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绝世之才刘师培,国学界的凤凰,革命派中的狂人

风城春史呀 2025-02-23 15:23:43

1917年的北京沙滩红楼,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教授正在讲授《中古文学史》。台下坐着黄侃、傅斯年等未来学界巨擘,连来旁听的鲁迅也不禁暗自赞叹:"此公讲课,如庖丁解牛。"这位让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三顾茅庐的31岁教授,正是经历四次政治变节的刘师培。

1884年,仪征刘氏老宅的书房里,5岁的刘师培已能背诵《毛诗》。这个"三世传经"的家族,藏有历代珍本秘籍。12岁注解《晏子春秋》,19岁著《攘书》呼吁"驱逐鞑虏",少年天才的锋芒刺痛了守旧派。1902年乡试落第后,他在扬州钞关码头题诗"八股误人",自此踏上反清之路。

1907年的东京同盟会总部,23岁的刘师培与章太炎合编《民报》。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节译本在留学生中秘密传阅,其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译法沿用至今。但谁也想不到,这位革命笔杆会因妻子何震与表弟汪公权的暧昧,卷入"倒孙风波"。章太炎晚年回忆:"申叔之变,始于闺闱之乱。"

1911年的武昌城头炮响时,刘师培正在四川督办川汉铁路。端方被杀后,他被革命军囚于夔府衙门。狱中完成的《左盦题跋》,现藏于国家图书馆,金石拓片上的批注仍可见当年的惶恐。若非蔡元培"为国留才"的急电,这位经学奇才早已命丧资州。

1915年的北京锡拉胡同,袁世凯看着刘师培呈上的《君政复古论》颔首微笑。筹安会时期的刘师培,白天在六国饭店演讲"中国宜行君主制",夜间却在补注《楚辞考异》。弟子陈钟凡回忆:"先生每论及帝制,眼神飘忽,似有难言之隐。"

1919年的春天,肺结核晚期的刘师培在北大红楼咳血授课。黄侃执弟子礼侍立旁听,课后总要将老师背回寓所。某日讲授《文心雕龙》,他突然掷书长叹:"诗文载道,岂能载私?"满座愕然。三个月后,36岁的国学大师在破棉被下悄然离世,枕边遗稿《礼经旧说》未及终篇。

近年扬州出土的刘氏家书信札显示,这位"东亚卢梭"晚年仍在整理《春秋左氏传注》。当我们翻开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看见鲁迅批注的"精当"二字,方才懂得:政治浪涛中的沉浮,从未淹没学术星河的璀璨。那些所谓的人生污点,在文明传承的长卷里,不过是时光溅起的细微尘埃。

0 阅读:1