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是清朝国姓,但是在满文资料中很少使用这个名称,如《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中,爱新觉罗一共只出现过三次。文献上,对于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种说法,经常自相冲突,学者一般相信,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
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这一点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爱新觉罗常见说法就是他们是以“觉罗”为姓的,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gioro为首领之意。满族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
穆昆,满语音译, 亦作“木昆”“莫昆”。汉语义为“族”“宗族”。源于女真语之“谋克”,是女真人的一种父系血缘组织,多以祖先的名字及住地命名。穆昆之长称“穆昆达”,由本穆昆成员共同推举一人充任。明代女真人仍然保留有浓厚的氏族制遗迹,故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满族共同体形成后,以血缘关系维系的穆昆社会集团依然存在。
满语mukun(亦写作mukvn))是大宗的意思,与觉罗gioro(远支)相对,大宗指的就是女真的部族首领的直系子孙,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觉罗昌安,原姓夹古)就是爱新(金子)家族的远支,但是他的儿子塔克世升任建州女真卫所指挥,塔克世也短暂的成为大宗穆昆。在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决定立满洲,建清朝,全面效仿汉制,摒弃了女真原有的大宗—远支的划分,由于远支人数众多,使得爱新(部族名,金子)觉罗(远支)成为了一个姓氏。
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于同一始祖。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伊尔根觉罗氏,为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分布较广,世居穆溪、嘉木湖、佛阿拉(均在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兴堪、撒尔湖(今辽宁省抚顺市)、瓦尔喀、胡纳赫(今俄罗斯滨海省南部)、雅尔古(辽宁省东部)、乌喇(今吉林省永吉县境)、松花江、阿库里、哈达(今辽宁省开原市)、汪秦、讷殷江、斡珲、鄂谟、长白山等地。
舒舒,满语“故乡”,故乡的觉罗。世居叶赫、哈达、佛阿拉、英额、扎库木、长白山伊尔海、阿颜等地。
通颜觉罗氏,世居雅尔呼、长白山湖纳河。后改汉字姓赵。
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康熙六十年时,康熙曾就爱新觉罗的这个姓与乾隆有过对话。
康熙:“你知道爱新觉罗的意思吗?”
乾隆:“是金子的意思。”
康熙:“那你觉得这世上最宝贵的是金子吗?“
乾隆:“不是,仁义为最宝贵。”
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如同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等分支一样。清朝统治者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氏)等。清朝灭亡以后皇室和觉罗以“隐、贴、显、改”为原则将姓氏多改为金、肇、赵、罗、德、洪、依、海等少数汉姓。
觉罗一词在女真语里是“远方”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了远支,与宗室(uksun)区分开来,比如满语里外祖父(goro mafa)外祖母(goro mama)外孙(goro omolo),觉罗其实就是远支的意思。关于爱新觉罗氏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它们来自满语的“远支”。但这应该与历史上的汉人政权无关。与汉族有关的说法,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但那不过是猜测的附会——
努尔哈赤出生十分贫苦,早年他的母亲去世,继母对他很刻薄,经常以各种理由不给他粮食。所以小小年纪的他,不得不在山林中寻找野果和野菜果腹。但如此艰难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出人头地的志向,等到他长大成人后,看到明朝国力凋敝,逐渐将女真部落壮大。此时,他的姓氏是伊尔根,“伊尔根”在满语里有卑微、低贱、奴仆的意思,而已经成为首领的他认为这个名字太过低贱,于是将家族的姓氏改成了爱新觉罗氏。但仅有改姓怎么能行呢?还得有些实质姓的内容。所以,后世通过这种改姓附会出,他的祖先很可能就是靖康之耻时,赵家皇帝留下的血脉。
这种附会背后是,当时女真的“假冒”汉人的历史经历。据阎崇年考证,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或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帖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禀”等等。
