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正月,广东新会崖门外的海面上,上千艘宋军战船在元军火攻下燃起冲天烈焰。左丞相陆秀夫整肃衣冠,将八岁的宋少帝赵昺缚于背上,纵身跃入惊涛骇浪之中。这个悲壮的瞬间,定格了中国历史上最震撼的殉国场景。
1248年,楚州盐城的陆氏私塾里,7岁童子陆秀夫写下《咏萤》诗:"微躯敢照夜,寸草欲报春。"19岁中进士时,与他同榜的文天祥不会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日后会成为支撑南宋残局的栋梁。在扬州幕府任职期间,陆秀夫曾力主加固城防,他主持修建的瓮城,在德祐元年(1275年)挡住了元军三个月猛攻。
临安陷落后,陆秀夫护送二王南渡。在福州重建行朝时,面对仅剩的六名朝臣,他坚持每日朝会必着朱紫官服。近年福建出土的《行朝录》残卷记载,陆秀夫在舟中为幼帝讲解《汉书》,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反复诵读。正是这种文化坚守,让十万军民甘愿追随飘摇的海上朝廷。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张弘范的元军完成合围。考古发现显示,宋军将战船以铁索相连,形似海上城堡。当元军火船突入阵中,陆秀夫抱着少帝登上御舟最高处。珠海打捞出的宋代官印上,至今可见烈火灼烧的痕迹,见证着那场惨烈的海战。
明万历年间,海南渔民在崖门海域捞起刻有"大宋祥兴"的玉带钩,民间传说这是少帝遗物。清初学者屈大均考察战场遗址时,发现当地百姓仍自发祭拜"忠臣礁"。2019年"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中,出水了一批宋代军士腰牌,部分刻有陆秀夫签发的防伪印记,让现代人得以触摸那段悲壮历史。
陆秀夫殉国后,其子陆自立率残部远渡爪哇,建立顺塔王国。雅加达国家博物馆藏有的"复宋通宝"铜钱,印证了《明史》记载。这个海外宋人政权存续百余年,始终使用南宋年号,直至15世纪被满者伯夷吞并。近年基因研究显示,印尼部分地区华裔Y染色体与盐城陆氏高度吻合。
当我们在珠海桂山岛瞻仰陆秀夫塑像,在盐城陆公祠阅读"丹心报国"匾额,不应简单以现代视角评判古人抉择。那个背负幼主投海的身影,承载的不仅是君臣大义,更是一个文明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尊严坚守。正如崖山祠楹联所书:"一代孤忠悬日月,千年正气壮山河。"这种精神传承,至今仍在华夏血脉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