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宇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ID | HQingXiaoFei
高端育儿产品品牌BeBeBus正逆势冲击资本市场。近日,BeBeBus母公司不同集团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不同集团在2019年创立了BeBeBus品牌,主要面向五岁以下婴幼儿,推出了涵盖亲子出行、亲子睡眠、亲子喂养、卫生护理等四大场景下的相关产品,主要产品包括婴儿推车、儿童安全座椅、婴儿腰凳、婴儿床、睡袋、枕头、奶瓶、纸尿裤、柔巾、湿巾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的GMV计,BeBeBus是中国最畅销的耐用型高端育儿产品品牌。尽管如此,BeBeBus仍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业务结构稳定性存疑、严重依赖外包生产、营销费用高企等等。此外,由于育龄妇女人数减少,以及平均结婚和生育年龄不断推迟,新生儿人口从2019年的1470万减少至2024年的954万,导致育儿产品市场规模快速收缩,为BeBeBus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育儿产品行业已步入存量竞争时代,角逐战激烈且残酷,BeBeBus试图叩开港交所的大门,势必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业务稳定性不足
根据招股书,2022年和2023年,BeBeBus的总营收分别为5.07亿元和8.52亿元,2023年同比增长为68.0%,2024年前三季度其总营收为8.84亿元,同比增长57.6%,已超过2023年的总营收规模。
2022年BeBeBus的净利润为-2123万元,2023年扭亏为盈至2722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为4642万元;2022年和2023年,BeBeBus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977万元和5925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的经调整净利润由2023年同期的4504万元增长63.3%至7357万元。
按照产品类型划分,BeBeBus拥有出行场景、睡眠场景、喂养场景、婴幼儿护理场景四大业务板块。其中,出行场景业务为第一大业务,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该业务收入分别为3.25亿元、4.74亿元和4.1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4.1%、55.7%和47.0%,呈现出不断走低的态势。如果进一步细分,出行场景业务下的主要产品婴儿推车及配件、儿童安全座椅、婴儿腰凳的收入占比均下滑明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撑起出行场景业务收入半壁江山的儿童安全座椅,其2024年前三季的收入和收入占比分别为13.8亿元和15.6%,2023年同期为13.3亿元和23.7%,同时出现了收入增速放缓和收入占比下滑的情况。
图源:BeBeBus招股书
不只是出行场景业务,作为第二大业务的睡眠场景业务,也出现了收入占比下滑的情况,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该业务收入分别为1.25亿元、1.36亿元和1.47亿元,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24.6%下滑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6.6%。
表现比较亮眼的是婴幼儿护理场景业务,其收入由2022年的0.42亿元飞速增长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70亿元,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翻了六倍,并且收入占比由8.2%增加到30.6%。逐步取代睡眠场景业务,成为BeBeBus的“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BeBeBus的婴幼儿护理场景业务主要包括纸尿裤、湿巾、柔巾等消费型育儿产品,需要注意的是,该品类的市场规模增速在未来几年预期减缓,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消费型育儿产品行业市场规模在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预计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仅为2.5%。
此外,在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婴幼儿护理场景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38.7%、39.2%和41.5%,均低于同期47.7%、50.2%和49.5%的综合毛利率。这意味着婴幼儿护理场景业务收入所带来的利润相对较少,难以对BeBeBus的盈利起到提升作用,甚至随着该业务收入占比逐渐增大,还会进一步拉低BeBeBus的综合毛利率水平,导致盈利增长潜力受限,难以成为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
可见,BeBeBus的业务结构不够稳定,在其主要创收产品收入占比下滑的同时,新产品虽然增势迅猛但盈利能力却十分有限。如何优化业务结构,在提升主要创收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通过成本控制或规模效应挖掘新产品的盈利能力,是BeBeBus亟待解决的难题。
面临诸多隐忧
逆势冲击资本市场的BeBeBus正面临着重重隐忧。
其一,BeBeBus的营销费用居高不下。在招股书中,BeBeBus提到其主要活跃在小红书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与超过16000名达人达成合作。自2023年3月起至2024年9月期间,BeBeBus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品牌内容引发了超过83万篇帖子和原创视频。截至2024年9月30日,BeBeBus线上平台会员数量已增长至逾200万名,私域平台的复购率由2022年的45.7%增至2023年的47.5%,并进一步增至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53.6%。
但这直接堆高了BeBeBus的营销费用。根据招股书,2022年孩子2024年前三季度,BeBeBus的销售及分销费用分别为1.89亿元、2.86亿元和2.7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7.2%、33.5%和30.6%,其中推广费用分别为1.35亿元、2.10亿元和2.05亿元。
作为对比,BeBeBus在研发费用上并不大方,同一时期,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620万元、2380万元和1590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2%、2.8%和1.8%,不及销售及分销费用的10%。
其二,BeBeBus的大客户依赖度较高。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BeBeBus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27亿元、2.70亿元和3.0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5.0%、31.7%和34.2%。其中最大的客户分别贡献了5830万元、9770万元和1.07亿元的收入,呈现出上升趋势,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1.5%、11.5%和12.1%。
由于BeBeBus通常与主要客户签订为期一年的合同,其中包括允许在BeBeBus严重违约时终止合同的条款。由于这些协议的短期性质,使得业务关系的稳定性不足,如果主要客户流失或购买量减少,均会对BeBeBus的运营造成重大影响,而一旦失去主要客户,BeBeBus将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客户来维持业务规模和业绩增长。
其三,BeBeBus高度依赖外包生产。BeBeBus在招股书中坦言,其依靠数量有限的供应商,通过内部生产及向少数第三方制造商外包来生产产品。
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BeBeBus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高达 52.0%、44.6%和43.8%,其中最大的供应商采购额占比分别为19.6%、15.3%和13.7%,可见BeBeBus过于倚重外部力量。
外包生产虽然让BeBeBus实现了轻装上阵,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BeBeBus无法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方位保障。过度依赖外包生产,使得BeBeBus不得不受制于代工厂的生产工艺、制造成本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一旦代工厂的生产环节不受掌控,必将导致BeBeBus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尤其是产品品类越多,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就越高。
增量已经见顶
BeBeBus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口减少了1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随着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育儿产品行业的高速增长期似乎已经结束,即便是“母婴零售第一股”光环加持的孩子王,也陷入了净利润“三连降”的尴尬境地。根据财报,2021年至2023年,孩子王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2亿元、1.22亿元和1.05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8.44%、39.44%和13.92%,三年时间利润规模缩减近半。
其实不只是孩子王,目前母婴品牌正接二连三地陷入各种危机之中,比如母婴品牌可优比(KUB)深陷“员工被大规模优化”、“资金链断裂”等负面舆论,以及在停牌时间超过一年半后,“互联网母婴第一股”宝宝树黯然退市等等。
根据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的统计,受新出生人口数下降的影响,2023年婴儿卫生用品市场规模约为322.6亿元,较2022年的344亿元减少6.2%,2022年的降幅为16.6%。
放大到整个母婴市场也是如此,尼尔森IQ发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洞察及趋势报告》显示,在人口红利减退和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母婴相关品类,如奶粉、婴儿辅食、尿布、孕妇奶粉等母婴相关品类在2022年均有所下滑,母婴相关品类整体销售额全渠道减少了8%。可见,受到人口出生率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母婴行业及育儿产品行业整体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下,育儿产品行业已从增量竞争时代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对于包括BeBeBus在内的所有育儿产品品牌而言,是一个难以避免的挑战,在天花板已若隐若现的趋势下,BeBeBus真正的挑战已经演变成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蛋糕盘中抢到更多的蛋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