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佛阿拉城位于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明人称之为“建州老营”。“佛阿拉”为满语,意为“旧的山城”,一般称为“旧老城”。该城是努尔哈赤于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创建的,分套城、外城和内城三层,内城中又设木栅,栅内是努尔哈赤的住所,内城有百余户,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属,外城住着八旗贵族,城外有400多户居民,是八旗兵丁。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在这里受明封为“龙虎将军”。现在,旧老城中的汗王殿等遗址还可以看到。
申忠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只是,朝鲜文献更多是把“佟”写作“童”。但是,也应该看到“童”和“佟”实际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汉人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四译馆”,转给明政府。另外,章炳麟的《清建国别记》中提到一种说法,佟姓原来是汉人的姓氏,后来常被夷人袭用,以假冒汉人。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可见女真酋长,可以随时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为他们的公姓。
在学者们考察的背后,是爱新觉罗氏公认的传说,即布库里雍顺在清朝建立后被尊为清始祖的传说。
布库里雍顺,又译布库里英雄。相传,很早的年月,一个碧空如洗的日子,忽然天边飞来三朵彩云,翩然落在布尔瑚里湖畔。云朵上走下三位美丽的天女,大姐叫恩固伦,二姐叫正固伦,三妹叫佛库伦。清波粼粼的池水,真是叫三位姑娘心醉。这里没有一丝人迹,她们便脱去衣服,下池痛痛快快地嬉戏、沐浴……忽然,一只神鹊飞来了,口里衔着一枚朱果。它把朱果吐在池岸三妹佛库伦的衣裙上,然后就飞走了。
浴罢,几个姑娘有些疲倦了,便上岸穿衣。佛库伦在自己的衣服上看见一枚光润鲜嫩的朱果,十分喜爱,恰好她感到有些饿了,便拿起来吃。不想刚刚放到唇边,那枚果就自己进到腹内了。这以后,三妹竟有孕了,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真是怪呀,生下来就会说话,长得体貌奇伟。母亲告诉儿子,他姓爱新觉罗,还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布库里雍顺”。她把儿子放在一条小船上,自己就凌空飞去了。
布库里雍顺按着母亲的指点,乘船顺松阿里乌拉(松花江)而下,一直到三姓(现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登了岸。他折柳枝野蒿当房居住。这时,鄂谟辉三个姓氏的部落为了争夺当酋长,正在相互仇杀。有一个人到江边汲水时,发现了布库里雍顺,见他相貌奇特,十分吃惊。他急忙回去,对人们说:“你们不要争斗了,现在上天降下了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快随我去看看吧!”
大家随着这人来到江边,问布库里雍顺是从哪里来的。布库里雍顺庄重地对他们说:“我是天女所生、专来平定你们的战乱的,我的名字叫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众人听了,都说:“这是天生的圣人啊!”于是一起上前抬起他来,接回住处,让一位好姑娘和他结了婚,推举他当了一国之主。由此,布库里雍顺就是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始祖。
对于这个传说,很多史籍予以记载。《清史稿·本纪一》:“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清实录》的记载与民间传说没有多少差异,大不致如下:
长白山高约二百里,周围约千里。此山之上有一潭,名闼门,周围约八十里。鸭绿、混同、爱滹三江俱从此山流出。鸭绿江自山南泻出,向西流,直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泻出,向北流,直入北海。爱滹江向东流,直入东海。此三江中每出珠宝。长白山山高地寒,风劲不休,夏日,环山之兽俱投憩此山中。此山尽是浮石,乃东北一名山也。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bukūri)下一泊,名布勒瑚里(bulhūri)。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古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古伦衣上,色甚鲜妍。佛古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着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佛古伦后生一男,生而能言,倏尔长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实令汝以定乱国,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乃与一舟:“顺水去即其地也。”言讫,忽不见。
其子乘舟顺流而下,至于人居之处登岸,折柳条为坐具,似椅形,独踞其上。彼时长白山东南鄂谟辉地名鄂多理城,名内有三姓争为雄长,终日互相杀伤,适一人来取水,见其子举止奇异,相貌非常,回至争斗之处,告众曰:“汝等无争,我于取水处遇一奇男子,非凡人也。想天不虚生此人,盍往观之?”
