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新突破,首次实现12900公里量子通信

不在特别 2025-03-21 17:36:01

是不是你还不知道量子通信是啥?不知道没关系,先知道很牛就行了。

2025年3月20日,一则来自中科大的消息轰动了全球科技界,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首次实现了跨越12900公里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功在中国北京与南非斯坦陵布什之间,完成对图像数据的“一次一密”加密传输。这项突破不仅刷新了量子通信的距离纪录,更标志着人类朝着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迈出了关键一步。

量子通信,这个听起来充满未来感的技术,这里就给大家简单的说说是个啥。

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全新通信方式,它的核心在于量子密钥分发(QKD),利用单个光子的量子态特性传递信息。量子力学中有一个著名原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即任何对量子态的测量都会破坏其原始状态。

这意味着如果有人试图窃听量子信道,通信双方立即能发现异常,从而确保密钥分发的绝对安全。

例如,此次实验中传输的长城与南非实验室照片,正是通过这种“不可破解”的密钥完成加密,即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窃密者也因无法复制量子态而束手无策。

简单来说就是用“量子物理”这种自然规律来保护信息传输的安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超级保险的快递服务——不是传送货物,而是传送“密码本”,任何人试图偷看密码本,都会自动把密码本烧毁,并且留下“此处有贼”的痕迹。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传统加密手段,当前广泛使用的RSA加密算法依赖于数学难题的计算复杂度,但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这类算法可能被轻易破解。

而量子通信提供的“信息论可证”安全性,从物理规律层面构筑起防线,正如研究人员所言:“这相当于将保险箱的钥匙变成了光子的量子态,任何触碰钥匙的行为都会触发警报”。

这种特性在金融交易、军事通信、政务数据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2024年某国金融机构遭黑客攻击导致数亿美元损失的事件,若采用量子加密技术或许就能避免。

此次突破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跨越了半个地球的距离,更在于解决了量子通信实用化的关键瓶颈。

2016年“墨子号”卫星首次实现星地量子通信时,地面站重达13吨,密钥生成需要数天时间,而“济南一号”卫星的载荷仅23公斤,地面站重量降至100公斤以下,密钥生成速度提升到每秒3千比特,单次过轨即可生成百万比特密钥。

背后的技术飞跃令人惊叹,科研团队开发出仅有手掌大小的诱骗态量子光源,每秒发射2.5亿个信号光子;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精度达到角秒级,相当于能在千米外用激光笔稳定照射一枚硬币。

正是这些突破,使得量子通信设备能够像普通通信基站一样快速部署在城市楼顶或偏远山区。

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构想,也因此变得触手可及。过去受限于单颗卫星覆盖范围,要实现全天候通信需要庞大的卫星群。而“济南一号”验证的微纳卫星组网方案,通过多颗低成本卫星构建“量子星座”,既解决了覆盖问题,又将单颗卫星成本降至“墨子号”的二十分之一。

这让人联想到20世纪通信卫星的发展史,从重达数吨的早期卫星到如今批量发射的星链卫星,技术的微型化与低成本化始终是普及的关键。

量子通信技术的进步,正在悄然改变国际科技竞争格局,如今中国已建立起包含“京沪干线”光纤网络与卫星系统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

这样的技术对普通人意味着,将来网银转账时,量子密码能确保黑客连试密码的机会都没有;医生通过网络做远程手术时,指令传输绝对防篡改;甚至国家电网这类关键设施,都能避免因网络攻击导致的大规模停电。

就像现在没人敢徒手接闪电一样,未来的黑客也不敢挑战物理规律。

文末了,大家都认识“12900公里量子通信”了吗?

8 阅读:231

不在特别

简介:这里有你想了解的数码、科技、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