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音速领域中,速度和荷载是两个不可兼得的问题,要想提升速度,势必会减少载荷,而载荷过大也就意味着速度不会有多高。
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样。
但在今年的十二月十号,中国科学院在公众号上,却放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中国成功的解决了,速度和载荷之间相互纠缠的桎梏。
解决这项问题的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崔凯所带领的团队,他们利用了一种叫做HCW的翼型气动布局。
那么今天就围绕中国解决高超音速的事情来说一说。
迟来的公布中国在科研,尤其是军事方面的科研,一直就有一个被外国诟病的特点。
在研究出一项高科技的时候,总是密而不发,揣兜里就是不说,等到有了更新更好的技术,这才扭扭捏捏的对外宣布一下下。
那么崔凯团队研究的这个高超音速难题,其实也是一样的。
因为在公众号中的这篇文章中,提到此项实验其实早在2021年就做了。
现在都到了三年后的年底了,这才对外宣布。
干的漂亮。
如果细心的网友,看到崔凯这个名字的时候,还会有一丝联想。
因为在2018年的时候,崔凯这个名字和中国超高音速气动布局,就曾经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了。
当时英国的《快报》在2018年的二月二十二号,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文章。
文章中提到,中国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高超音速飞机布局,还着重提到或许高超音速技术上中国要比美国领先一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文章提到了,中国将高超音速和轰炸机给凑到了一起,想要做出超高音速轰炸机。
而且在这篇文章中,对于中国科研人员提到的这款高超音速轰炸机,是这么描述的。
说:中国研究人员对外炫耀一种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两个小时内抵达纽约的高超音速重型轰炸机的计划。
(注:是计划。)
炫耀二字看着挺扎眼的,但深思一下,何尝不是他们嫉妒了,发酸了。
除此之外,在文章就提到了崔凯,并说他论述了一种带有未来色彩的飞机,而飞机能够进行环球飞行,速度足够的快,快到可以忽视其他国家的导弹防御系统。
(注:在崔凯的话里,可没有提到高音速重型轰炸机的事,仅仅是论述带有未来色彩的飞机。并说高超音速飞机是未来洲际旅行的好工具。)
接着看这篇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一位未参与研究的中国飞机设计师的话,说这架飞机就像超音速重型轰炸机,可以携带从鲜花到炸弹的任何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设计,中国的科研人员已经想办法使其工作了。
那么这篇文章说到这里,似乎有一种感觉,中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高超音速计划,正在进行推进。
而外媒推测将这个计划联系到了超音速重型轰炸机上了。
那么中国在这个消息上,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探寻的呢?
其实在2018年的二月二号,中科院的力学所网站上,就发布过一条消息。
在消息中提到崔凯团队,提出全新的“I”型双升力面飞机布局。
这个双升面飞机布局,可以满足高升阻比、高升力系数以及高容积率的三高要求。
这话的专业性非常强,很多人看不懂,但在这句话的后边,还说了这么一句这是为未来高超音速飞机的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而且在这篇文章发布之前,崔凯团队就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天文学》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型高超音速飞行器布局的论文。
关键这篇论文是以封面形式刊登上去的,说明这篇论文很重要。
(注:同样没有提到这项技术和重型轰炸机有关。)
这就是在2018年发生的事情,很快这条消息就淹没在了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而崔凯这个名字,以及他的超音速飞机独特的气动布局,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已经是2024年的十二月份了。
已然过去了六年的时间。
2024年的超音速飞机独特的气动布局说道这里,将问题拉回到文章开头。
超音速飞机速度和荷载不可兼得。
举个例子:美国的黑鸟侦察机。
这是美国空军的一款三马赫长程战略侦察机,从1964年开始首飞,1966年服役,前后生产了三十二架,直到1998年才永久退役。
在如此长的服役时间里,并没有任何一架被击落过,十二架因为飞行事故损失,只有一个人员死亡,其他人员都通过弹射系统逃生成功。
不得不说,这是一款非常不错的飞机。
这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七十八吨,这个数据听起来很不错,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它的最大有效载荷,仅仅只有6.8吨,而这两个数据的比例是8.7%。
对比一下,B52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1952年首飞,1955年交付使用,1962年停产。
这款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是220吨,有效载荷56.7吨,两个数据的比例为25.7%。
这么一看,就知道速度和有效载荷之间的矛盾了。
其实这就是飞行阻力和速度的关系。
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飞行阻力和速度是平方成正比的关系。
比如一旦飞行器的速度达到七马赫,那么遇到的阻力就会提升几十倍,与此同时动力的需求也会上升几十倍。
与之而来的麻烦就是燃料消耗也会上升几十倍。
一个几十倍还好处理,好几个几十倍的叠加,想想其中的难度。
所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点都不夸张。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高超音速飞行器如何增加升力,同时还要解决速度提升、升力提升之后飞行器保持平衡的问题。
而崔凯团队使用的HCW机翼,将升力提升了30%以上。
这个数据如果感觉不出来什么,换一个飞行器感觉一下,比如高超音速导弹。
高超音速导弹的破坏力是弹头决定的,那么一颗此类导弹的弹头原来是五百公斤,那么有了这个加持就提升到了六百五十公斤。
想想看多了一百五十公斤重量的弹头,威力翻一倍都不止,尤其是加装了核弹头。
那么这个HCW翼型是什么样子呢?
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飞行器的尾部,装上一片长方形的薄翼。
听到这里,很多人会大吃一惊。
就这?
其实气动布局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外壳上做一些变动而已。
但这些变动怎么去变,放在什么地方,这就有讲究了。
放错了,变错了,面对的就是机毁人亡的局面。
在飞行器上,一点小小的布局变动,没有多年的经验,没有在风洞中不断的吹,根本就动不了一丝一毫的。
那么这种机翼的原理是什么?
简单的说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是将空气劈开,让劈开的空气顺着飞行器的表面流过,然后在飞行器的尾部合拢到一起溜走。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能量用来劈开空气,而空气顺着飞行器的尾部脱离飞行器,会携带一部分能量。
那么放在飞行器尾部的长方形机翼,就可以做到将这部分能量回收再利用,反推到飞行器机翼上,那么飞行器的升力自然就提升了。
(注:原理肯定没有上述的那么简单,但中间有很多专业名词,比如激波、高压区等等,解释起来比较绕,就不多做详细介绍)
原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
这个理论,崔凯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所以就算是让对方看,让对方拿起来看,他也看不明白。
这是很多数据的积累才能得出的结果,没有一款优秀的风洞,是没有办法吹出最终的结果。
而中国的风洞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