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二七)李训是牛党要员,为何掌权后贬谪两位牛党宰相?

惊心鸟 2025-02-09 02:18:10

自从太和四年之后,唐文宗李昂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就成为了朝廷中政治斗争的主题。尤其是宰相宋申锡和漳王李凑谋反案过后,以枢密使王守澄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气焰越发嚣张,而李昂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段政治风波迭起的时期,唐文宗李昂启用了两个新人成为他与宦官集团斗争的左膀右臂,这便是李训和郑注。在这两位大臣的谋划下,李昂打击宦官集团的政策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在打击宦官集团的同时,朝廷中的牛党和李党也一并遭到打击,唐朝似乎有了复兴的迹象。

本文讲的李训便是唐文忠李昂打击宦官集团的重要帮手,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朝廷以牛李党争为核心主旋律,也对唐朝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意思的是,李训自己便是牛党出身,他的叔叔是牛党奠基人李逢吉,自己也位列牛党建立初期的“八关十六子”,可以说他是牛党排名前列的要员。然而在对付宦官集团的时候,李训却顺便拿牛党开刀,直接贬谪了牛党两位宰相李宗闵和牛僧孺,将这个刚刚回到朝廷的利益集团赶出了长安。李训这一背叛牛党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注意,也提出了相应的疑问。

按照党同伐异的原则,在牛李党争中,李训应该站在牛党的一边,以牛党的利益为重。实际上在他受到皇帝重用之前,他一直是这么做的。可在被唐文宗李昂重用后,李训却出现了易弦更张的操作,选了背叛牛党,踩着两个牛党宰相上位,让人感到很是不解。在查阅了当时的一些史料后发现,这一操作其实是李逢吉叔侄设下的一个阴谋,也是为了重返朝廷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让李训一段时间掌控的朝廷大权,成为唐朝宰相,可谓是权倾朝野。下面笔者就李训上位的过程进行分析,看看他的阴谋是什么?

李训的出身很好,他是来自于隋唐五姓七宗之一的陇西李氏,他的叔叔是唐宪宗和唐穆宗时期的宰相李逢吉。因为有了这个靠山,李训的官场生涯前期很顺利,几乎没有受到阻碍。他考中进士后当了太学助教,后来出任河阳节度使的幕僚。唐穆宗李恒时期重用主和派大臣,李逢吉回到朝廷拜相,引荐了牛僧孺出任宰相,于是两人联合组建了牛党集团。在牛党集团建立初期,李逢吉及其党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垄断朝廷大权,被称之为“八关十六子”,而李训作为李逢吉的侄子,就是八关十六子之一。

唐敬宗李湛继位后,对牛党垄断朝政非常不满,于是召回了主战派的老宰相裴度。为了阻止裴度回归,李逢吉和李训作出了一系列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造谣抹黑,各种挑拨离间等等。这过程中李训为了除掉支持裴度回归的宰相李程,制造了武昭案。事败后,武昭被杖杀,李训也被流放象州。从李训在牛党中的作用看,他是牛党中重要的智囊人士,以阴险善谋和能言善辩著称。武昭案后老宰相裴度回归,牛党逐渐被清除出朝廷,李训的叔叔李逢吉也被贬到地方做节度使,唐朝进入了以主战的李党执政的时期。

李党执政不到两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刺杀,唐文宗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和宰相裴度的拥立下继承皇位。李昂上位后很快召回了牛党大臣,让李宗闵和牛僧孺两位牛党领袖出任宰相,逼迫李党的宰相裴度主动辞职,又将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外放,唐朝朝廷又到了牛党执政的时期。

在这种政权更迭的环境下,李训的得到特赦回归,在叔叔李逢吉的麾下任职。牛党重新掌握大权,作为牛党奠基人的李逢吉居然没有回归朝廷,这是让人非常意外的。实际上牛党的两位宰相李宗闵和牛僧孺都是李逢吉提拔的,他们上位没有召回李逢吉,显然是牛党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问题。

李逢吉并不甘心在洛阳当东都留守,便派李训带着黄金到长安搞活动。当时长安中有个新崛起的大臣叫郑注,他出身于宦官集团首领王守澄门下。郑注本来是个江湖游医,因治好了名将李愬的病而留在军队中服役。唐宪宗李纯时期,朝廷出兵围剿翻盘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宦官王守澄出任徐州监军,于是李愬便把郑注介绍给了王守澄。郑注虽是江湖游医,但知识渊博,也是能言善辩之辈。很快王守澄就把郑注当作心腹带回长安,扶持他一步步的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在唐文宗李昂中风时,郑注因治好了这个疾病,而受到李昂的信重。

在李昂的宠信下,郑注官职平步青云,在太和九年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太仆卿兼御史大夫的官位。不久之后他又升任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李训敏锐的发现了郑注的前途,出钱与其拉好关系,两人一见如故,郑注把李训介绍给了王守澄,王守澄便将其推荐给唐文宗李昂。此后郑注和李训就成为李昂身边的左膀右臂,李训的官职也步步高手。他先后出任国子监周易博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在宫中以讲《周易》而出名。李训和郑注得势后看出李昂想要除掉宦官集团,便主动提供了先诛宦官,次收河湟,再清除河北藩镇的计划。

