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是要妥协了?这段时间美国在对华贸易上,一直挥舞着关税大棒,企图以此限制中国。
但中国在美国擅长的农产品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反制措施,没想到稍微出手,美国人就受不了了!

前几天,G7集团外长会议刚开完,联合声明里关于中国的部分很引人注意。
声明要求中国维持当前周边海域的现状,还把中国的很多的讨论都掩盖了,摆明了是对华强硬的态度。

可就在这时候,美国的做法却不太一样,30多艘大型货船装着大约200万吨大豆,低调的向中国驶来。
特朗普也派了一位自己的盟友、共和党议员,参加中国发展论坛,还想代表美国到北京看看。

这些事放在一起看,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明显不是一条直线,既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地方。
先说说大豆这事,过去几年,中国买美国大豆的数量少了很多,去年,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里的占比只有21%,比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少了一半。

这跟中美贸易摩擦脱不开关系,中方给美国大豆加了一成的关税,反击特朗普的制裁政策。
但就算这样,美国还是往中国送了几百万吨大豆,这不是政治上想示好,而是经济上没办法。

美国中西部那些种大豆的农民,特别靠中国市场吃饭,大豆卖不出去,他们日子就难过。
所以,哪怕政治上有点紧张,经济上还是得继续做生意,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改不了,也让美国对华政策多了一层现实的味道。

再看看G7内部的情况,这次会议在对华问题上统一了口径,但G7内部其实不完全一条心。
特朗普上台后,他的政策让这个集团有了分歧,在俄乌冲突上,美国想让盟友都跟着自己走,可有些国家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为了拉住盟友,美国就在对华问题上硬起来,用这个换他们在别的地方的支持。
加拿大这些国家靠美国比较多,就算对特朗普有点意见,也不好直接说。
反而是配合美国的对华策略,争取在关税上有点喘息空间。

这种妥协让美国在G7里占了上风,对华强硬成了大家的共同步调,但这种一致只是表面上的,各国还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
国际上的局势也在变,对美国影响不小,中俄伊三国最近在北京开了个会,俄罗斯那边明显往中国这边靠。

这在美国眼里是个信号,特朗普一直想通过俄乌停火拉拢俄罗斯,一起对付中国。
可现在看,中俄关系越来越近,这个计划基本没戏,俄罗斯更愿意跟中国站在一起,不是美国想的那种棋子。

这让美国在外交上有点被动,尤其是在想靠俄罗斯牵制中国的时候,撞上了墙。
中俄的互动不光让美国计划落空,也给特朗普的全球布局添了难度。

特朗普这边压力不小,就开始多管齐下,想要试一试如今中国的态度,说明美国不想跟中国彻底撕破脸。
另一方面,他在别的地方找机会,就比如说美国打算对中东动手,当天美军就直接向也门来了几波轰炸。

这是想在中东打开局面,别在俄乌、巴以还有关税上一直没进展,显得太难看。
在也门硬起来,既能转移国内的视线,也能给盟友看,美国还是有能耐管全球的事。

这种多线操作是特朗普的策略,也能看出他有点急。
最近网上消息说,特朗普对中国的做法还在延续这种两面性。
就在近期,美国商务部又制裁了几家中国科技公司,说是这些公司跟中国军方有联系。

可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部门的数据显示,除了大豆,最近有更多种类和数量的农作物运到中国。
经济上还在做生意,科技上继续压着走,戴恩斯访华的事也定了,他要在本月20日到北京,跟中方谈贸易和地区安全。

这事挺多人盯着看,外界觉得这是特朗普在硬和软之间找平衡的又一步。
欧洲那边有报道说,G7内部对美国的做法不太统一,法国和德国对美国在贸易上的做法有点意见,但现在局势这样,也没公开反对。

中美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深,经济上双方还得靠着对方,美国农业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也需要美国的一些东西。
关税战打得凶,但经济上没法完全分开,外交上,美国通过G7这些平台给中国压力,但也留着沟通的门,不想让事态没回头路。

在军事和安全上,美国动作多起来,除了也门空袭,最近美军在南海也挺活跃。
3月14日,两艘美军驱逐舰过了台湾海峡,中方反应很强硬,这些事说明美国想在亚太站稳脚跟,盯着中国在附近的影响力。

从大方向看,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受不少因素牵制,在美国国内,农业州的压力和中期选举的需要,让特朗普在贸易上得留点余地。
国际上,G7盟友的分歧、中俄的靠拢、中东的乱局,都让美国没法只盯着一个地方。

特朗普的办法就是在硬和软之间换着来,既要摆出强硬的样子稳住支持,又得防着跟中国翻脸伤了经济。
这种平衡暂时能撑着,往后怎么样还不好说,中俄关系越走越近,给中国多了些外交空间,美国在多线忙活,资源怎么分也是个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特朗普的每一步都在被盯着。
大豆船在跑,戴恩斯要去北京,G7声明定了调,美军在也门和南海也没闲着,这些加起来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全貌。

对抗有,合作也有,接下来,中美怎么互动,可能还是在经济、安全、外交这几块上绕。
美国的盟友能不能拧成一股绳,中俄合作会不会再进一步,都会影响目前的局势。
特朗普怎么在这堆事里站稳,或许是他接下来要面对的难题。

信息来源:彭博社:尽管中国加征报复性关税,美国大豆仍运往中国
金融界:全球农产品供需调整:中国玉米进口下修,大豆压榨量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