三姓人闻言罢战,同众往观。及见,果非常人,异而诘之,答曰:“我乃天女佛古伦所生,姓爱新(汉语金也)觉罗(姓也),名,天降我定汝等之乱。”因将母所嘱之言详告之。众皆惊异曰:“此人不可使之徒行。”遂相插手为舆,拥捧而回。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定号满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误名建州。
因为这个传说,努尔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之外,还有他姓雀或姓崔之说。原因是,结合神话传说,满洲先人曾把乌鹊作为图腾,二者都让人能把清朝皇室姓氏同“鹊”或“雀”相联系。朝鲜人据此记载称努尔哈赤姓“雀”或姓“崔”,而对于“崔”有学者提出新看法,认为努尔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鲜语中,“崔”的发音介乎于汉语“缺”和“吹”之间,与“觉罗”中“觉”字音相近,于是怀疑崔姓是来源于“觉罗”的误读。
与弄不清楚的佟、童、雀、崔相伴在一起的是努尔哈赤人名字——关于努尔哈赤(Nurhaci)名字的含义,学者金启孮主张是“野猪皮”的意思,并称其胞弟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为“豹皮”,概以幼年所穿何种兽皮之衣即以之为小儿取名,此种习惯19世纪尚保存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各族中。还有学者主张努尔哈赤的名字来源于回鹘文,nur是光明的意思,haji是朝圣的意思。 而另一学者王文郁则主张,努尔哈赤的名字意思是“从奴儿干(来)”或“奴儿干人”。
这让努尔哈赤的身份在他的名字里多少有些复杂,而关于关于他名字的汉译,明朝译成“奴儿哈赤”,同时期的朝鲜译成“老乙可赤”。清朝最早的译名在崇德元年(1636年)成书的《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被写成“弩儿哈奇”。乾隆四年(1739年)定本《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改译为“弩尔哈齐”。乾隆后期蒋良骐所编纂的《东华录》则译为“努尔哈赤”。民国时所修《清史稿》译为“努尔哈齐”。民国时清史专家孟森采取“努尔哈赤”的译名,由于孟森在清史学界的巨大影响力,所以这一译名成为通用汉译。这就像清朝在《清太祖实录》之后,官修的“会典”“宗谱”“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诗文,凡属清代的官书,都来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所编造的所谓记载,都是“钦定”“御制”,也都是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不管是“钦定”还是“御制”,都掩饰不了努尔哈赤出生出创业初期的“孤单”,而这也是最为真实的历史——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因教授明都指挥佥事裴俊,被阿速江等卫“野人女真”杀死。
猛哥帖木儿的儿子董山即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挥使,后晋升右都督,与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成化三年(1467年)以屡掠辽东人畜,被明朝斩杀。建州三卫遭到明军残酷征剿。董山的长子脱罗及其子妥义谟先后袭职,多次进京朝拜明帝,贡献方物。
董山的第三子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高祖父。锡宝齐之子爱新觉罗·福满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后被清朝追尊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腊·额穆齐,生三子,长为努尔哈赤,次为舒尔哈齐,幼为雅尔哈齐。
额穆齐在努尔哈赤十岁时去世,继母那拉氏为王台(即万汉,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万自称汗,所以称为“万汗”。明朝人将他的名字翻译为“王台”,“台”“万”音近。一说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称汗者,都翻译为“王”某,如果以王为姓,此说也适用于万汗)族女,对其很刻薄。努尔哈赤十九岁时不得不分家生活,仅获得少量家产。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等人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为生。他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
这时的野史里,便有了努尔哈赤及其弟舒尔哈齐隶时任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的时候,每有征战,勇敢冲杀,捷足先登,屡屡荣立战功,颇受李成梁的赏识。从此,努尔哈赤逐渐接近了李成梁,作了随从和侍卫。他俩形影相随,出入京师也不离左右,关系很密切,“谊同父子”。甚至有了被炮制出来的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收养一说,但这原本就是野史在特殊时局背景下的产物。
