处置方式,其实是争夺朝廷中的政治利益。李昂和王守澄出于灭火考虑,直接选择牺牲宋申锡和李凑。而牛党为了挑拨皇帝和宦官集团的关系,创造从中渔利的机会,非得把事情曝光。双方你争我夺不是为了宋申锡和谋反案的真相,而是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里。在这个案子中,宋申锡和李凑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他们的生命只是别人手上的筹码。此案也将唐文宗李昂的无情无义和宋申锡的昏聩无能反映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一对君臣搭档,又怎么可能清除统治唐朝宫廷近百年的宦官集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