因为郑注和李训是王守臣推荐的,所以他们的行动并没引起宦官集团的警惕,反而使他们利用宦官集团的资源驱逐了不少朝廷大臣。比如当时刚刚回到朝廷的李党宰相李德裕对郑注和李训权倾朝野很不满,并上书弹劾对方。结果李训则将漳王李凑谋反案攀污到李德裕身上,将其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苏常杭润观察使,出镇浙西。李德裕离开朝廷后,李训趁机打击朝廷中的李党分子,将其驱逐出了长安。于是唐文宗李昂时期的牛李党争告一段落,李训以驱逐宰相的行为在朝廷中建立了威信。

不久之后,长安又流传郑注用幼儿心肝制药的传闻,李训便借此攀污牛党出身的京兆尹杨虞卿制造谣言。牛党宰相李宗闵出面营救,结果被郑注揭发李宗闵勾结枢密使宦官杨承和的事。一时间朝廷政治风波迭起,长安城风云密布。这次政治斗争的结果是,牛党宰相牛僧孺和李宗闵在政治斗争中被罢相外放,枢密使杨承和、神策军左军中尉韦元素,宦官王践言被赐死。短短的时间内李训和郑注联手驱逐三位宰相,诛杀三个宦官首领,在朝廷中风头一时无俩。两人一唱一和,深受唐文宗李昂的信重,成为接替牛李两党成为朝廷的掌控者。

从李训带着黄金进入长安贿赂郑注开始,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他就做到了宰相的地位,在唐朝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他的崛起中断了自唐穆宗长庆年间以来牛李党争交替执政的形势,形成了以郑注和李训为首的新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背靠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又得到了唐文宗李昂的支持,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改变了唐朝晚期的政治格局。而李训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切,不仅仅与他用黄金贿赂了王守澄和郑注,更重要的是他连续驱逐两党三个宰相,推动赐死三个宦官首领,显示出了强大的政治手腕。

李训出身于以温和著称的牛党,但政治手腕却显示出强有力的攻击性。从他的阴谋诡计看,他在政治斗争上的战斗力不下于其叔父李逢吉。李逢吉当宰相时以阴险狡诈著称,而李训则更加的心狠手辣。他设计将王守澄的政敌杨承和、韦元素等人和牛党宰相李宗闵、牛僧孺拉在一起,构陷他们暗中勾结的罪名,一次性的将两个宰相和三个宦官首领打垮,这手笔在晚唐时代是非常罕见的。这里的操作之精妙,可以说是叹为观止。唐文宗李昂之所以能在对付宦官集团的初期取得一定的成功 ,是少不了李训的暗中谋划的。

与专注于牛李党争的牛僧孺和李宗闵不同,李训有着更大的野心和权力欲。他先着手对付李德裕,利用了自己的牛党背景,又得到了宦官集团王守澄的支持,在朝廷中初步打开了局面。然后他利用郑注和杨虞卿的矛盾,将政治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牛党。在此期间他可谓是一石三鸟,解决了多个难以解决为问题。向牛党发难,一方面是可以利用自己本身是牛党的身份,打了李宗闵和牛僧孺的措手不及。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宗闵、牛僧孺和李逢吉有矛盾,他充分的利用的李逢吉在朝廷的政治遗产,分化瓦解了牛党内部势力。

为了打击牛党,他又扯上了宦官集团的另一方势力杨承和等人。这一方长期与王守澄不和,使他能够调动王守澄的势力,全力对着政敌开火。对于唐文宗李昂而言,不论是王守澄,还是杨承和都是必须要拔掉的宦官集团首领,所以也是对李训全力支持。有了这么多方面的支持,又给牛党扣上了勾结宦官的罪名,政治斗争的胜利指日可待。通过这样的操作,李训接过了李逢吉在牛党内的接力棒,赢得了王守澄的支持,还在唐文宗李昂面前显示出了强大的能力。如此一石三鸟的操作,让李训赢得了李昂的宠信,为当上宰相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李训是牛党中少见的极具野心的人,他在政治斗争中首先考虑的不是党派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益,这是他与牛僧孺、李宗闵、李德裕等党派领袖最大的不同。为了自己的个人权利,他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党派利益。而且牛僧孺和李宗闵的存在,也阻挡了李训拜相的道路,所以利用清除宦官集团的机会顺手打掉,也是情理之中。在李训看来,只要打掉了这两个牛党宰相,他就能宠信整编牛党,形成以他为中心的李党,以达到独霸朝政的目的。可是他野心膨胀的同时,他也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他在朝廷的根基是什么?因为这个忽略,也为他后来在甘露之变中败亡,埋下了大患。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