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觉昌安任建州左卫枝部酋长时,为明都指挥使,人少势弱,早期依附建州“强酋”亲家王杲,时常率领部众进入抚顺马市贸易,以麻布、粮食易换猪牛,领取抚赏的食盐、红布、兀剌(鞋靴)等物。
万历二年(1574年),李成梁率军数万,攻取王杲之寨,杀掠人畜殆尽。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图报父仇,屡袭明军。李成梁兵围阿台藏身的古勒城(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阿台的妻子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妹,觉昌安为使孙女免于战乱,便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入城劝说阿台投降。不料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又作尼康外郎,明朝后期女真领袖之一)暗通明朝,趁乱喊道:“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城中大乱,明军趁机攻城。努尔哈赤的祖、父死于战火。
尼堪外兰因引导官军杀死阿台、阿海有功,与明边吏关系日益亲近。在李成梁等支持下势力逐渐强大,并准备在抚顺城附近建立嘉班城(今抚顺市东大甲邦)。噩耗传来,年方25岁的努尔哈赤立即前往抚顺城,向边吏追究其父、其祖死难的原因。抚顺边官的一个将吏敷衍解释,努尔哈赤不服,那个将吏便威胁他说:你不听话,官军将援助尼堪外兰,筑城嘉班(今抚顺市东大甲邦),作建州主。
没想到这句话传出去,建州部众便纷纷归附了尼堪外兰。明边吏觉得理屈,因为觉昌安、塔克世早就归顺了明朝,并且帮助明军做过很多事。因此把觉昌安、塔克世的尸体归还了努尔哈赤,并给他30匹马、30道敕书,答应他承袭其父之职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但努尔哈赤认为尼堪外兰是杀害父祖的仇人,所以再次到边关强烈要求处死尼堪外兰。不料这一要求,竟惹恼了骄横跋扈的明朝边将,被视为无理取闹,一口拒绝。
回到建州之后,努尔哈赤得到安布禄、安费扬古父子和额亦都等人的拥戴,他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额亦都早年丧父,跟随姑姑生活,1574年(明万历二年),年仅十三岁的他手刃仇人,前往嘉木瑚寨(今辽宁抚顺境内)投奔姑父穆通阿。1580年(万历八年),努尔哈赤途径嘉木瑚寨,借住在穆通阿家中。额亦都与努尔哈赤彻夜长谈,相见恨晚,不顾姑姑的反对,决定跟随于他,并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岂能碌碌而终。我一定会建功立业,不让姑姑担忧。”这时候,爱新觉罗氏应该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然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王妃皇后,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与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
这群东西以前都是夹着尾巴做人,这些年嚣张多了
各位细查一下祖上,不少人都有皇室血统。清朝和明朝不同,每换一个皇帝就要降一下爵,最后可以降为平民,所以清朝末年的清朝没有多少王爷!
冒充女真,就一通古斯,得国以后把族都改了,
我孙子的姓
何止14万[汗]14万那是活着的,要知道满清代代近亲结合。黑明末姓朱的超过百万,事实上满清宗室数量算上早夭的远远超过朱明!
满族就是剃了头的汉奸,历史上并不存在
满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巨量销毁造成了中国发展断崖回落,同时上书房和钦天监却开放给西方传教士,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奠定了近代百年屈辱
汉奸多
好多被网络特务洗脑的家伙仇满。没了思考能力。
女真满人八旗人从明朝反叛明朝屠戮汉人,在清朝又大兴文字狱屠杀灭绝了百万读书人,又在甲午战争割地半个清朝,赔款30亿白银,求生诛杀一万多太平军,又在抗日战争时期勾结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政府掉头打中国人,现在教育教材行业,娱乐媒体行业,文化行业,影视圈都是他们控制的这是打算再次倒戈覆灭汉人政权
努尔哈赤出身贫苦,你真是敢说,从古到今,能成大事者,根本就没有出身贫苦的人
清根本不认为金是那个时代正统而认为是南宋,乾隆原话昭示诸臣修四库全书所说: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然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至于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继'之语,则统绪之正,元世祖已知之稔矣。这皇太极也说诸申实与我国无涉,乃无知之人妄称。人家原话再清楚不过了,满要是金女真后裔,那肯定就不认为称侄的南宋为正统了。那些肃慎直接一口气通下来的,多么搞笑
很多觉罗[笑着哭]
满清余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