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休学了一年,终于在9月复学了。
孩子主动说复学那一天,我高兴得眼泪直流,把儿子抱了又抱。
这一切原本看起来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复学后的几天,他又请假回到家里来,休息了几天后,孩子再次去学校,然而坚持不了两天,又想请假。
这种状况让人焦虑,也逼着我找到解决办法。
复学后孩子为什么会反复退缩?
很多家长都困惑,为什么孩子复学后不能顺利坚持下去?
其实,背后有几个原因。
孩子对学习本能排斥。
虽说性格开朗、社交活跃,但一提到学习就感觉失去全部动力。
有些孩子是完美主义,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好,怕丢脸,干脆躲着不面对。
孩子心里在打架。
内心有两个小人在争斗:一个积极的小人说“试试看吧!
说不定能行”,另一个消极的小人则说“回去跟不上怎么办?同学会不会笑我?”这种状态就像站在泳池边哆嗦的新手,想跳又不敢跳,最需要有人在背后轻轻推一把。
再者,家长用力过猛帮倒忙。
溺爱型教养,一味地满足孩子所有需求,让孩子变得脆弱。
一旦面对挫折,孩子心理崩溃。
焦虑型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稍有反应就马上让他回家休息,这样孩子永远学不会独自面对问题。
心理创伤没有被解决。
仓促返校如同在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
陌生的同桌、不理解的题目、新教材,这些都是孩子返回校园后可能遇到的打击。
如何评估孩子是否做好了复学准备?
接下来,家长要如何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准备好复学了呢?
首先是看情绪状态。
情绪稳定并不是一两天的平和,而是至少持续30天的积极状态,以及面对临时状况时能保持情绪平稳。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失控反应,说明情绪调节系统尚未恢复。
其次是看孩子的生物钟与体力水平。
孩子是否能自主维持校园时的作息,如早上自然醒,晚上按时睡。
如果身体上还频繁出现疲惫和躯体化症状,说明身体能量不足以支撑全天上学。
再者是看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有没有信任度很高的表现,如孩子对家长生气,而不是永远冷漠;主动分享日常生活的细节;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如果这些都不具备,说明孩子心里对父母还有很强的抵触心理。
最后是看学习内驱力。
孩子只有真有学习动力才会主动说“想上学”,主动联系老师和同学,关注班级动态。
如何帮助孩子坚持复学?
那我们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坚持复学呢?
这4个阶段特别重要:
我们要坦然应对孩子的抱怨消极的话。
孩子焦虑烦躁、心情不好时,可能都会说一些抱怨话:“上学累死了,我再也不去了!”这时候不需要追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学校,而是先接住孩子这些糟糕情绪。
家长们要停止催促、讲道理,用行动代替语言。
孩子说“上学太累了”,家长可以回应,“是啊,学习确实很辛苦,你愿意和我说说为什么觉得累吗?”然后用行动陪伴,如提议下楼晒太阳、一起看电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心他这个人,而不是只关心他上不上学。
接着,我们要帮孩子打破自我否定的认知困局。
当孩子说自己不行时,不要空洞的鼓励,而是进行「证据式对话」。
通过具体事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可以在饭桌上“无意中”提到一些励志故事,让孩子意识到,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挫折也可能是转机。
我们家长要放平心态,放下焦虑。
过高的目标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孩子感觉自己永远填不满父母的期望时,就会心生畏惧。
因此,明白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节奏,保持对孩子的坚定支持和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更有信心。
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我们要允许孩子有反复的存在。
给孩子调整节奏,比如只上半天课,随时保持沟通,减轻彼此压力,增强孩子面对复学挑战的耐心和勇气。
具体操作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用以下几种沟通和支持方式: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可以说,“妈妈看到你最近早自习都按时起床了,这种努力特别珍贵。咱们不用和别人比进度,就像学走路一样,跌倒了慢慢爬起来就好。”
当孩子诉说躯体症状时,可以说,“如果头晕/胃痛,可以调整一下节奏,试试只上半天课,有任何不舒服随时给我消息。”
学习压力疏导时,可以说,“这次月考成绩虽然不高,但你写得特别认真,这种进步比分数更重要。”重新规划时间表,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与老师沟通时,可以说,“孩子在适应校园生活,如果状态不好,希望能在校医室休息,请多观察鼓励。”
当孩子想要放弃时,可以提议,“如果真的不舒服,可以请假休息,但试着到校门口和班主任打个招呼,保留可能性。”
这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才能让复学的道路走得顺畅。
复学不仅是孩子的挑战,也是家长的智慧和耐心的考验。
从休学到复学,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两年,这段时间里,家长的陪伴和理解、支持和引导、耐心和鼓励,都是帮助孩子成功复学的重要因素。
学习不是唯一的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亲子关系的提升,也是这一阶段带来的珍贵收获。
孩子能顺利复学,不仅是为了在学业上有所成果,更是为了在心态上更坚强,成长过程中更勇敢的面对挑战。
这种陪伴和支持,也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无法忘却的宝贵记忆。
孩子复学成功,对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孩子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