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思佳(长沙理工大学)
2月19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之夜”盛典上,“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创作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部署,通过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激发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近两年,微短剧凭借其快节奏、高密度、题材丰富的内容优势,以及低成本、短周期、体量灵活的制作优势,迅速积累了庞大的忠实粉丝群体。这一新兴媒介的流行,为科普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创作计划的推出,正是瞄准了微短剧在科普传播中的巨大潜力。传统科普方式往往说教意味浓厚,形式单一,从而存在传播效率低、受众接受度不高等问题。相比之下,借用微短剧中生动、直观、贴近生活的叙事手法,来巧妙地将科普知识融入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科学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科普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还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记忆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微短剧的传播渠道广泛,能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进一步扩大科普的影响力。这一特点使得科普知识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更快捷地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证明了微短剧在科普工作中的潜力。例如,深圳卫健委推出的系列以医生为主角的霸总短剧,如《霸总剧里当怨种医生》《霸总剧里当怨种护士》等,通过幽默诙谐的剧情,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实用的医学知识。这些短剧不仅在网络上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反思,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
“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创作计划的启动,将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微短剧的创作,推动科普工作与微短剧产业的深度融合,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类微短剧。这些优质微短剧通过各大视频平台和网络渠道的广泛传播,让科普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乐见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科普微短剧,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